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四章政治荒诞剧!(5.1k,好消息,均订已经过三千!)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苏允亦是惊讶看向张璪。

张璪这番话已经不是简单地夸赞,而是力捧!

若是他所说的几个事情都被允许,那么他苏允便是凭借一本《孟子集注》,生生将孟子抬进文庙的大功臣!

这等成就,足以称为儒家大贤人!

赵顼对张璪的反应亦是有些惊诧,不过随即嘴角蕴含着笑意,看来,张璪是领会到他的用意了,很好,是个聪明人。

但是,亦是……个小人。

但赵顼并不在意。

张璪是个什么人,他心里清楚得很,此人为了往上爬,连之前关系不错的朋友苏轼都能够陷害,还不惜要置之于死地,其人品如何,他心里一清二楚。

史书上说帝皇用人要用贤,但那不过是宣传所需。

要用什么人,得看帝皇的需要,若是要做事的时候,用这种小人最合适不过,因为他们没有底线没有坚持,一切以帝皇所需为要。

但若是到了国家危难、新旧交接的时候,便须得用贤用忠,因为需要臣子一心为家国。

张璪被自己敲打一番,立马调转方向,且不惜力捧仇敌之侄,虽然行为令人鄙夷,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好。

不过,赵顼还需要更多的支持。

赵顼看向其余人,道:“张卿所言,大家觉得如何?”

众人眼观鼻鼻观心,就是没有人说话。

不是说《孟子集注》不好,他们知道今日小经筵之事后,便各自紧急看了《孟子集注》,书自然是极好的,再挑剔的人也不能说不好,这也是今日他们听了苏允讲解,一个个稳如泰山的缘故,因为全都看过书了。

但是,张璪提出的将孟子抬进文庙享受供奉、将《孟子》从子部提为经部、将《孟子集注》列入科举题库,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重大,虽说他们位列宰执,但若是同意这三件事,接下来要承受的指责可能极大!

见众人不说话,赵顼并不意外,又问道:“那么,苏允所讲之《孟子集注》,诸卿可有觉得不妥当之处?”

众人又是静默。

赵顼呵呵一笑,道:“那就是说得好,朕亦是觉得好,嗯,朕受益良多。

这样吧,居正,今日你所讲内容,不过集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以后每日,你都来给朕讲讲,诸卿若是得空,亦是可以来旁听。

若无他事的话,今日就这么散了吧。”

赵顼正待起身,王珪忽而道:“陛下,臣有话说。”

“来了!”

苏允、章惇尽皆抬眼,眼神之中带着戒备。

今日若是这般散了,自然是最好的事情,宰执们虽然没有同意张璪所提三件事,但并没有质疑《孟子集注》,也就是说,大家都认可了!

从今日后,孟子集注便是皇帝以及宰执们共同认可的圣人注疏,别人想要攻击孟子集注为歪理邪说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赵顼微微皱眉,看向王珪,道:“王卿,若是无关的事情,稍后我们单独说。”

话中罕有警告之意,今日经筵的结果,他算是颇为满意的,宰执们可以不说话,但若是非要跳出来指责,那就有点打脸的意思了。

王珪笑道:“官家,臣想说的真是跟这孟子集注有关系。”

赵顼微微吸了口气,点头道:“请说。”

王珪眼光瞟过张璪,随后朗声道:“臣觉得,张侍郎所提三事,最为恰当不过,臣赞同。”

此言一出,众人比张璪说话时候更为惊诧,连着张璪都瞠目结舌看向王珪。

张璪:你在演我?

王珪看也不看张璪,朗声道:“抬孟子进文庙一事,介甫公任宰相时候便屡屡提起,只是当时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搁置了。

但现在有苏居正小友重新给《孟子》注疏,而且所注极为出色,事实上证明,无论是孟子还是《孟子》一书,全都是被低估了。

臣建议,孟子当享文庙香火,《孟子》一书当入经部,至于要不要入题库,这个可以缓缓再讨论。”

苏允与章惇眼神在空中交接,尽皆看到彼此的疑惑:王珪,这是要做什么?

王珪赞同两件事情,搁置一个事情,赞同的两件事情,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入不入题库,其实对苏允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推动孟子入文庙、孟子入经部,这两件事情一旦落实,苏允便成当世儒家贤人,经义大家矣!

以后等苏允去世,他亦是要被供奉文庙的,位列文庙东西庑奉祀问题不大。

而苏允的父亲苏林,亦是要被抬入文庙崇圣殿供奉的。

虽然不知道王珪是什么意思,但章惇却是敏锐抓住了机会,起身道:“陛下,臣同意王相所提议,请陛下封孟圣,将《孟子》一书列入经部!”

章惇这一表态,宰执之中便有三人同意此事了,现在就剩下蔡确、孙固没有表态了。

章惇之前之所以没有表态,是因为他并不确定蔡确、孙固会不会支持。

在他看来,王珪肯定是不会支持的,只有他跟张璪二人,此事亦是难成。

现在王珪忽然赞同,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直接便莽上,接下来无论蔡确孙固会不会同意,但有了三人支持,官家亦是可以乾纲独断了。

孙固看了一下章惇,又看了一下苏允,眼神之中有着些许的厌恶,微微冷哼一声。

他听说苏允与章惇走得很近,原本还觉得是传言,但现在张璪、王珪以及章惇三人都力捧苏允,这苏允看来是彻底投向新党了。

而张璪与王珪,可是要置苏轼于死地的人啊,你苏允作为眉山苏氏的人,背叛族人,投向敌人,呵呵,忘恩负义的小人矣!

