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盲区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曹丕登基已经一年多了,时间也来到了深秋,但司马懿仍然感觉到不到一丝凉爽。

他是真的汗流浃背了,因为他如今看得出来,晋国这几次对魏国的攻势,并没有使出全力,而是配备了大量轻便机动,能和骑兵配合的战争器械。

而且晋国士兵也换了好几茬,这倒不是因为前面的人战死了,而是晋国在采取老带新的战术训练新兵。

据魏军抓到的晋军俘虏说,那边把这种举措称作轮战,目的是消耗魏兵的有生力量。

但司马懿明知对方如此,也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只能在一次次战斗中竭尽所能减少损失,但他悲哀的发现,对面似乎在交战之中不断改进器械。

其中司马懿觉得最为恶心的一种,是号称吹烟机的东西,晋军在后面点绕潮湿的柴火生成烟雾,然后用吹风机送到阵前,来对付让魏军前军。

在这种刺鼻的烟雾下,魏兵战意大大降低,若是遇到顺风的时候,烟雾甚至能飘到中军,让整个魏军阵势一片混乱。

而晋军则是头脸穿戴着全套防护烟雾的面具和设备,在烟雾之中来去自如,此消彼长,魏军屡次在烟雾出现时吃了大亏,这还怎么打仗?

其他诸位此类的新东西层出不穷,司马懿听说这是因为晋国优待工匠,奖励器具发明的缘故,导致天下绝大部分工匠都跑去了晋国效力,对此司马懿没有好的应对之策,只能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过毕竟司马懿很是聪明,还真让他找到了很多土办法,就像魏军虽然没有隔绝烟雾的棉布,做不出防护口罩,但司马懿找人研究过后,很快用捣散的麻布和碎木炭做出了部分替代品,虽然效果一般,但起码比之前束手无策的情况好多了。

但这些尚可,对于晋军那种复杂的器械,司马懿便无能为力了,他也曾花了大量兵士的代价,从晋军手中抢回了一台蒸汽机想要仿制,但他集中了所有工匠,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最后悲哀地发现根本不可能。

从金属缸体的冲压工艺,到密闭舱室的连动系统,都是精密到严丝合缝,工匠们稍有差错,整套蒸汽机就动不起来,要说举国之力,也倒是能做出几台差不多的,毕竟原理并不复杂,但关键问题是,不能量产。

这些东西其实损耗的很快,但晋军那边补充的也很快,司马懿怀疑对方有能大规模制作这类东西的工坊,所以才能源源不断补充,这才是晋魏之间最本质的差距,你即使拿了图纸,也不可能同等效率的转化成实物。

这是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决定的,这其中包含了太多人的智慧,根本不是司马懿这边几个聪明人就能弥补的差距,晋国那边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这么正大光明的在战场上试验新的发明。

这在兵法上叫阳谋,晋军这边的诸葛亮,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战斗,将工匠们的发明投入到战场上试验效果,然后拿回来改进,最终将其完善到可以投入到日常使用的程度。

比如诸葛亮最近发明的木牛流马,便是使用了蒸汽动力,其没有选择轮子,而是用了四条支撑物来运载货物,是为了适应复杂的山地环境。

这东西开始的时候几乎是极为失败的,连站都站不稳,但经过了数年的技术迭代后,诸葛亮已经找到了数个能用来保持稳定的法子,最后做出了能够投入使用的实物来。

虽然诸葛亮的最终设想是将其小型化,但受限于蒸汽机的重量,成品还是颇为笨重,对此诸葛亮颇不满意,认为木牛流马里面还是有不少冗余的部件,所以他在指挥兵事的闲暇,也会和工匠探讨改善的法子。

诸葛亮越是研究,越觉得里面道理奥妙,他心道要是天下太平的话,自己即使不治理国事,做个工匠似乎也不错?

