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我们正需要你这个卧龙先生!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宿舍里那几个,听说他是眉山苏氏的,便有些避而远之。

苏允也不往上凑,但太学里面的事情,还是得找个知情人才行。

苏允给李亮送了一些海鲜干货,算是把这个朋友给结下来了。

海鲜干货不便宜,但李亮这个朋友却是结交得值当。

今日从他这里获得的信息都很重要。

首先是自己班的课程表,有了这个表,他便得了门道进去了,若是什么时候上课都不知道,学习就不知从何谈起了。

而这学分制度,亦是十分重要,他倒是没有想过走太学的赐官门路。

但无论是想要留在太学,还是要升舍,都需要学分,所以好好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今日拿到了课程表,苏允的太学生涯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苏允根据李亮的指点,去直学处领取书籍,领到了《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礼记》五经,兼经《论语》、《孟子》以及一本宋刑统,共八本书,宋刑统很厚,其余的都很薄。

厚的自然不容易学,但薄亦是不好学。

宋刑统是太祖建隆四年颁布的,但距今已经将近一百二十年了,这一百二十年时间,不断地修改,已经是成了厚厚的一本。

而且这里面的内容还不是大宋朝全部的律法,在宋刑统之外,还有大量的编、条法事类、断例、指挥、申明、看详等律法。

不过那些暂时不是太学学子考试的范畴之内的东西,可以暂时不管。

但就这一本宋刑统,已经是令人见而生畏了。

至于诗书周易论语这些经书,原文其实都不多,若是不加注释,基本上都是薄薄的一本,但加上各种注释之后,叠起来简直是汗牛充栋了。

苏允摇了摇头,这就是他并没有特别大的信心来参加科举的原因。

不过,对于苏允来说,其实这元丰年间的科举其实会更容易一些。

原本的科考考的是墨义(默写)、帖经(填空),这些需要背诵经书原文以及注释,这个对于苏允来说可能难度稍微有点高。

反而是变革之后的考试方式对苏允来说更加友善一些,现在考的却是大义,也就是解释圣人经典中句子的大意。

大义所对之义只合注疏大意,不须文字尽同,或有意见,即依注疏解释外,任自陈述,可以明其识虑。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将大意给阐述出来,就算是文字有些不同,也是无所谓的。

甚至可以不需要引用注疏,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陈述,只要贴合大意,便可以得分。

关于科举的内容,苏允找章择打听了一番,现在的进士科解试、省试改为四场。

第一场,本经大义十道,举人“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为本经;

第二场,兼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大义十道;

第三场,论一首;

第四场,解试时务策三道,省试时务策五道。

所以,真正科举的时候,一本本经、两本兼经,一共三本书为考试内容,而论以及时务策,则是写文章的功夫了。

这种考试方式对于苏允来说自然是更加容易的。

原本的科举更加注重背诵默写,这个对脑子以及勤奋程度要求更高,这一点上苏允并没有优势。

苏允比这个时代的人更加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见识更多,视野更加开阔,这些对于需要理解领悟类的知识的学习是更有帮助的。

这经义大义如此,时务策与论更是如此。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于他来说是最为合适的。

了解了这些之后,苏允倒是多了一些信心:硬件上我未必比你们厉害,但论理解领悟力,难道你们还能比我强?

领了教材,苏允抱着大摞书往宿舍中走去,这些还不是全部,太学只是提供了基本的教材,各种辅导资料还是需要自己去采购,不过那个等听了老师的课之后,再去问问需要买什么教辅资料,瞎买效果不会很好的。

苏允走到宿舍外,却发现门口堵了好些个人,看服饰什么的,也都是太学的学生。

此时有人回过头来看到了苏允,大声道:“居正回来了!”

众人纷纷回过头来,当头的一个年轻人笑着道:“居正兄,你终于回来了。”

苏允仔细看了一下,这些人自己都不认识,但听这人的话,却是带着天然的亲近之意,心下有所猜测,赶紧笑道:“刚刚去领了书,先让我放下,咱们慢慢聊。”

这年轻人赶紧上步,道:“来来,我帮你。”

年轻人过来将书本接了过去,然后快速出来,道:“居正兄,这里说话不方便,咱们找个地方详聊。”苏允与众人拱了拱手,笑道:“还不知诸位是?”