蔡确微微低头,神情有些迟疑。

蔡确身为新党领袖,他自然是知道王珪张璪的倾向,而张璪今日所为,无非是为昨日得罪官家的事情在找补,而王珪么,呵呵,大约是被张璪背刺一刀,干脆反其道行之,给官家献上忠诚。

但章惇……

蔡确对章惇近来所为有些疑虑,先是反对改制,然后借助此事一跃进入政事堂,最近又与苏允这个旧党之侄走得很近,甚至还将苏辙从地方上捞回来,现在还不惜力撑苏允,这让他很是怀疑章惇的立场。

蔡确知道章惇与苏轼是朋友,更知道章惇曾经为了苏轼而怼王珪张璪等人,但这些事情联合在一起,章惇的立场便有些值得怀疑了。

嗯,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章惇进政事堂了。

若是章惇此时知审官东院,他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疑虑,但这会儿章惇进了政事堂,而正面临改制关键时刻,除了王珪,让他感觉威胁很大的便是章惇了。

此时赵顼看向孙固与蔡确二人。

孙固静默不言,蔡确轻轻咳了一声,道:“臣没有意见。”

虽说对章惇有疑虑,但此时章惇已经力捧苏允,他亦不想做这个恶人。

说实话,苏允就算是被抬上去又如何,就算是成了经义大家,他依然还是个小年轻,等到他成长起来,已经是二三十年后的事情了,于当前局面并无太大的威胁。

但若是当面驳了章惇的面子,那章惇大约会对他有意见的,当下改制之事,他还需要章惇的鼎力支持呢,孰轻孰重,他是拎得清的。

蔡确这一表态,当场宰执,除了孙固不表达,其余四人全都支持,此事便算是通过了。

赵顼朝王珪张璪赞赏点头,这两位,还不错。

王珪笑着回应赵顼,张璪亦是满面笑容,但心底下却是咬牙切齿:三旨相公不愧是三旨相公,这脸都全然不要了!

王珪心中亦是呵呵冷笑:张璪啊张璪,任你奸猾如油,但我岂能让你独美于前?

虽说当前局面有些出了赵顼事前的估计,但赵顼亦是没有迟疑,笑道:“既然如此,便请政事堂安排此事吧,请孟圣入文庙,翰林院、诸阁、秘书省等,将《孟子》一书提入经部,广告天下。”

王珪蔡确等人齐齐起身听命。

走出迩英殿,苏允感觉晕乎乎。

此事,就这么成了?

原本他还准备着要跟人大战几百回合,然后《孟子集注》还要经受诸多的考验,但今日他仅仅是演讲了一番,然后,就看着张璪、王珪等人演了一场大戏,事情就稀里糊涂的成了?

孟子入文庙,《孟子》一书成经学,而他苏允的《孟子集注》,自今日起,便是被朝廷认可的孟子官方注疏了?

苏允觉得很荒诞。

尤其是王珪张璪这两人本该是一个阵营的铁三角,但现在却是直接闹翻了,在经筵上面相互捅刀子,如此荒诞的局面,自己竟是亲自见证了!

哈!

苏允此时深刻意识到一个事情,便是在政斗极为剧烈的时候,再荒诞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而且若不是身在其中看得清楚的时候,你甚至都觉得那些大人物们都是蠢货。

后世苏允看史书、看电影、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觉得里面的大人物做出来的决策显得很蠢,然后会有一种错觉:我上的话比他们厉害多了!

但今日的事情让他忽然明白了:不是他们蠢,而是身在局中的时候,有无数种情况让他们不得不做当下的决策。

比如张璪,今日他若是不向赵顼纳这个投名状,他这个参知政事是做不了多久的,估计很快就会外放了。

党争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张璪这样的人来说,党争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做官啊!

而他今日的投名状,亦是为了保住参知政事之位,亦是为了做官。

所以,他看似与王珪决裂,但这个决策于他自己的利益来说,一点毛病都没有。

而王珪的做法同样也没有问题,他为官的根本便是紧紧跟随赵顼,便如他自己所说,他才不是什么新党,他是帝党!

王珪不是愚蠢,相反他极聪明,他的目标是做赵顼的陈执中。

陈执中是仁宗时候的宰相,出身极好,但自己是荫官,但因为紧紧跟随仁宗的脚步,仁宗极喜欢他。

虽说很多朝廷大臣看不起陈执中,认为他没有才能,但他死后,仁宗却为了给他一个好的谥号,甚至与大臣争执了许久,最终在他的坚持之下,给了一个不错的谥号。

所以,什么张璪、李定、舒亶、何正臣,大家关系走得近一点,是为了更好的跟随赵顼的脚步,一旦这些人威胁到他,他毫不犹豫便会抛弃他们。

今日的局面,张璪恬不知耻献媚赵顼,王珪又如何可以容忍,宁可让苏允得利,也要让赵顼知道,我,王珪,才是英明神武的官家您最好的走狗!

