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三十一章 猛男苏允!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王珪、蔡确、张璪、章惇等宰执赶到大理寺的时候,看了党项人的首级,然后听了来龙去脉,一个个亦是有些茫然。

蔡确屡屡看向章惇,用眼神质询:你女婿这么猛的吗?

章惇:啊,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啊!

嗯……好像,居正是有在锻炼身体的,他的房子里有用来练拳的桩子、刀枪剑戟弓箭等等,但我不知道他这么猛啊!

文人习箭很正常,练一些拳脚功夫锻炼身体也很正常,但谁能够练得那么猛的,没听说过啊。

章惇有些怀疑地看着这里的一切。

这种事情就算是他来看,也觉得不可信。

不是他怀疑苏允,而是因为这事情就不是苏允上报的,若是苏允所报,他自然是相信的,但这是种谔上报的,那章惇就有理由怀疑这是种谔在捧杀苏允。

所以章惇率先发难道:“官家,此事未必是真!党项铁鹞子何其厉害,居正就算是练了几手粗浅功夫,也不可能阵斩七十二铁骑,想一想都觉得不可能吧?”

赵顼倒是有些惊讶看向章惇,道:“章卿,苏允可是你女婿,你怎么不信他?”

其他人亦是这般看着他。

章惇摇头道:“不是臣不信居正,而是此事着实匪夷所思,而上报的亦不是居正本人,因此,臣还是不信,除非居正亲口承认。”

呦。

其他人这是咂摸出来味道来了,这是老丈人护崽呢。

章惇这意思便是:此事不是苏允自己上报的,就算是有所谬误,那也跟苏允无关。

这是将苏允给摘出去了。

赵顼闻言笑了起来,道:“此事乃是绥德城守军将领祁克勇等将士上报,鄜延路经略使种谔最终确认的,应该不会有什么出入。

孙大伴,把参战士兵的口述记录呈给各位相公看看。”

孙思恭赶紧将士兵的口述记录呈上来,章惇等人拿起来翻看,这里足足放了几十册,里面涉及士卒多达二百多人,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叙述也各有不同。

极为宰执谁不是聪明绝顶之辈,从这二百多人的叙述之中,一个完整的小规模接触战顿时被清洗的构建了起来。

因为是二百余人的角度,因此构建起来的场景已经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

也正是因为这样,各个角度相互印证,基本上可以确定,此事是真的。

因为没有人能够让二百多人说谎,而且还将整个事情构筑的天衣无缝的。

人类的才智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

张璪掩上册子,其实他比谁都要早相信,因为他儿子也曾是受害人。

之前樊楼上,苏允以一敌百,将自己儿子这班衙内给揍得哭爹喊娘。

那倒霉儿子回家还敢找自己诉苦,又被自己揍一顿。

从那时候他就知道,这苏允的武力值着实有些高。

只是不知道,竟是高到这种地步。

娘咧,一人干翻七十二个铁鹞子。

啧!

张璪刚刚看那些首级看得最是认真,他敏锐的发现,至少有三四十个铁鹞子的死因是羽箭直接贯穿头颅,死得全无痛苦的那种。

张璪虽然不是武人,但他有基本的常识,人的头骨是最硬的,想要用箭矢射进面门不难,但要贯穿头颅,那难度可不小。

而且看那些士兵的描述,有部分乃是步射,有部分乃是马上射击。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这些铁鹞子基本上都是在快速奔驰的马上被射中的。

要射中这种快速移动的目标已经是极难,还要射中面门,这种箭法只能说是神乎其神。

此时王珪朝他看来,眼中带着质询之意,张璪肯定点了点头。

王珪眼中露出震惊之色。

此子,竟是悍勇如此?

随即,王珪心中的警钟忽而铛铛铛大响起来。

王珪许久之前听到某种说法,说眉山苏氏出了个了不得的少年郎叫什么江右苏郎,那什么淮西提点李常还说什么【有韩忠献之才】,身边有人说让他赶紧将其镇压下去。

王珪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王珪与韩琦基本上算是同一时代的人,后人可以嘲讽韩琦,但与之同时代的人才知道,这位看似没有什么功劳的名臣,实际上在官场上究竟有多厉害!

嗯,做官特别厉害!

对于王珪这样的人来说,他心里很清楚,他不怕能力特别厉害的人,但害怕做官很厉害的人。

范仲淹能力够强吧,王安石能力够强吧,还有那吕惠卿,那也是世所罕见的聪明人,但他们现在哪里?

范仲淹的亲历新法,才搞了多久,就灰溜溜的跑地方避难去了。

王安石现在不也是如此。

至于吕惠卿,嘿嘿,他这辈子大约是别想回朝堂了。

而他王珪,虽然被人诟病是三旨相公,但那又如何,自己不依然是官场常青树?

这苏允现在看来,就是那种做官很厉害的人!