旁边的年轻人赶紧道:“煌华兄乃是文家人,家祖乃是文太尉。”

“果然。”苏允心里道了一声,这是文彦博的孙子。

苏允笑道:“原来是文兄,久仰久仰。”

文煌华笑道:“这几位是潘敬仁、夏永安、杨炳……”

文煌华给苏允一一介绍旁边的年轻人。

苏允一一见礼,这些人他虽然不认识,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团结在文煌华身边的旧党官员的子弟们。

如今朝堂派系林立,而太学里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官宦子弟,父辈不对付,子弟们自然不可能玩在一起,能够玩在一起的,基本上父辈就是一党的。

文彦博始终反对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出判大名、河南府,但这与他的儿孙辈们没有什么关系。

虽然不知道文煌华的父亲是文彦博的第几子,但他既然在京,说明他父亲应该还在京中。

但听了文煌华的介绍,没有出现范、司马、富、邵、程等姓,说明旧党子弟在太学中已然势弱。

毕竟旧党之中,范纯仁、司马光、富弼、邵雍、程家兄弟等人才是旧党的领头人物,这什么潘、夏、杨大约就是一些中层官员罢了。

这也是正常,如今旧党领袖们,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在地方上窝着呢,在朝廷势弱,在太学自然也势大不到那里去。

文煌华请苏允跟他们一起走远了些,走到无人之处,随后文煌华才道:“居正,我们听闻你的名声久矣,我们日日盼着你来,我们都要被那些狗贼给欺负死了!”

苏允闻言有些诧异,这话他只听懂了一半,就是他们被那些狗贼给欺负了,狗贼是谁,大约是可以猜得到的,无非便是新党子弟们呗。

苏允迟疑道:“煌华兄,我这才刚到太学,你们是从哪里听说我的?”

文煌华得意笑道:“家祖与苏太守交好,常有书信往来。

家祖给我们的家书之中,常常转述苏太守的信件内容。

家祖近来常拿来鞭策我们这些后辈的楷模便是江右苏郎苏居正了。

所以你虽然才来汴京没有多久,但我们听说你的事迹已经许久矣。

居正能够写出来三国演义这等煌煌巨著,里面的权谋之精彩,实在是我等闻所未闻。

一个能够将权谋写得如此精彩的人,自然是诸葛孔明一般人物!

居正,我们现在正是徐州之战之后的刘备,正需要你这个诸葛孔明啊!”

苏允:“……”

不是,你们自诩是刘备,咋啦,你们这是要造反?

还有,你们说你们是刘备,我是孔明,所以,我是来辅助你们的是么?

文煌华说得开心,却不见苏允神情有异。

杨柄善于察言观色,赶紧拉住了文煌华,与苏允笑道:“煌华兄特别喜欢你写的三国,说话用典无不以三国演义为准,不过很多时候用得也不好。

居正兄若是觉得用得不对,那肯定是用错了,但煌华兄和我们对居正兄的到来肯定是极为高兴的。”

苏允对这个杨柄倒是有些刮目相看,这年轻人看着不动声色,但这话一出,便知道其机敏了。

苏允笑道:“这有何妨,煌华兄这么喜欢三国演义,这是对我的褒奖,何怪之有,我只有高兴的份,哪里会有什么怪责。”

文煌华大笑道:“就是就是,居正兄,我这人性格是有些粗鄙一些,有哪些话没有说好,你千万别见怪,我定然是没有恶意的。

哎呦,你是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父亲,每次教育我们的时候,口必称苏允,言必称居正,反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你,但你早就是我们之间的传说了,哈哈哈哈!”

众人笑了起来。

苏允哭笑不得,苏子瞻这个大嘴巴啊,若是连汴京中的这些年轻一辈都知道了自己,那与苏轼相交的那些官员,又有谁能够不知道自己的?

这就是所谓的我不在江湖,但江湖已经流传哥的传说?

好嘛,本想在太学好好潜读一年两年,现在看来,恐怕是清净不了咯。

文煌华这些人知道自己来了,那么新党的那些人,自然也是知道的。

而且,自己当面将何正臣怼成那样,嘿嘿,他们那一派的子弟,哪有放过自己的道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8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