苏允摇了摇头,站在迩英殿门口,此时已近午时,盛夏明晃晃的阳光很是耀眼,让苏允微微有些目眩,但此时的他却是有些通透。

原来,政治是这么一个东西。

原来,世界当真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滤镜,已经被打破了。

苏允回太学没有多久,甄时选便来了。

“甄中贵,您又来了?”

苏允有些惊奇。

甄时选笑得很开心道:“恭喜苏公子,哦,不对,得教您大家了,当今天下,最为厉害的经义大家,已经是非您莫属了!”

苏允闻言也是笑了起来,然后道:“您稍等一下。”

苏允从柜子里摸出一把红包,给甄时选身后的禁军一人给塞了两个,其余的都塞进甄时选的手里,

甄时选惊道:“使不得,使不得!”

苏允却是不让甄时选塞回来,笑道:“甄中贵来报喜,连个红包都不肯收,这是真喜还是假喜?”

甄时选有些不好意思,点头道:“好好,那就沾点苏大家的喜气,苏大家,请接官家口谕吧。”

苏允赶紧躬身。

甄时选神色肃穆,代赵顼宣读口谕。

主要说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让苏允准备一次小经筵,不过不读《孟子集注》,而是讲三国演义,当然,当日宰执们不会再去了;

二是此次经筵之后,便要好好准备科举,不要令朕失望,朕希望在殿试看到你云云。

苏允听完之后觉得甚为无语。

所以,三国才是你的真爱是么?

苏允甚至都认为,赵顼让他将孟子集注,是不是就为了三国演义做铺垫?

还有,想要在殿试上看到我?

嘿嘿,您可能要失望咯,以我现在的学力,能过解试便了不得了,想要我过五关斩六将进入殿试……您还是想多了。

但吐槽归吐槽,苏允还是赶紧应了下来。

甄时选笑道:“苏大家,好好考,我也想在殿试上见您。”

苏允露出符合社会期待的笑容。

第二日,苏允去了崇政殿给赵顼讲三国,苏允还以为赵顼对三国人物感兴趣,没想到赵顼却对里面的经济制度、政治改革、人才量用,以及军事等问题更加感兴趣。

这倒是令得苏允很是高兴,因为这才是他最多原创的东西,赵顼,还真是识货。

苏允见了懂书的书迷,自然没有藏着掖着,引经据典,将各种制度、政治改革、挑选人才、以及军事知识,挑能说的给说了,把赵顼听得如痴如醉。

到得夜色降临,宫门要关闭之时,在孙思恭的提醒下,才放苏允出宫。

赵顼赞叹道:“原本以为眉山苏氏出了三苏已经是了不得了,没想到这苏允,比他的长辈们还厉害啊。

我还以为这三国演义里面的东西,是苏允竭尽所能写就,但现在看来,他仅仅只是写了个皮毛啊。

嗯,大约是为了不破坏故事的流畅性,所以只是浅浅写了些,真好啊。

嘿,眉山苏氏,看来是这苏允最贤啊。”

此时送完苏允归来的孙思恭听到了这一句,口中咂摸了一下:“眉山苏氏,苏允最贤,官家果然慧眼识英才。”

赵顼闻言笑骂了一下,道:“阿谀奉承!”

孙思恭笑道:“老奴可不认同官家所说,咱就是说,若非官家慧眼识英才,《孟子集注》哪有今天,苏允又哪有今天?”

赵顼呵呵一笑,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道:“以苏允的才华,就算是没有朕,他迟早也是要大放异彩的,这个功劳朕倒是没有脸去领。”

孙思恭再待说几句讨喜的话,但赵顼已经是陷入了沉思,赶紧悄悄退在一旁。

一会之后,赵顼忽然问道:“解试那边都安排好了么?”

孙思恭赶紧道:“放心吧,官家,老奴已经将话说得明明白白,一定不会有所误会的。”

赵顼点点头,神色有些忧心,道:“苏允在太学的卷宗拿回来了没有?”

孙思恭赶紧取出卷宗,却是苏允几次参与月考季考的试卷。

赵顼看了一会,忽然将试卷往地上一扔,骂道:“都写的什么玩意!”

孙思恭赶紧将东西给收拾起来,劝慰道:“官家,我听说苏允为了写《孟子集注》耗费了许多的精力,想来没有多少时间学这些。

而且,他在入太学之前,并没有正儿八经上学,能有这水平,算是不错了。”

赵顼伸手拿过试卷,看了一会,吁了一口气,道:“其实还是不错的。

你跟主考官要一份参考资料,给苏允送过去,让他好好准备。

告诉他,秋闱之后,一定要将全部精力放在准备春闱之上,解试朕能帮他,礼部试朕可帮不了他,让他好自为之!”

PS:均订已经过三千,不过VIP字数还没有到二十万字,所以精品徽章还没有拿到手,但已经算是精品书了,感谢各位大佬的订阅支持!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0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