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零四章 小升一级!(6K)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惠民河彻底贯通,粮船鱼贯入城。

苏允甚至都没有跟蔡村有任何口角之争,便让蔡村主动拆除鱼池藕池,且让失手杀人的青壮主动投案,润雨细无声一般便将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给解决了。

一时间,朝廷诸公纷纷侧目。

这叫什么,这就叫能力。

有些人将苏允进入南衙之后做的几件事情给联系了起来,顿时很是震惊。

这苏允短短时间内便做下这么多的大事,看着像是随波逐流,但仔细分析一下,却像是步步为营的结果。

先收六曹主事,积攒了力量,然后一举覆灭左右厅。

随后明面上支持李清臣,等到李清臣即将功成的时候,随即半渡而击,一下子将李清臣给干翻了。

不仅如此,还将治理运河的大功劳尽数揽入怀中……

此子心思深沉,手段亦是毒辣得很啊。

有些大臣甚是不喜。

这种年轻人就是利益熏心,为了自己的功劳,不惜对同僚下手,这样的人,以后谁会跟他当同僚,谁又会让他当下属?

苏允亦是从邓起处听说了一些诸如此类的消息,不过苏允并没有过于在意。

他所作的一切事情,尽皆是自保而已,全都是别人欺上门来,若是不反击,反而会成为他人把柄。

比如说那通判检阅府库之事,原本可以敷衍着过去,可是李清臣都当着众人说了出来,苏允若是不认真检阅,到时候出了问题,这就是一大罪状。

不过这左右厅也太不经查,破绽太多,一下子全都进去了。

这能怪他吗?

还有邓起的事情,人家就是专门来坑自己的,若是不反击,难道要被动挨打,至于邓起弃暗投明,那只能算是意外之喜了。

至于与李清臣之事,其实自己还真没有想要报复的想法,只能说是时也命也,李清臣自己过于刚愎自用,最后将事情推向这种局面。

就是不知道官家与李清臣之间有没有存在什么龃龉就不知道了,其实这事情若是让李清臣继续做下去,惠民河终究是可以贯通的。

至于死一些人……对于大宋君臣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大事。

不过那不是苏允该考虑的问题了,位卑言轻,还是安心躺平为好。

至于别人说他是官场扫把星,以后不会有人跟他当同事,也不会愿意让他去麾下当下属……嘿嘿,跟谁当同事,这可不是你们能选的。

官家要我跟谁当同事,我就跟谁当同事,你们要是觉得不舒服,那你们申请调离,或者辞官好了,嘿嘿。

至于什么提拔不提拔的,我有两位叔父,岳父大人是章惇,两位前程远大的座师,哦,还有官家照拂着,需要你们多事?

哦,是了,关键是自己就想安安稳稳当个小官而已,提不提拔的,还真是不甚在意啊。

所以这些许流言蜚语,对于苏允来说就像是清风拂面一般。

倒是苏辙有些紧张,唤了苏允去嘱咐了一番,让苏允以后先稳住一段时间不要搞事情,不要又把谁给搞了,真要坐实了这个名声,以后真到了人人畏惧的局面,那可就寸步难行了。

苏允从善如流。

只要没有人来搞自己,自己怎么会多事。

想来现在南衙也没有谁会来招惹自己了吧?

过了些时日,李清臣被调去杭州当知州了,好在寄禄官阶还往上提了一阶,算是给了他一个安慰吧。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一种贬谪。

鲤鱼跃龙门失败了。

李清臣离去之前,竟是主动请苏允吃了顿饭,说是补上苏允的接风宴,之前苏允到南衙,没有人主动请客吃饭,是他的问题,这次要走了,请苏允吃个饭,算是补上。

话是这么说的,但实际上李清臣却是来跟苏允做些弥合的。

在酒席上,李清臣与苏允说了好些话,主要的主题是跟苏允道歉。

说这些时日想了许多,觉得自己这些时日对苏允颇多不敬,没有公事公办,反而总是以一种前辈的心态在做事。

以至于不知不觉得罪了苏允,心中觉得甚是过意不去,希望苏允原谅云云。

苏允倒是有些惊讶于李清臣的转变,若是李清臣很是愤怒,他反而能够理解,毕竟以他对李清臣的理解,这会儿该当如此,但李清臣这般表现,却反而令苏允觉得有些诧异。

李清臣见苏允疑惑,忍不住苦笑道:“苏通判,今日就我们两人,我便说几句交浅言深的话,也免得你对老夫有些误解。

此次的事情,说到底是老夫没有作对,也没有做好,是老夫得罪了你。

当然啦,老夫自然可以对你有恨意,与你从此交恶,毕竟以老夫的官位,你一时半会要威胁到老夫也是不可能。

但老夫子侄不少,在朝廷中任事也是不少,以你的能力,以后估计很快便会成为他们的上官。

朝廷里圈子太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指不定什么时候便有交集,您若是心里有怨气,那他们可就遭殃了。

