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章 风潮!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苏辙对修改《孟子集注》这个事情很是上心,第二天去述职后,回来立即让人去太学寻了苏允过来,两人开始研究孟子集注。

苏允本没有太大的期待,毕竟他与章惇已经辩经三个月,反反复复的,认为已经是改无可改了,但与苏辙一辩经,立马感觉到了不同。

一是苏辙的在孟子上的造诣远远胜过章惇,章惇虽然在经义上亦很是厉害,但他所治本经乃是春秋,于孟子上的造诣比在春秋上的造诣可是差多了。

而苏辙却是以孟子为本经,对其深入的研究不是章惇所能比的。

苏辙提出的问题比章惇却是要艰深许多,就算苏允已经在孟子上沉浸半年之多,对苏辙提出来的问题依然有些难以应对。

二是苏辙擅长骂人……哦,不,擅长辩论,有时候看似道理都在苏允这边,但真辩论起来,苏允依然是左支右拙。

当然不是苏允不擅长辩论,而是他在辩经这个事情上经验不够多,面对有着丰富的骂人……辩经经验丰富的苏辙,总是被绕着绕着就迷失了方向,然后就陷入了苏辙的话术里面去。

苏辙当然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是提前帮苏允积攒经验。

辩经这个事情,别人可不会让着你,他们为了驳倒你,阻止你的学说,打倒你的学说,什么招数都会使出来,诡辩可能只是其中最为简单的手段。

这些对苏允来说都是极大的困难,甚至让他寝食难安,与苏辙的辩经,给苏允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有时候与苏辙辩着辩着,哑口无言不说,有时候还忍不住勃然大怒。

便比如今天,苏允秉持着大义来剖析孟子,而苏辙却是揪着几个词的概念反反复复的定义,每次定义词汇,便将整个概念给颠覆,苏允的大义也难以成立了。

这种做法就类似于苏允建起来一栋漂亮的城堡,苏辙不去看城堡结构多好、外观多漂亮,而是盯着墙角说这块石头不是这么用的,用在地基这里不合适,用来当院子里的假山才是合适的,将石头给挖了出来,城堡失去支撑,城堡随即轰然倒塌。

苏允每一次都得跟苏辙来来回回的辩驳这些词汇的定义,半点大义都讲不上,一部孟子被拆得七零八落,令人不知所云。

今天苏允才刚一章大义给讲清楚,苏辙又开始对里面的某几个词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追问,终于把苏允给整毛,腾地站起来怒道:“叔父!你这是在辩经还是在研究《说文解字》,你要这么辩,对经义有什么帮助!”

面对勃然大怒的苏允,苏辙却是神色淡然,道:“所以,这些词的定义你没有搞明白是么?”

苏允气道:“这些词大家一眼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还要去寻根究底呢,辩驳一番之后,不还是采取了它们常见的定义?这有什么意义呢?”

苏辙微笑道:“能让你生气,这便是意义啦。”

苏辙这么一说,苏允的怒气顿时消失无踪,与苏辙拱了拱手,致歉道:“叔父,是我失态了。”

苏辙笑着点点头,起身双手压住苏允的肩膀,把他按入椅中,语重心长道:“辩经过程之中,这亦只是最粗浅的手段而已,你若是这样都忍不住,那这孟子集注你还是留着自己欣赏吧。

你想要让孟子集注得到世人的承认,便要将所有对它有异议、心存坏心思、想要侮辱它、驳斥它的人统统打倒,让它以毫无辩驳的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才有可能让它走到该有的位置。

人因经名,经以人兴,你会因为这《孟子集注》而著名,而《孟子集注》也要因为你的能力而兴盛。

以后的几十年里,你要面对无数次的诘难,随时有人要来拷问你,质疑你,随时让你回答经义,用各种诡辩手段来诘难你。

你对答如流,他们只需向你恭敬感谢,便可以遮掩住他们的坏心思。

但是一旦你被难住了,他们便会因此骤得大名,如此划算的买卖,谁都想做一做。

所以,你必须先学会应对所有的手段。

另外……”

苏辙看着苏允道:“……你若是想要让你的心血流传下去,甚至成为显学,成为科举主流,那你需要付出的可能是你一生。

要么你一生讲学,让更多的人将这《孟子集注》给传下去,要么让这《孟子集注》去到经筵上去。

要么如同介甫公那样,将其重注的《诗》、《书》和《周礼》,又称《三经新义》的经义在太学中推行,让新学盛行一时。”

苏允皱起了眉头道:“这般虽然因官盛而名一时,介甫公一下台,如今新学已有式微之相,不长久啊。”

苏辙呵呵一笑道:“那是因为新学不够好!介甫公为了变法,不惜篡改经义,令经义符合变法之所求,如此一来,难免错漏百出,有漏洞就难以成为传世经典。

介甫公在经义上的成就堪称大家,但就是因为新法所累,难以公允之心去解经,今日之败,乃是根子坏掉了罢了。”

