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六章 学进去了!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时值深秋,天气越来越冷。

炉亭之内,已经是升起了炉子。

外面秋风肆虐,炉亭里却是十分暖和。

但王殆、何昌盛等人心中哇凉哇凉的。

何昌盛正待说话,一张口却是打了一个饱嗝,他们去找事儿之前,已经是吃饱喝足过去的,到那里又被迫吃了几个馒头,大宋朝廷养士这一块毫不吝啬,馒头每个都很大,把他们都吃撑了。

何昌盛更气,道:“苏允不当人子,此人寡廉少耻,什么话都张口就来,一点君子风度都没有,以后对付他,可不用讲什么君子气度了!”

王殆有些迟疑道:“要不还是算了吧,此人看着好像惹不得,你看他三国演义写的,真就跟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的。

此人心黑手辣,好在今天他还不算彻底撕破脸皮,否则来个诸葛亮骂王朗,我们岂不是得吐血当场?”

何昌盛闻言顿时又是气愤又是心生鄙夷之感,平日里他便十分瞧不上这王殆,若不是他老子是王珪,何昌盛是绝不会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的。

王殆此人,脑子不太好用也就罢了,而且贪财好色胆子又小,跟他老子一样一样的。

哼,王珪,三旨相公!

不过,这事儿还得靠王殆才行。

他父亲不过是一四品官,若不是平日里靠着王殆的大旗,根本吸引不来这么多的人,所以,还是得哄着这王殆。

何昌盛见王殆要退缩,立即神色郑重起来,道:“不疑,我们倒是无所谓的,我父亲跟他苏家虽然有些龃龉,但也没有到深仇大恨的地步。

你王家可就不同了,当时王相公可是要下死手的,若非章惇阻止,苏轼的坟头草已经三尺高了,你道苏允会不会记恨王家?”

王殆迟疑道:“家祖不过是出于公心而已,这种事情也怪不到家祖身上吧?

而且,家祖年纪也大了,再干些年也该退了。

苏允毕竟只是个十来岁的年轻人,就算是他有出息,那也得几十年后,到时候早已经时过境迁,谁还会记得几十年前发生什么事情?

而且,苏子瞻只是苏允的族叔,又不是他爹!”

何昌盛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顿有一种竖子不可与谋之感,深吸了一口气道:“不疑兄,苏允与苏轼不是一般的关系。

苏轼落难,苏允不惜从眉山千里迢迢来汴京,接上苏轼一路风雪,都要送他到黄州。

这已经超过一般的族亲关系了,而且,听说苏轼一家对苏允有大恩。

我这么说吧,一旦苏允有朝一日成了宰执,他就是为了这个报恩的名声,也要替苏轼出一口恶气。

到时候王相公自然是退了,但你父亲呢,你呢,甚至到时候你的儿子,都得被苏允报复!”

说到后面,何昌盛已经是满脸怨毒。

王殆心中吃惊,道:“我看那苏允笑呵呵的,不至于……”他忽而想起三国演义中的毒士贾诩,顿时打了一个寒颤。

何昌盛摇头道:“笑面虎罢了,越是看着没有威胁,越是可怕啊,这种人发起狠来,连祖坟都能掘出来的,不疑兄,咱们须得早做准备。”

王殆终于下定了决心,点头道:“好,只是,这苏允谋略这么厉害,咱们未必对付得了他啊。”

稳住了王殆,何昌盛嘿嘿一笑道:“有心算无心,就算他再厉害,也终有一天会掉落进我们的陷阱之中,来日方长,咱们等着机会便是。”

苏允吃完早饭,便去上课去了。

他上的是经义斋,课程也主要以经义为主,因为他还没有选定本经,所以目前来说,所有的课程都必须得上。

当然,外舍生基本上还处于没有选定本经的状态,都是全都要上的,等到进了内舍,到时候就有针对性课程了。

苏允上了一天课,收获还算是蛮大的,以前他看《诗》、《书》、《易》、《周礼》、《礼记》这些书是看得晕头转向的,但在太学教授的讲解之下,却是颇有几分趣味。

不得不说太学的教授的确是有真东西的,这些原本看起来很是玄乎又枯燥无味的古本,在他们见解之中,竟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原因在于,这些书的干货太干,有点类似数学里的公式,非得有人将所写书籍里面的时代背景,当时的风俗习惯等等东西给你结合起来讲,否则光看这些干货,当真只能看得云里雾里。

但有这些教授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背景来讲,才会发现,看着好像在谈情说爱的诗,给人算命的易,写一些无聊过时礼仪的周礼,原来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些书里面竟是蕴含着治国理政的道理从来都没有过时。