所以,这算是老夫的一点私心,还请苏通判以后手下留情。”

苏允心下了然,这么说就合理了。

李清臣不愿意苏允记恨于他,苏允自然也不想被李清臣惦记着,赶紧诚恳道:“您就是我的长辈,教训一下小侄几句,那真是没有问题的,小侄也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清理惠民河一事,其实小侄也并非抢功劳,实在是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的这事情就落我头上了。”

李清臣有些苦涩,道:“老夫明白的,此事真怪不得你,你从一开始便支持老夫,资金、人力你都给调配到位,还规劝老夫要循序渐进的行事,是老夫有些急功近利了,唉。

不过总而言之,咱们两人是没有什么冲突,自然也不存在龃龉,以后贤侄若是经过杭州,定要让老夫好好招待你。”

苏允自然是积极逢迎。

李清臣走了。

然后苏允的寄禄官阶被提了一阶,成为宣德郎。

这个寄禄官阶倒是让苏允匹配上南衙通判的职事,之前的宣义郎任开封知府通判,其实是有些高配了。

这个算是对他解决蔡村围堵河道功劳的酬功,至于职事没有调整,主要是南衙通判这个职位本来就是属于高配。

对于苏允来说,在这个岗位上的确是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的,因此只给提了一个寄禄官阶。

话虽如此,但这已经令他远远领先于其他的同年了。

不仅现在是品级上拉开了,而且在差遣上,苏允已经是真正的实权人物了。

新来的开封知府是为刘挚。

刘挚这人书友们或许不是很熟悉,不过稍微提几个关键词,大家便大约有个印象了。

第一个关键词是熙宁变法。

他曾经受王安石器重,任拜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但随即反对新法,被贬官。

第二个关键词是朔党党魁,原来历史上,哲宗登基之后,旧党执政,旧党分裂成朔党、蜀党以及洛党三党,朔党便是刘挚为党魁。

所以,这刘挚从成分上来分析,便是比较典型的旧党。

刘挚上了开封知府,顿时令得朝堂颇有些波澜。

走了一个旧党胡宗俞,又来了一个旧党强硬派刘挚。

这会儿又有人说怪话,说苏允这是逼走新法派李清臣,就是为了给旧党刘挚腾位置,以后开封府便是旧党的大本营云云。

然则苏允对刘挚的到来颇为警惕。

刘挚其人听说极为刚硬,为人十分严肃,后来死了之后谥号为忠肃。

北宋一朝,以肃为谥号的,通常来说性格都极为刚硬,比如说包拯的孝肃,韩绛的献肃,俱都是铮铮谏臣。

刘挚有此谥号,想来亦是十分强硬严肃。

与这样的人作为同僚,可没有那么轻松。

不过苏允一直等候的左右厅官员却是一直都没有到位,只来了一个推官,这推官的职责上还是归在通判厅下。

苏允不明白这是为何,按理来说,宋朝赋闲的官员太多了,这会儿有好几个岗位空出来,应该马上就有人补上才是,怎么都一个多月了,还没有人来。

不过这个疑问倒是从章惇那里得到了答案。

章惇笑道:“左右厅与通判厅的职责是重叠的,之前南衙有左右厅,所以就不用再设通判厅,但现在有了通判厅,再设左右厅就有些累赘了。

你这个通判做得很好,朝廷自然不会再配上什么左右厅了,这也是陛下对你的培养。”

苏允倒是有些愁眉苦脸,开封府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最近他又给通判厅增加了一些吏员,但还是有些处理不太过来。