苏允点点头,不过对苏辙的说法亦只听了五成而已,苏辙所说的话,与他所站的位置是统一的。

你让一个旧党去评价新党,是很难听到一个公允立场的,所以只能信一半,剩下的一半,需要自己慢慢去思索。

不过苏辙的意思苏允是听明白了。

苏辙的意思是,想要让孟子集注成为显学,要么赶紧讲学,只有学生多了,人多势众了,才有可能形成潮流。

要么是上宫廷经筵,在那个最高的平台上讲学,一旦得到了皇帝以及宰执权贵们的认可,从上而下的推广,更容易形成一个潮流。

要么学王安石,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广,也能在一时间形成潮流。

至于能否真正流传百世……嗯,苏辙也没有说,这玩意,意外太多了,说不准的,能够做到在世的时候让学说流传,已经是了不得了,至于死后的世界,那就管不着了。

这玩意说不准。

就像孟子的学说,够厉害吧,但从春秋至今,不还是只是子部,而没有升至经部么?这学说能不能流传百世,是看后人需要什么,而不是你提出什么。

也就是说,你现在成为显学,有很多人知道,以后才有可能被后人重新捡起来用。

但你现在就特么的没有人知道,最终只有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命。

那些原本寂寂无名的学说,千百年后才被挖出来考古而成显学的,基本上是没有的。

这只是叔侄两个在辩经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不过苏允虽然屡屡遭到苏辙的打击,却是引起他的好胜心,非得折服苏辙不可。

在接下来的时日里,苏允全副身心都灌注在孟子里面,将后世的各种学说、知识等等都翻出来,只要可以增加《孟子集注》的说服力的,都往里面加,然后在辩经的过程之中进行删减精炼。

苏允并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之中,苏辙面上看似对他的批评依然不少,但其内心早就震撼得难以自己。

在苏辙看来,苏允就像是一个宝库一般,每日都能够拿出来新的东西,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而这些东西后面牵扯的东西,几乎单独拿出来都能够写一本书。

但苏允却像是毫不在意一般,只要对孟子集注无用的,无论多么精妙的理论,都会被弃置不理,唯有那些用在里面能够成为坚实基础的理论,才会被留下来。

苏辙后来得出一个结论——苏允是真正的天才!

唐时的韩愈也好,当代的宋初三先生、欧阳修、二程等等,皆不如苏允远矣!

这也激起苏辙打磨苏允的心思,他要尽自己所能,将苏允以及《孟子集注》,打造成为宋代,乃至于经学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儒学自春秋成型至今,从雏形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僵化,又有很多人在改进儒学,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但苏辙此时认为,儒学将因苏允的出现,进入一个新的巅峰!

这般一来,一个心怀好胜心,一个心怀期望,便如同火星撞地球一般,迸发出来璀璨无比的光芒。

期间章惇亦是尝试加入进来,但发现二苏之间的辩经,已经精妙到让他都只能旁听而无法插嘴的地步了。

啊,都能听得懂,但想要寻出问题所在,想要提出一些论点论据,嘿,却是张口而不知所言矣。

这让章惇有些挫败,毕竟前几个月前的时候,他可是能够教导苏允的啊,怎么才多久时间,苏允已经成长到了这个高度了?

哦,不对,苏辙以前也没有这个高度的,就算他所治乃是孟子,也绝没有这么多的新理论新看法。

关键是新理论新理念虽然多,但每一个拿出来都是符合经义、堂堂正正,符合中庸之道,那可就了不得了。

章惇虽然插不了嘴,但不妨碍他每天都过来旁听,因为听着实在是太痛快了。

苏允与苏辙的辩经,不仅内容上精湛流畅,两人的辩论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让人光是旁听,就得到了无上的享受。

章惇自己听了一段时间,便将自己的两个大点的儿子给带来旁听了,这等顶级的辩经,只要听了就有收获,章惇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让儿子进步的机会。

之后章若也来了。

而有一次苏允与文煌华等人在一起的时候说漏了嘴,然后文煌华与杨柄非要来旁听。

初次旁听的文煌华与杨柄惊为天人,一下子便陷入了进去,天天抱着孟子以及《孟子集注》手抄本用功。

这当然引起了其他年轻人的注意,在他们的逼问之下,文煌华与杨柄透露出了这个辩经,然后多了二三十人的旁听。

好在时间已经进入了夏季,每天晚上,苏辙在院子里点起篝火,备上饮水吃食,然后苏允与苏辙在院中坐着辩经,其余人散落院子各处,看着二人辩经。

文煌华等人的到来苏辙是乐见其成的,这是另一种方式的讲学。

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孟子集注》已经趋于完善了,也不怕有人来旁听了,更不怕流传出去。

相反,是该将其流传出去了。

文煌华等人的到来,苏辙开始转变辩经的模式。

之前有段时间,他是以诘难为主,主要就是让苏允适应各种卑劣手段,但是现在却是以引导为主,或者说捧哏为主,就是引导苏允将《孟子集注》的精要一一说来,让旁听者更加容易理解,收获更多。

知识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煌华、杨柄等人在听了几天之后,他们便再不愿意与苏允兄弟相称了,每次见面,必行礼,口称先生,且在苏允讲学的时候,时时奉茶、递吃食、以弟子自居。

苏允对此哭笑不得,跟他们说不必这般客气,大家都是同学,跟以前一般相处是最舒服的。

但文煌华与杨柄却是说了,以后他们便是苏郎门下走狗,而且对外的时候,他们就要自称是苏门弟子了。

苏允劝不动,只能任由他们如此。

不用苏允推动,在征取苏允的同意之后,文煌华他们便在太学里面传播这《孟子集注》。

虽然没有公开讲学,但《孟子集注》已经慢慢传播出去,太学生们也纷纷接触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一个个惊为天人,又快速的将其传播给自己的身边人。

于是,《孟子集注》在汴京,或者说在文人之间快速的蔓延,形成了一种看《孟子集注》的新风尚,甚至有人上青楼聚会也要谈孟子谈集注,颇有一种不谈孟子集注便跟不上潮流的感觉。

这种风潮在秋闱到来,各地学子纷纷进京的时候被推到了一个高潮。

汴京的解试还没有开始,但各州县的解试早就结束了,因为考虑到各地举子要进京赶考的缘故,州县通常会先进行选拔,以方便举子先进京活动交游。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4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