在苏允看来,这些书就是东大自古以来的社科学,读懂这些书,的确是可以具备基本的治国理政能力的。

比如说左传中的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揭示了治国的基本逻辑。

治国的要诀里,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情,一件是祭祀,一件是军事。

军事大家都能够理解,但祭祀未必就能够理解。

但换成后世的说法,所谓祭祀便是统一国民思想,形成一个国家、民族的观念,让所有的人都拥护这个国家,以此达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再换一个说法,便是治国要文武结合,既要军事上的领先,又要有精神文明建设。

当然,左传苏允暂时不用学,就是打个比喻而已。

这倒是让苏允喜出望外,他最怕的就是上来哐哐让你背诵,而且背完之后还是云里雾里的,至于这后面蕴含的是什么东西全然不知。

这太学教授的这种授课方式,倒是有后世那些古文教授的风格了。

不过苏允却是不知道,再往前些年,授课方式可不是现在这样,就是他所想象的那样,上来就是哐哐的背诵,无他,就是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科举的指挥棒下进行的。

之前主要是帖经墨义,以背诵为主也就可以理解了,但现在是考经义大义,自然教学方式又不一样了。

但无疑这种方式更加适合苏允,苏允也的确是沉进去了。

不得不说,苏轼让苏允抄汉书、学公文、学诗词,以及苏辙教苏允孟子,却是帮苏允打开了一个大门,让他这会儿来学习这些东西有了一个基础的概念了。

加上苏允为了写三国演义,吃透了三国志,亦研究了许多的汉代官制、风俗习惯等等,再往前学习,难度又降低了不少。

这种学习对苏允来说帮助是特别大的。

太学的教授讲诗书礼易,不会只讲当时的社会背景,还会结合秦汉唐宋以来的情况,这种讲法自然是为了应对科举中经义大义的考试要求来教,但对于苏允来说,他其实亦是最为缺乏这块的东西。

苏允在后代学习的知识其实是西化的,就语文课本上学的那点古文的知识,同样亦是经过西化过的东西。

所以他看宋朝,一样是用后世的、西方化的目光来看的,不是不好,只是有时候很难理解当下的人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苏轼苏辙等人总是觉得苏允离经叛道的缘故。

苏允沉了进去,这才真正理解了后世经常说的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后世苏允读书的时候,还总是有人在批判中国古代的文化,说里面糟粕太多,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中国就是被这些东西所拖垮云云。

苏允也曾经跟着批判过,后来随着国家经济腾飞,军事的飞跃,民众开了眼界,才发现,卧槽,世界就特么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啊!

你这发达的西方国家,亦是各种问题重重,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嘛。

但那时候的苏允依然还是将信将疑的。

这会儿真正进入这个中华文明的叙事里面来,认真学习这些文化经典,深入了进去,苏允才真正明白,不是中华文明不行,而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去钻研过这些东西。

当然啊,不是说中华文化无懈可击,全是精华没有糟粕,而是说,中华文明的积淀实在是太雄厚,这积攒下来的智慧,让苏允的眼界又大大开拓了许多。

苏允学习得极为起劲,因为他自身后世带来的知识与眼界,在与中华千年文明在发生化学反应,每看到一个知识点,便将其后世的知识给串联起来,进行一个深化、本土化、时代化!

苏允感觉自己每一刻都有所得,这种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于是苏允这一钻进去就没日没夜了。

因为苏允初入学,算是插班生,所以月考季考他暂时都不用参加,从下一个季度再开始。

……

苏允愕然看着眼前抢走自己书本的章择。

章择神色有些复杂,道:“居正,你必须得回去!”

苏允抬头看着章择道:“为什么?”

章择哭笑不得道:“过年啊!之前几次叫你都不回,这会儿总得回去吃年夜饭吧?”

苏允这才恍然大悟。

苏允只感觉自己低了一下头,再一抬头,太学便下雪了。

进入冬天了。

时间好像是过去了两个月?

苏允不太肯定。

至于期间,好像章择来找过他,哦,文煌华等人也来找过他几次,嗯,好像还有人找过他麻烦?

这个不是很确定,他天天沉浸在经典之中,已经是有些魔怔了,别人说几句风凉话什么的,他都只当是耳旁风了。

苏允哈哈一笑道:“好好,这就走吧。”

苏允就要往外走,章择一把拉住了他,道:“你还是洗洗换一件衣服……算了,回家吧,家里更方便。”

苏允看了一下身上,好家伙,油腻吧唧的,好像从上课以来便没有怎么换过。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9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