刘挚到任,苏允没有落人把柄,也跟着一起迎接了刘挚,刘挚勉励了一下大家,对苏允倒也没有表现出来不同的地方,比李清臣还多了一些尊重。

不过这才是正确的做法,通判不是知府的下属,从某些方面来说,算是平起平坐的,刘挚为人端肃,自也不会在这上面有出格的地方。

所以这些时日,双方倒是相互谨守自己的本分,没有发生冲突。

这倒是让苏允有了些做官的乐趣来,虽然事务有些繁忙,但每日算是悠哉悠哉的,正常上下班,暂时不用去跟人争斗。时间进入七月份,雨季也随之到来,连着下了好些天的雨,河水都充沛了许多,不过惠民河已经疏通,今年倒是不用担心有水患的问题了。

不过最近朝堂上也不是很平静,元丰改制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三省改制也终于完成了。

就是改制的结果令朝廷上下都有些震动。

王珪被任命为首相,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被任命为右相,拜为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但真正行政之中,大家却是发现,明明是首相的王珪,却要对蔡确拱手听命。

这是因为当初议定官制时,大致是仿照《唐六典》,不论事情大小,都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班奏事,权归中书省。

因此蔡确名义上是次相,实际上却大权在握,王珪虽然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也只能拱手听命罢了。

王珪对此事颇为震怒,但也无可奈何。

苏允倒是从章惇那里听说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说是当初议定改制的时候,王珪不太想改,但蔡确对王珪说:“您任宰执这么长时间,必然会是中书令。”

这话让王珪深信不疑。

但蔡确却对皇帝说:“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不需要设置长官,只需要让左右仆射分别兼任两省侍郎就可以了。”

官家深以为然,所以这改制便这般定了下来,王珪是真真吃了大亏。

苏允对此也是当成了笑话来看,此事真假尚且不论,但王珪被蔡确算计之事,倒是未必是假。

毕竟在此之前,王珪是首相,蔡确只是参知政事,这会儿蔡确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可想而知定然里面是有些内幕的。

除了改制之外,朝廷还有一件大事,便是西北战事。

听说最近官家又有对西夏动武的想法。

所以朝廷上下颇多争议。

朝廷诸公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中又有人对执行的战略有些微辞,有人又对赵顼用人颇为不满。

尤其是前线种谔对给事中徐禧颇多抱怨,上书状告徐禧本只是奉命筑城,但却对军中之事颇多指责,甚至有越俎代庖的做法。

而给事中徐禧对种谔亦是颇多攻击,奏种谔跋扈异议,对他的诸多决意不仅不支持,甚至当众唱反调。

赵顼对给事中徐禧颇多偏袒,这让朝中不少人不满。

章惇便是这些不满的人之一,他跟苏允抱怨道:“徐德占不过一介布衣,既不是进士出身,又非军中宿将,不过是一阿谀小人,仗着三寸不烂舌以幸进,不过是一马谡尔。

官家关心边事,徐德占便以边事自任,官家也是,还着力培养他,此次更是让其相助沈存中建造永乐城。

哼,这本是让徐德占去实地了解边事情况的任务而已,但我却听说,这徐德占却是事事以自己为主,甚至越过沈存中定下永乐城的选址!

我听说那永乐城没有水源,这不是胡闹么,没有水源的城池,怎么可能守得住?”

苏允亦是皱起了眉头,永乐城之战乃是赵顼一生之中遭遇的最大的败仗,甚至永乐城之后,赵顼从此失了锐气,之后更是郁郁而终。

永乐城之战,对大宋朝的伤害太大了,据说在这一役之中,大宋连兵带民,损失了足足二十万人!

苏允不解道:“听您的意思,这徐禧不过是一给事中,还是去辅助沈存中的,沈存中乃是经验丰富的边帅,怎么会任由徐禧乱来呢,哦,还有种谔这样的老将,竟也是镇不住这徐禧么?”

章惇摇了摇头道:“官家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明白么?你想想你自己。”

苏允初时还有些不解,这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但随即苦笑了起来。

自己就是另一个徐禧啊!

