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八十一章 什么是根本?(3k哈)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章楶一笑,他自然看出来自己这个侄女婿有考究自己之意,但倒是不觉得冒犯。

虽说他无论是辈分还是年纪,都在苏允之上,但在官场之上,官阶才是最为主要的。

别看现在自己是鄜延路总管,好像只比鄜延路经略使苏允只低一级。

但实际上两人的官位相差极大,苏允已经是三品大员,而他不过是五品官。

而且人家苏允已经是翰林学士,距离宰执也不过一步之遥而已!

两人官位相差这么大,章楶自然不敢以长辈自居,赶紧道:“下官初来乍到,对此间的事务还不了解,倒是看出来一些事情,但肯定是错漏极多,原本是不能多说的。

但既然经略要下官谈一谈,那下官便试着复盘一下?”

苏允笑道:“章总管不用这般,论官位你是鄜延路总管,论咱们的私人关系,你还是我的伯父,论岁数,你在这里虽然不算最长,但也是长者了,不必这般谨小慎微。”

章楶泰然自若笑了笑。

他历来便是这般谨小慎微之人,或许年轻时候意气风发过,但遭受过祖父章频触犯过刘太后被黜官、父亲章访入狱等事情之后,他的狂放早就消弭不见。

这一点在他一生之中展现得很是细致。

他十分勤俭,刚入川蜀做官时,妻儿随行。妻子乘一驴,由他在旁牵缰绳;一对儿女年纪尚小,便共乘一驴驮行。

比起其余官员就任的时候,要么乘坐大船,要么坐豪华大马车,再不济的也要坐牛车,哪有骑驴的道理。

而他在教导子嗣上亦是非常严厉,因为他担心几个儿子放纵松懈,于是在闲暇时就将他们关在一个书屋里面。

后来,长子章縡、三子章綡都顺利登第,颇有诗文方面的成就。

而他的谨慎知进退是有用的,他在泾原为帅四年,共创设一州、九城,在与西夏的斗争之中,可谓是大宋功劳第一人。

然而当宋徽宗即位,章楶以年老为由辞官,居住在河南。

之后,宋徽宗召见章楶,加以挽留,授同知枢密院事、通议大夫;

同时,让章楶的儿子章縡在开封做官,以便就近奉养章楶。同年,应章楶的奏请,宋徽宗罢省提举弓箭手司。

崇宁元年七月二十六日,面对章楶极力请辞,宋徽宗不得已,授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同意致仕。

虽说后面没有多久就死了,但能让宋徽宗同意致仕,已经说明他的敬小慎微是有用的。

你看他的堂弟章惇,在宋徽宗登基之后,屡屡请辞,但宋徽宗就是不同意,为何,等着整他呢。

“其实下官一开始亦是有些惊诧的,因为经略所做的事情,的确是有些骇人听闻。

先是胆大包天的两次带兵劫掠辽夏两国使团的战马,随后又随便寻了环境极为恶劣的民居晾着两国使团,之后更是在城中连连调动粮草士兵,下官还以为马上就要打仗了呢。

下官当时还觉得,苏经略这般嚣张跋扈,跟下官所了解到的苏经略可是不一样啊,难不成是因为打了胜仗,飞速升官,以至于少年得志便猖狂?

但随后谈判时候李秉临那般急迫,甚至不惜自己主动提出和谈的条件,下官这才算是明白了苏经略的谋划。

我们大宋官员与蛮夷谈判,总是秉持着大国雅量,但这些蛮夷总是蛮横纠缠,以至于总是没有能够保住战场上打下来的战果。

便比如澶渊之盟,辽军孤军深入,攻城不利,且辽朝统军萧挞凛被射杀,时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数十万军民士气大振,而敌军人困马乏,本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咳咳!

