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零九章 再升三级!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此时王珪赶紧声援张璪,道:“张参政不愧是老成谋国,爱护年轻人,年轻人虽然应该多加担子,但的确不该给与过大的负担,否则将身体给熬坏了就反而不妙了。”

赵顼对差遣倒是无所谓,他主要是想要将苏允的寄禄官给提上去,只要将官阶给提上去,以后差遣可以随时调整的嘛。

因此赵顼笑道:“那诸公觉得有什么合适的差遣,都提一提呗。”

此时章惇忽而道:“不如让居正去当个起居郎,起居郎有好几位,替换着来,倒不算是过于繁重。”

张璪心中一跳,这可使不得,起居郎虽说只是记载皇帝起居的史官,但也不仅仅是史官,有时候也会给官家起一个咨询作用,与知制诰、翰林学士的职责亦是有些相近。

当年英宗想要提拔苏轼入翰林,知制诏,宰相韩琦当时就反对说道:“苏轼是人才,以后肯定会被重用,但是现在他才做官几年,就被破格提拔,其他人会非常有意见,这不利于苏轼以后的仕途。”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对,之前一会儿王珪亦是这么说的。

不能起草诏令,那么记载自己起居总可以吧?

于是英宗又提出让苏轼修起居注。

韩琦又拒绝了:“记注与制诰身份差不多,也不能给。皇帝如果真的看重苏轼,就让他参加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给苏轼一个能够经常见到皇帝的馆阁职务。”

从这番对话中可以看出,起居郎的确与知制诰有些相似之处,张璪自然不愿意苏允这么厉害的年轻人呆在赵顼身边。

以这年轻人的手腕,若是待在官家身边,官家估计很快就会被蛊惑,加上蔡确现在以次相身份掌握大权,自己与王珪这一派的处境可就艰难了。

张璪脑筋急转,随即眼睛一亮道:“不妥,苏通判的叔父苏子由便是起居郎,叔侄二人共担一职,总是不太好,不妥不妥。”

章惇呵呵一笑道:“又不是宰执之位,有什么不妥的,你要这么说,你的意思是说蔡元长兄弟二人不能一起担任中书舍人么?”

蔡京脸色顿时微变。

他于熙宁三年登进士第,调任钱塘尉、舒州推官,随后出使辽国回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此时他的弟弟蔡卞已是中书舍人,按规定,做官要以先后为序,蔡卞请求排位在蔡京之后,兄弟二人同时负责书写诏命,朝廷以此为荣。

现在张璪这般说法,这是要做什么?

张璪见蔡京色变,心下顿时一慌,他的官位自然比蔡京要高,但蔡京兄弟颇受官家信任,人家又是近臣,这中书舍人威力可比起居郎厉害多了,就算是他,也是不愿意得罪的。

张璪赶紧呵呵干笑道:“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有个更加适合苏判官的职位,便是那国子监丞,苏通判乃是经义大家,入国子监,也对推广苏大家两部集注有帮助嘛。”

哎呦,娘咧,老子真是个急才,连这个都让老子给想到了。

张璪颇有成就感。

这话一出,不仅赵顼眼睛一亮,连章惇都有意外之色,看样子是不阻拦了。

赵顼看向王珪与蔡确,笑道:“二位觉得如何?”

蔡确其实是无所谓的,他支持苏允不过是因为章惇的缘故,若是能够推动苏允成为御史,自然是好事一件,但目前来说王珪与张璪势必不能支持,起居郎亦是如此,既然如此,也不必强求。

所以蔡确笑道:“臣没有意见。”

王珪只要苏允不当御史不当起居郎,国子监丞这个职位倒是无所谓,闻言亦是点头道:“臣亦是没有意见。”

赵顼点头道:“蔡舍人,那回去草拟任命书就拜托你了。”

蔡京点头道:“是。”

赵顼今日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地洞子,拔擢苏允的事情又定了下来,顿时胸怀舒畅,笑道:“好啊,好啊,有这地洞子的收入,今年朝廷可以过个肥年了。”

蔡确捧场笑道:“今日算是双喜临门,朝廷既得财又得才,有几百万贯收入,又有苏通判这样的经义大家主管国子监,以后国朝人才辈出矣。”

赵顼开怀大笑。

有赵顼主持,又有三省主官、中书舍人一起决策,不过几天,苏允的任命书便下来了,现在苏允的官职连升三级,从宣德郎升为承议郎,差遣则是国子监丞兼开封府通判。这个升官速度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消息传入开封府衙,府衙内部顿时有些轰动。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苏允从宣义郎一跃成为承议郎,一下子上升了四级,若是换作元丰改制之前,这算是直接升了九阶!

如果还不明白有多震撼,那就拿入仕将近二十五年的苏辙来作对比,现在的苏辙也不过是朝散郎,比苏允只高了两级。

嘿嘿,这会儿苏仙又是什么级别,黄州副团练使,换算做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阶,便是……承务郎以下,连京官都不算了。

惨呐。

这样怪不得苏轼心灰意冷,毕竟之前的苏轼可是已经是殿中丞(从五品上),且直史馆,直史馆是馆职。

这算是一撸到底了。

不过跟这时候的苏轼比没有什么意思,跟苏辙相比算是比较有代表性一些。

开封府官吏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官场明星,于是除了开封知府外,其余官吏只要是够得上苏允,或者说跟苏允有些往来的,要么请苏允赴宴,要么给苏允送礼。

有些可以退,但有些是推不了的,苏允颇是喝了几顿酒。

几日之后,苏允稍微安排了一下府衙这边的事情,便前去国子监那边入职了。

这一次是跟着吏部的人一起去的。

元丰改制前,这些权力归审官西院与审官东院,改制之后,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

又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

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

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

所以这会儿领着苏允去就职的乃是吏部的官员,原本像苏允这样的小官,其实派一个吏员带着去就行了,但苏允的身份不一般。

吏部的官员每日都在研究人,对各种官员之间的关系更是了如指掌,自然知道苏允与章惇的关系,对官家对苏允的看重更是十分清楚,自然不会轻忽。

于是吏部陪着苏允去就职的是尚书左选的吏部员外郎,他自我介绍叫刘奉世。

这位可不是无名之辈,乃是颇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属于元祐党人之一,与江南西路临江军新喻的刘敞、刘攽并称新喻三刘。

这刘奉世不太说话,为人颇为安静,不过对苏允倒不是无礼,可能就是性情如此。

不过却是十分认真给将苏允介绍道:“国子监里祭酒乃是主官,另设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国子监丞一人,掌判监事,也就是你了,监内内部事务皆由你主管,更加详细的,你以后慢慢了解便是。”

苏允点点头,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司业相当于大学副校长,而他这个监丞则是国子监中掌管行政和教务的官员,嗯,相当于后世大学的行政主管以及教务处主任。

不过国子监也不算是一般的大学,或许叫它为教育部或许更合适一些。

所以,这应该算是教育部的财务司长、人事司司长以及教育督导局局长。

嘿嘿,也是牛逼得很。

这个权利属于相当大,但却不如张璪所言拥有推广两本集注的权力。

不过苏允倒是不甚在意,他的两本书已经在赵顼的推动下进入了国子监,以后随着自己的官位的增长,国子监自然会愈加重视起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7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