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三元及第!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时间进入四月,天气已经暖和了起来。

比起春闱时候的严寒,这会儿的殿试可就舒服多了。

而且,殿试的考试大家明显稍微松弛了一些,毕竟自嘉佑二年开始,殿试便不再黜落。

大宋考生得感谢落榜生张元,张元屡屡不中,唯一一次上了殿试,还被黜落,一怒之下,跑西夏去了,帮着李元昊送了大宋一场好水川大败。

哦,这个落榜生张元,便是那个写出‘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的张元。

宋仁宗知道后,知道殿试上黜落对考生的打击太大,于是定下来殿试不黜落的规矩。

不过张元这种玩意他未必就是因为殿试被黜落就去西夏,这种极端利己主义者,他们不会有什么家国观念的,有奶就是娘,便是如此了。

不过对于大宋考生来说,殿试不黜落,倒还真是个好消息。

所以今日殿试,大家看着比会试时候轻松多了。

考生神情颇为闲适,而考官以及现场检查的主事也没有特别的严苛,因为殿试人少,监考人多,所以倒是不怕有人在现场作弊。

所以整体考试过程之中气氛比会试要轻松多了,苏允也是比较轻松的完成了考试。

经过解试、会试的磨练,苏允觉得自己也算是一个考试的小能手了,考完试后,苏允觉得这次大约成绩也应该差不了。

殿试人数少,阅卷难度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出结果的时间比解试会试快多了。

解试会试出结果时间大约是一月左右,而殿试只需要十天时间可以发榜。

实际上殿试的阅卷时间估计两三天就出结果了,为什么拖到十天时间才发榜,自然是有诸多考量的。

一是时间宽裕一些不容易出错误,二是排名上可能会涉及一些博弈。

毕竟殿试结果出来了,便会根据排名进行授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殿试是一考定终身。

排名在接下来的官场生涯之中,会一直持续的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在大家家世背景差不多的情况下,排名高的进士的升迁速度,会比排名落后的进士要快一些。

比如说初授官便不一样,起步已经拉开了差距,之后在升迁过程之中亦是有些许差异,或许排名高的进士每次就比你多进步一点点,但长期累积下来,差距便很大了。

官场上的升迁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到了一個节点,你若是上去了,那便是海阔天空,若是上不去,可能一辈子也就上不去了。

很残酷,但也很真实。

就像一部网文作品来说,三江推荐是个分水岭,你上去了,你的天地就不同了,你若是上不去,以后想要走到三江作品那样的高度,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是十倍!

所以,进士的排名是通过博弈之后的结果。

尤其是现在朝内派系复杂,为政者更是需要仔细考量,仔细探查各方关系之后,在保证大家能够得到最低保障之后,才会公布结果。

不然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不过这与苏允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正考完试后,他便算是完成任务了,至于之后的事情,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苏允走出考场,看了一下人间四月天,伸了一个懒腰。

终于特么的考完了!

上一辈子的高考,这一辈子的科举,反正他是不想再经历了。

虽说有矫情的人说什么高考那一年是你当时觉得特别辛苦的一年,但在你余生之中想起来,才明白那才是青春……我呸!

特么天天累得跟狗一样,每天都困得眼睛睁不开,压力大得经常睡不着,面如土色一般,你管这叫青春?

这不就跟伱跟一个打工人说,你看看你,天天996,多么的充实,这才是一个人该过的人生……你猜打工人揍不揍你吧?

别人怎么想的苏允不知道,但他反正是不想再参加考试了。

以后就算是有什么制科之类的,那也是打死不考了,累!