看看自己的经历便知道了,官家喜欢自己,于是便强行将自己留在汴京,通判职位对自己其实是高配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高配,但赵顼愣是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给推上去。

而随后李清臣甚至都不算犯错误,只是执行项目过程之中,发生了一些意外,赵顼便立即让自己去将功劳摘过来。

现在左右厅这两个掣肘自己的部门直接就给取消了,让自己这边大权在握,甚至可以跟知府抗衡了。

这与沈括徐禧之间的关系何其相似。

沈括是个经验丰富的边帅,但却制不住一个皇帝身边的给事中。

一个没有任务经验,本是相助监造的徐禧一开始就成为了永乐城项目的主事人。

最后还成为了永乐城战役的实际指挥,指挥一大群宿将和西夏对决。

这就很难评了。

从苏允个人角度上来说,赵顼的做法自然对自己很有利,他是既得利益者。

但苏允相信自己也不是冒失之人,不会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但徐禧明显跟自己不一样,他很明显是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认为赵顼派他去,便是让他去主持大局的。

从自己跟徐禧的例子来看,赵顼培养人、用人的方式上其实是有些激进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缺乏耐心。

这在早起的时候已经是有所体现了。

不过这与赵顼前期的经历有关,熙宁变法的时候,老臣基本都反对变法,迫于无奈之下,他与王安石只能提拔年轻人。

而吕惠卿、曾布、章惇这些人的确是展现出了不俗的能力,这让赵顼形成了一种用人的习惯,便是喜欢用自己提拔起来的年轻人,而且培养的方式也颇为激进,很多一下子就进入关键岗位的。

苏允自己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刚中进士,立马就被委以南衙通判之职,不过一个多月,寄禄官阶便提了一阶,再这么下去,估计也是要被火速提拔的。

苏允道:“岳父您没有劝谏官家么?”

章惇呵呵一笑道:“怎么没有,我都差点指着他的脸骂娘了,他不听我有什么办法?

哦,接下来你得自己努力了,这回我大约是将官家给得罪了,指不定过些时日,我就该滚去地方了。”

苏允:“……”

苏允尝试着道:“那我子由叔父他?”

章惇呵呵一笑:“子由骂得更狠,他那起居注估计也做不长了吧。”

苏允:“……”

苏允一下子感觉天都塌了。

不是,你们都这么任性的嘛。

不过随即苏允也醒悟了过来,永乐城那地方的确是一绝地,明眼人都知道那绝对是个大坑,无论是出于朝廷的利益,还是这会儿的意见站队,都必须得站出来。

这会儿若是支持这永乐城,到时候大败了,朝廷元气大伤,内部肯定也会寻找替罪羊。

章惇这样的参知政事,他若是支持此事,到时候那可是要负责任的。

所以,这会抨击得越狠,等到永乐城大败的时候,他不仅无罪,还可能有功劳。

啊,就跟玩股票一样,有人看多,有人看空,现在做空,到时候永乐城败了,那做空的就大赚了。

当然,如同章惇这样的人,他肯定是将谋国放在谋身之前的,他更关心的肯定是国家的利益。

苏允能怎么说,只能支持呗。

章惇笑道:“好在问期已经出来了,再过一月时间,你跟若儿就要成亲了,到时候若儿也不用跟着我东奔西走了。

有你看顾着,择儿他们也可以留在太学继续上学,老夫轻身上阵,也不算是恓惶了。”

苏允安慰道:“岳父您也别做这么坏的打算,官家未必就会贬谪您。”

赵顼会不会贬谪章惇这个事情并不确定,但苏辙却是紧锣密鼓的开始帮苏允准备婚礼,颇有一种安排后事的感觉。

尼玛。

苏允有些无语。

关于永乐城之事,苏允原本还想劝谏一下赵顼的,但见章惇苏辙等人的劝谏都没有什么用处,他便也就闭嘴了。

不仅如此,章惇与苏辙的劝谏引来了御史的攻击,攻击他们乃是畏战怯战的投降派。

苏辙与章惇都不是受气的主,亦是纷纷撰文反击,一时间你来我往,互相攻讦,朝廷气氛十分严肃。

这种情况下,苏允的婚事也只能从简,只是请了自家人吃喝了一顿,然后八抬大轿将章若迎回家,便算是将这繁琐的婚礼给完成了,就是颇有虎头蛇尾的意思。

洞房之中,苏允安慰章若,道:“若姐,委屈你了。”

章若轻笑道:“叫什么若姐,叫我娘子,还有,没有什么委屈的,婚礼只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我们自己的。”

章若的到来,倒是让苏允的注意力转移了开来,不去关注朝廷上的那么些腌臜事。

说实话,就他现在这芝麻大的官儿,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去影响什么。

这种军国大事不是儿戏,连章惇这个参知政事都难以左右,苏允又如何能够使得上力。

只是到了八九月份的时候,苏允总是做尸山血海的梦,屡屡一身大汗惊醒过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5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