说远了,下官的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我朝是极有利的,但偏偏谈和之后,却签下来一份丧权……不甚配得上我朝所取战争战果的盟约。

至于庆历和议么,其时虽然西夏在战场上占了上风,但连年战争使西夏本身就很脆弱的经济难以再承受继续大规模作战的重负,上下困乏;

而当范文正公等人的的西北经略已经初显成效,国朝的军事防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并且坚壁清野、严守城寨,不与西夏正面交锋,使西夏难有新的作为。

而当时我朝与辽国交好(其实就是契丹借宋夏战争之机向宋索取更多岁币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也对西夏施加压力,西夏与契丹交恶,面临两大国夹击的危险境地。

实际上这种情况下,若是有经略这样的能人去谈,恐怕西夏得给我们大宋缴纳岁币了。”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大笑。

章楶笑了笑道:“苏经略的策略我是揣摩出来一二了,便是营造出一种急于立功,甚至一心想要挑动宋夏继续打下去的假象。

如今西夏经过咱们大宋的五路伐夏、永乐城之战、米脂之战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之后,已经是如同庆历年间一般,早就困乏不堪!我听说现在西夏那边要点集人马越来越困难了,按照他们的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人人都是兵,不是当正军,就是从事杂役。

一声点集,由部落首领带领,立即出动,还要自备马匹和粮食。

自元丰四年以来,西夏连年与我大宋交战,使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

西夏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是损失惨重,甚至已经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之中。

此外,几年大战,榷场基本关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所以,当经略营造出来一种坚定要继续打下去的决心的时候,畏惧的只有西夏了。”

苏允听着章楶旁征博引,不仅将这回的事情给剖析得清清楚楚,甚至将宋朝与西夏、与辽国之间决定性的战争形势给剖析的十分明了,便知道章楶之才华果然了不得。

难怪他能够在西北取得那般大胜,有这般智谋,倒是不甚意外了。

章楶看着苏允连连点头,心里头亦是颇为喜悦,知道苏允已经是认可了自己的才华。

他其实可以用寥寥几句话便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要将澶渊之盟以及庆历和议都拿出来讲,就是为了展现自己才华。

章楶心里十分清楚,对于苏允这样的年轻人,他的未来在汴京,不可能久留西北的,反而是他却是可以在西北建功立业。

如此一来,虽说他不是武将,但跟武将又是一般道理了,他想要在西北建功立业,那么朝中必然要有宰执支持,否则根本就成不了事。

虽说现在朝堂上有章惇堂弟在,但若是能够多一个苏允,那岂不是更好么?

所以,章楶这才多说了几句,话里行间,还对苏允颇多吹捧。

当然啦,文人的吹捧,也是极有艺术的,他在历数庆历和议以及澶渊之盟的遗憾之后,只加了一句‘若是有经略这样的能人去谈,恐怕西夏得给我们大宋缴纳岁币了’。

这话看似玩笑话,但实则被夸的人心里早就乐开了。

此间复盘后,众人又聊了聊,不过也没有聊多久,因为都忙着呢。

甄时选带着和议急急忙忙赶路回去,他得赶紧去汇报和谈的成果。

这番和谈,不仅保住了宋朝正朔,还废除了颇有侮辱性的岁赐,可谓是数十年的耻辱一朝洗刷,还保住了数次大战打下来的土地,这可是堪比战场上的大功劳!

苏允将甄时选送走,然后将鄜延路的事情托付给章楶去处理,而他自己,依然还是埋头于练兵之中。

在苏允看来,无论是王韶也好,章楶也好,在西北上的战略都是极为进取的,其实即便是范仲淹那批人的堡垒进筑战略,其实也是很好的。

换句话来说,战略上中国人历来不会输于别国,关键还是在于军队。

战略再好,战术再棒,没有军队来执行终究是不行的。

宋朝之所以终其一朝都被困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军队不行。

就算是哲宗时期,有章惇、有章楶、有折可适,但也就取得上风而已,虽然宋哲宗早亡留下悬念,但他就算是继续活下去,难道就能够灭辽灭夏么?

大约还是不行。

要灭一个大国的难度太高了!

若是没有一支足以摧枯拉朽的强军,想要灭亡一个大国,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而宋哲宗有这样一支强军吗?

当然是没有的。

要知道,宋辽夏三国鼎立,谁想要灭掉一方,另一方定然是要出来阻拦的,否则平衡必然会被破坏。

因此,宋国无论想要先灭掉哪国,都得同时应对辽夏,这就要求,宋朝不仅要有数倍于辽夏的财富积攒,还得有战斗力数倍于两国的军队。

毕竟灭国就必须深入帝国腹地,没有一支可以直接打穿敌国防线的军队,那一切都是奢想。

所以,即便是有自己有章楶,折可适等人也已经就位,但归根结底,还是得将军队给建设起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9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