嘿嘿,现在殿试不黜落,再怎么着也算是混了个进士出身了,大宋朝只要中了进士就授官,以后也算是有躺平的资格了。

嗯,最好是什么,就是新旧党党争,然后他们都认为自己不纯粹,然后不给自己要职,这样贬谪也轮不到自己,哈,那这生活可就舒服了。

苏允回了家睡了几天,将这一年多的睡眠都给补足了。

苏允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够这么勤奋的。

写三国演义、写《孟子集注》、写《四书章句集注》,中间还在太学上课,准备科举,还搞了个年入几十万贯的生意,搬了一次新家。

哈哈哈,辛劳勤奋的小蜜蜂。

不过苏允的悠闲日子也就这几天,因为苏辙已经开始安排订婚的事宜了。

虽说苏辙说此事无须苏允多操心,但实际上操办起来的时候,哪有不操心的。

宋朝的婚礼十分繁琐。

苏允考完试的第四天,苏辙便开始准备祭祖工作了。宋朝的礼仪中,若是结婚,须得在婚前祭祖,告知祖宗结婚之事。

苏家祖坟在眉山,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了,但却是可以在这边设灵位告祭。

虽然出门在外,不可能搞得很复杂,但至少也要告祭父母。

苏辙做事比较缜密,不仅制定了苏允父母的灵位,也将苏允往上五代的祖宗牌位都给制作了出来,让苏允请进宅邸之内。

好在这五进宅邸足够大,设置一间小祠堂完全没有问题。

嗯,有先人坐镇,什么魑魅魍魉也不敢作祟。

祭祖之后,便是纳采,纳采之后便是纳币,之后才是请期。

一环扣着一环,十分繁琐。

而这些事情都非得苏允参与不可,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虽然两家都已经说好了,章若的年纪也大了,但就是一直都没有操办起来,就是因为怕干扰苏允科举的缘故。

现在总算是考完了,这才将此事提上日程。

因为有苏辙操心,苏允便像是牵线木偶一般,放弃思考,任由摆布,可即便是如此,苏允依然觉得很累。

章家是福建大家族,章惇作为这一辈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女儿要出家,章家特别重视,虽然说在老家的人没有办法过来,但在汴京的章家人基本都出息了。

章惇有名有姓的同辈兄弟就有章孚、章会、章阅、章庆、章崧、章棠、章恢、章忱、章慥、章珪、章局、章弼、章淳、章华、章达、章怡、章革、章恽……嘿嘿,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除了在州县为官没有来的,其余基本都来了。

还有长辈啊,晚辈啊,每次章惇那院子都满满都是人,每次到了问候家人的礼仪中,苏允整张脸都要笑僵了。

虽然说知道这些天马上就要公布进士榜,已经是尽量在减少流程,以免与公布进士榜有冲突,即便如此,流程依然很是繁琐。

苏允甚至怀疑,宋人不愿意和离,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结婚这种事情一辈子一次就足够受了!

苏允又想起来,为什么当年苏轼的母亲要资助自己的父母结婚,这会儿才算是明白了。

这么繁琐的婚礼,没有钱根本就操办不起来好么!

苏允这边每一个环节都是钱如流水,若不是他来京之后搞了个鸡蛋灌饼,现金流充沛,估计连婚礼都没有钱搞了。

实际上章惇那边也难受,苏允要钱不假,他嫁女儿钱一样也不少。

嫁妆只是其中的大头,实际上在这些程序之中,什么纳采、什么纳币之类,亲属都会到场,到场就要摆宴席,亦是钱如流水。

章惇志向远大,因此为官上也是清廉,基本不会在钱财上动手脚,靠的基本上是自己的俸禄。

虽说宰执的俸禄很丰厚,只是一大家子用钱的地方也多,储蓄并不算很多,操办起来这些亦是有些吃力。

苏允知道这个情况,在彩礼之外,又给章惇送过去大笔钱,毕竟彩礼都会让女儿嫁过来的时候一起带过来的,章惇也不得。

章惇感慨道:“好在自己只生了一个女儿,不然连女儿都嫁不起了。”

苏辙闻言沉默了。

他最近又生了一个女儿……加起来已经有五个女儿了。

他这次帮苏允操办婚礼,不仅知道结一次婚男方家要多少钱,女方家要多少,他大约心里也有了底。

不能再生了!

这是苏辙这会儿的想法。

苏允见苏辙模样,肚子都要笑痛了。

他想起历史上苏辙晚年的时候,还真的是嫁女儿嫁穷了。

苏辙生了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后来他已经是当上了宰执,但却连汴京的房子都买不起。

“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

在与好友章惇通信时,苏轼想到弟弟苏辙的近况,不由这般写道。

就在前不久,为给小女儿陪嫁,苏辙不得不“破家卖田”,得9400贯钱,方才凑齐了一份嫁妆。

嗯,宋人生女儿当真就是赔钱货。

自隋唐而上,世人无论入仕还是通婚,首看家世门第。

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也就是说,宋人娶亲嫁女,已不太看重家世。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8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