要是袁熙知道诸葛亮正在做的木牛流马的结构,一定会极为惊讶,这其中原理,已经和后世的机器狗颇为相似,虽然没有智能稳定系统,但却用了原始的机械平衡原理,做到了相似的效果,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也是所有工匠的智慧,更是华夏千年以来的知识积累的成果。

这些成果当初因为战乱散失不少,但随着建立义学,兴办工坊,很多失传的技术被找回,尤其是土木工程中的机械原理等学科,被袁熙默写出来后,被工匠们学习吸收,重新构成了一套适合当前生产力的做法,这已经是打好了技术革新的基础。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晋国将会迎来一次次的技术进步,到时候魏国将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司马懿也看出来了,他如今写的奏表,开始是对作战不力的请罪,后者则是对曹丕的劝谏,请求其仿效晋国,重用工匠,抓紧进行相应的工艺研究。

而且司马懿在奏表之中,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关键点,即两国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但决定性的差距,是燃料之间的差距。

司马懿认为,晋国的蒸汽机,几乎用的都是被叫做煤炭的东西,而不是魏国普遍采用的木炭木柴,这之间的发热差距,简直是天差地别。

司马懿想尽办法弄到过一些煤炭,试验过后,他更加是有些绝望,相同体积重量下,煤炭的发热效率和温度远超木炭,更可怕的是,据说在晋国那边,煤炭已经成规模的生产,比干柴更加不受天气影响。

对此司马懿有一种预感,将来魏国要是败的话,很大一部分是要死在两边的燃料差距,他在奏表中再三强调,这才命人紧急送往长安。

彼时曹丕接到这封军情奏表时,已经是半个月后,他此时因为今年的战事尚可,三个方向都挡下了晋军的进逼,心情相当不错。

他看奏表前面司马懿请罪,便对身旁的郭皇后笑道:“这司马懿还挺谦虚,三路之中,就他表现最好,这是怕朕责罚吗?”

郭皇后道:“司马军师如今是大魏砥柱,年少成名,自然担心名声太盛,行事低调,也属正常。”

曹丕接着往下看奏表,等看到司马懿的几条建议的时候,眉头便皱了起来,因为里面很多东西都超出了他的认知。

他将奏表递给郭皇后,“朕是派他出去打仗的,不是让他和对面比拼器械的,袁氏本来就就在器械上有独得之妙,大魏为何非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郭皇后静静看完,说道:“这里面的事情,妾是外行看不懂,陛下何不找些信任的人来商议?”

曹丕想了想,便召吴质朱烁,陈群董昭几人进宫。

四人赶来拜见了曹丕后,拿着司马懿的奏表仔细读了几遍,也不禁面面相觑,这里面涉及到工匠技艺,对他们这些从小读经学的士族来说,还是有些陌生了。

朱烁试探道:“是不是因为司马军师那边压力太大,所以觉得这些东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吴质满不在乎道:“应该试了,晋国虽强,但强在地盘大,人口多,才能搞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些奇技淫巧花费不菲,有这些人力物力,多种些田,多生些人不好吗?”

“我倒巴不得晋国一直这样下去,说不定他们搞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早晚会把自己拖垮。”

朱烁也是赞同道:“没错,往年晋军攻势极为凶猛,今年反而缓和下来了,是不是因为他们将财力人力都投入到这些歪门邪道上去了,所以战场上没有建树了。”

“要是我们跟着晋国搞这些东西,怕不是没做出什么,先把大魏国库拖垮了,最近赋税并不宽裕,尽快多种地收获粮食,才是最为紧要的啊。”

曹丕转向陈群,“长文以为如何?”

陈群忙道:“两位说的,都很有道理,国家强大,还是在于粮食人口。”

“如今陛下用九品中正制重新任命了士族官员,让他们心甘情让渡出了不少赋税比例,若能挡住晋国攻势,大魏便能在三年内恢复元气,反攻中原有望。”

“此时要是再去重用工匠,寻找矿产,只怕士族之间也会有所非议啊。”

“这种举措不是不行,而是不适合如今的大魏,若是将来能一统天下,自然是合适的。”

曹丕微微点头,最后转向董昭,“公仁,你怎么想?”

董昭微微一拜,“启禀陛下,微臣对于此道并不精通,也看不太懂,所以不好置喙。”

曹丕听了,失笑道:“公仁啊,你是不是无缘无故坐了半年牢,所以一直在记恨朕?”

董昭连忙道:“臣不敢,臣实是对工艺一道,知之甚少,只怕说出来贻笑大方。”

其他三人都是脸上一红,其实他们看不太懂司马懿表章里面的东西,但总不能当着曹丕的面承认吧?

董昭这么说,岂不是暗示自己这些人不懂装懂?

曹丕见了,也不勉强,而是拿出另外一封军情,说道:“荆州那边,也有消息传来,说今年过冬之前,晋军和汉南国军,有可能联手在襄阳江陵一线对南阳发动进攻。”

“同时驻守在麦城的子孝说,于禁还被关押在襄阳。”

“于禁到底是被俘,还是私下投降,至今尚无定论,你们怎么想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12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