这短短时间,已经成了兵马钤辖,已经算得上一方封疆大吏,现在立下这等大功,说不定还要再进一步!

不行!必须得想办法压他一压,再这么下去,他很快便要成为自己的劲敌了!

呵,官家今日又将大家召集过来,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啊,上次的地洞子议事,便一下子将苏允的官职连提三级,一下走了别人十几年的路。

今日官家又将大家叫过来,呵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这又是要当着这些功绩面前拔擢苏允了吧?

不过王珪心中亦是无奈。

在这些无可辩驳的功劳面前,又有一个非要提拔苏允的官家面前,他可以说一些话来阻拦,但大势如此,他能做的却是不多。

毕竟,这里还有蔡确以及章惇这两个奸贼在呢!

果然,下一刻便听到官家道:“诸公觉得此事是否有假?”

赵顼这话一出,蔡确立马笑道:“二百多人口述在此,若是有假,届时派一吏员一问便知真假。

就算是要伪造军功,也不可能用这么笨这么容易拆穿的方法。

而且这请功的还不是苏允本人,而是一路经略使种经略。

种经略为人刚硬不阿,连之前徐知制都压不住他,臣想不出来老太尉有什么理由去替苏允伪造军功。

所以,想来造假的可能性不高,臣认为,此事该当是确凿无疑。”

章惇前面将苏允摘出来,但这会儿给苏允争功的时候,却是分毫不让,道:“臣完全认同蔡相公的看法,而且,眼前近百党项人的首级便在这里,其中面目中箭的可不少,正好与士卒口述符合!

认证、无证、利益干系等全都说得明明白白,臣认为,此事乃是确凿无异矣!”

赵顼看向王珪与张璪。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二人自然不会说其他混淆视听的话语,那样只会让人质疑用心。

赵顼可不是什么昏庸之主,这位就算是算不上英明神武,但用一个刚愎自用来形容也不是不可以,若是倾向过于严重,难免会令其反感,那可是得不偿失了。

于是王珪与张璪赶紧道:“臣亦认同。”

赵顼笑着点点头道:“既然功劳没有什么问题,那诸公便议一议该怎么酬功吧。

咱们大宋与党项人打仗上百年,一次性收割这么多的铁鹞子首级,这可是第一次,这是大功!”

赵顼一句话便先给此事定了性,算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打仗上百年、一次性、铁鹞子首级、第一次、大功这些字眼,都在提醒着所有人:朕要重重封赏苏允!你们莫要自误!

此话一出,王珪神色如常,但心下的警钟又再次铛铛铛响起,张璪亦是微微皱眉。

两人不说话,章惇不太好说话,他毕竟是苏允的岳父,总不好第一个出来给苏允要官。

而这里只有一人可以先说话,愿意说话,自然是蔡确了。

蔡确对苏允的崛起算是乐见其成,虽说苏允出身乃是眉山苏氏,苏轼兄弟算是旧党,但苏允与章惇结亲之后,其亲近远疏可不好说了。

苏轼兄弟与苏允只是族亲,苏允的成长过程之中,苏轼兄弟两人可没有怎么操心过,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人。

而章惇的女儿章若却是天天在苏允枕边,其中亲疏远近可还真不好说了。

而现在只要自己对其多加拔擢,那苏允在其他的派系之中看来,他便是属于自己这一派系的。

呵呵,自己派系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崛起,那也是一件大好事。

关键是,这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蔡确道:“臣听闻种经略背生痈疽,卧病在床,已经难以视事,朝廷应当早做准备。

臣认为,官家应当卸下种经略身上重负,让其好好休息。

当下就有好机会,苏居正擅军略、有军功、亦擅治民,可替朝廷镇守鄜延路!”

此话一出,连章惇都忍不住侧目。

蔡相公,你是真敢说啊!

一路经略使那是什么,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一路的军政、民政全都归于一身,其下的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同签书等等,名为佐官,但实际上皆受经略使节制!

而且,经略使还通常身兼这一路最大最富庶最重要的一个州的知州。

也就是说,在军事路里,经略使便是真正的第一人,还是那种没有掣肘的第一人!

这样的职位,非朝廷重臣不可担任。

苏允不过一正六品下承议郎,怎么当担得起一路经略使的差遣?

果然,此话一出,张璪立马就炸了,就差些跳了起来,道:“蔡相公,朝廷用人哪有这般草率的,一路经略,非朝廷重臣难以胜任!

苏居正去岁才刚刚步入官场,岁不过二十,官不过承议郎,区区六品下,怎么有资格担任一路主官,此事万万不可!”

蔡确呵呵一笑道:“有志不在年高,苏允虽然资历不高,岁数也尚且年轻,但其行止有度,性情稳重,本来便是经义大家,不可以常人度之。

不信且看苏允入仕以来所作所为,便可知其慎重比一些老臣都要好不少。

李清臣清理惠民河,不听苏允劝告,激起民变,后官家让苏允接手此事,蔡村立即服软,甚至蔡村自己组织人手,主动清理河道。

其稳重、其手腕,比之一些老臣不知道要胜出多少!

某知道有些人用人总是用资历、用年纪岁数来说道,某就想问,熙宁变法之时,真正的得力干将,有哪些是持重老臣?

还不是年轻人干出来的,现在年轻人变成大臣了,便开始嫌弃年轻人行事不稳重了?”

张璪还要说话,蔡确又道:“官家当年登基,年不过十九,三年后,二十二岁,便开始施行新政,难道我们就因为官家年轻,就认为官家做不成这些事情么?

现在看来,官家不仅做成了,而且做得极好,如今国富民强的境况,难道不是年轻的官家做成的么?”

赵顼眉头挑了挑,心里莫名有些暗爽。

张璪怒道:“苏允有怎么敢跟官家比?”

蔡确点头道:“苏允自然比不了官家,但是当年韩忠献主政西北事务的时候,也不过二十来岁年纪,时人称小韩相公,难道我们也要说韩忠献年纪太小,担当不了大事么?”

张璪反驳道:“忠献公当年已经是接近三十,而且他当时已经是知制诰、知审刑院,且当年便被任命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获赐三品服,年纪虽然也算轻,但已经是朝廷重臣矣,又岂是现在的苏允能比的?”

蔡确点头笑道:“可是当年的忠献公主政西北,所担任的差遣乃是陕西安抚使,陕西六路尽皆在他治下。

苏允自然是比不上当年的忠献公资历深,但所要担任的不过是陕西六路之一的鄜延路经略使,职责跟陕西路安抚使又如何能够相提并论?”

张璪被蔡确一一反驳,心里是又气又恼,有心想要说韩琦当年不就是太年轻,因此遭受大败,但又及时止住了。

韩琦虽然死了,但他长子韩忠彦乃是如今的礼部尚书,这话若是说出,定然是要得罪人的。

而且官家父子尽皆受恩于韩琦,自己若是抨击韩琦,官家势必也要不悦。

这福建子真不当人子!

先是拿官家来堵自己的嘴,现在又拿韩琦来堵自己的嘴,真是气煞我也!

赵顼见张璪被堵得满脸通红,他也知道有些不妥,苏允的官职的确是有些低了,而且鄜延路就是与西夏对抗的第一线,贸然让一个年轻人上去,的确是不太妥当。

赵顼赶紧打圆场,道:“好了好了,大家有什么意见就说,不用这般劳气,王卿,你觉得呢?”

王珪此前半闭着眼睛,此时赵顼问他,他才抬眼呵呵一笑道:“朝廷用人,自然也有破格拔擢的时候,本不足奇。

只是,永乐城之败后,朝廷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边境最好是莫要生事。

年轻人有斗志有志向,自然是好事情,就怕为了功劳主动生事,到时候可就不好收拾咯。”

此话一出,赵顼顿时脸上变色。

永乐城是他心里的痛,想起葬身在那的二十万军民,赵顼心中便隐隐作痛起来,亦是对战争有了畏惧之心。

蔡确瞟了一眼王珪,心里骂道:“这三旨相公,当真是老奸巨猾!”

不过蔡确却不再多说,因为此话一出,苏允的经略使之位是没有希望了。

果然,赵顼想了想道:“诸公所说都有道理,苏允是该重用,但仍需多加历练。

这样吧,升他为鄜延路都总管,权责高上一些,但上面有老成持重的经略使看着,不至于生事,也足够他学习许多东西了。

不过差遣上给不了多大的封赏,那俸禄上还是得多加补偿,朕想拔擢他为朝散郎,赐五品官服加起居舍人,诸公觉得可否?”

章惇盘算了一下,寄禄官阶升了两级,还算是不错,不过最大的收获还在于获赐五品官服,虽然说没有什么实权,但这意味着一种政治恩宠。

宋朝的官服制度相当严格,而越级赐予官服,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代表着一种政治恩宠,当年韩琦便被屡屡赐予越品官服。

而这个象征意义极大,而且,在官场当中,亦是有实际作用的。

你明明是六品官,但却穿了五品官服,别人一看,嚯,这是皇帝罩着的人啊,如此一来,在话语权上便有了天翻地覆的区别了。

至于起居舍人这个差遣,也作用不小,虽然没有实际执行,但加上了就是一种资历,以后从西北回来,便可以越过这个职位,直接往上走了。

嗯,算下来,差遣往上走了半级,寄禄官阶上了两阶,一个增加资历的起居舍人,以及获赐五品官服……收获满满!

不过章惇亦是有些后怕,这打下来了是军功,可看战斗过程,那可真是惊险。

那二三百人的士卒,被党项骑兵一冲就散,直接被撵着收割首级,但凡苏允没有真本事,可能送回来的便是苏允的无头尸身了。

章惇忽而有些头疼,这升官是好事,但回去怎么跟女儿说这事儿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7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