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一章 《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4k)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不过,便在太学生准备看吕大临深入批判的时候,吕大临却是止住了,与学生们道:“你们帮我收集一下市面流传的这些只言片语,我需要研究一番。

学术之上,断章取义殊为不智,在不知道事情全貌之前,只以只言片语便断定其学术,这是不负责的。”

太学生们有些失望,不过他们知道吕大临治学态度极为严谨,有此行为倒也正常。

但随即他们又兴奋了起来:吕大临希望深入研究,说明他心中对这苏允已然是不满,想要多加研究,一旦发现其学说不妥,定然要起而唾之!

课后,邵伯温召集起来自己的同窗。

“吕先生的话你们也听到了,吕先生希望我们收集苏允的言论,以做一些研究,咱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做一次实事。

接下来,我将会深入市井,将这些言论给收集起来,大家若是感兴趣,可以跟着我一起去。

当然,诸位也可以让家中奴仆在市井之中稍微收集一下,咱们将其汇总起来,提交给吕先生。”

众人纷纷应了下来,因为都有吃瓜的心思,行动极快,很快便收集起来一大册子的只言片语,邵伯温等人亲自上门交给吕大临。

吕大临看着满满一册子的章句,致谢了一下邵伯温等人,随后研究了起来。

邵伯温等人好奇吕大临会有样的反应,便在吕大临屋外徘徊不去。

吕大临在课堂上的愤怒只是一时的反应,当场怒斥歪理邪说之后,回来之后自己反省了几天。

不知全貌之前,便对别人的学说妄加指责,这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不过,当他研究邵伯温交过来的一本章句之后,他又怒了!

“这就是歪理邪说!”

吕大临这声怒吼,顿时让屋外的邵伯温等人纷纷跑了进来。

吕大临看了一下邵伯温等人,道:“你们还没有走?”

邵伯温嘿嘿一笑道:“先生,我们想听听您对这些章句的看法?”

吕大临哼了一声道:“才刚开始看,须得研究完再说。”

邵伯温左顾右盼,道:“先生,我有些口渴,能跟您讨杯水喝么?”

吕大临瞟了一下邵伯温,哼了一声道:“你们既然这么感兴趣,那我便看便随意说说便是。

事先说好了,接下来我所说,只是初接触之下的第一看法,并不代表我的学术论断。

其次,这些只是章句,并不代表人家苏允的整体学问,甚至会有所偏颇,所以我的评论也会有所偏颇,这两点你们都得记住了。”

邵伯温期待道:“先生,我们能记录下来么,能在对外讨论的时候说起你的这些观点么?”

吕大临皱起了眉头,随即点点头道:“可,但必须将我两点意见先写下来,与人讨论时候,亦要说明这两点。”

邵伯温等人大喜,纷纷铺开纸张,准备记录吕大临的评论。

吕大临也不管他们,只管自己看章句。

不过他一看又怒了:“荒谬!什么叫“心即理”,什么又叫“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什么又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由道问学,格物才能致知,不穷物理,一无所知,如那村夫愚妇,又知道什么道理?

便比如一村夫之心,他的心便是宇宙么,万事万物皆由他的心而生发么?

又有,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那世间每日皆有人生有人死,然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个人的心,又如何能够影响万物?”

邵伯温经义水平在众多学生之中是最为出众的,毕竟他父亲是理学大家邵雍,他一听吕大临的一连串质疑,便理解了吕大临的意思,他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认为,“心先于理”,认为心的良知即万物对理的判定,心的状态决定了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强调“心即理”。

吕先生则认为“性即理”,天理是万物本原,必须通过格物致知来穷尽一切知识,达到对理的理解。】

又听得吕大临语气愠怒,道:““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物格而后知致,不知如何能行,不知而行,只能是失败一途而已,真是误人子弟!”

邵伯温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曰,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苏氏认为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强调“知行合一”。

吕先生则坚持“知先行后”,认为知识在行动之前,必须先有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够去行动。】

又听吕大临道:“致良知,这里之致,乃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之意。“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便如老夫所说,先后次序一变,大意便有了天翻地覆之变。

且先不管他这个,这不过是末节,而根本在于,他以人心代天理,那真是没有天理了,光是这点,便足以证明他之学说,全是歪理邪道矣!……”

邵伯温赶紧提笔记下:

【苏氏认为,内心的良知是人内心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对错的依据,强调“致良知”。

吕先生则认为天理是作为一种客观的精神存在,天理才是道德之根本……】

这一日,吕大临一边看一边发出各种评论,邵伯温将其一一记载了下来,并且在随后将其整理了出来。

其余太学生纷纷来借阅抄写,而这本原本没有名字的书,在传播之中渐渐有了一个名字,叫《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

这本书一经面世便十分受欢迎,先是在太学生里引起了轰动,随后又经太学生传入民间,之后几乎所有读书人书案上亦是多了一本。

倒不是说民众都爱从众,当然这也是个正确的论断,但这本书能够流传出去,是其内容的确是精彩。

苏允的章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每一句都让人耳目一新。

而吕大临的品论皆是以理学角度来评,这时之理学,还不是后世之理学,其传学范围还没有那么广,这些言论听起来亦是新颖。

当然,邵伯温的功劳也不小,若无他的文笔与总结能力,自不能让这论述变得如此精彩。

这本书的流行,虽然吕大临将苏允的言论批得一无是处,但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苏允的言论虽然被批判,但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让一些早就厌烦当下儒学的人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亦是引起了很大的讨论热潮。

可以说,这本书看似批判,但实际上起到了宣扬苏允的唯物辩证主义心学的作用,苏允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虽然还没有面世,但已经是人人都知有一本惊世骇俗之书即将面世矣!

这股热潮随着春节与元宵的到来,在节日的狂欢之中,不仅没有稍减热度,反而因为大家的聚会增多,而被疯狂讨论。

在许多年后,许多人都记得,元丰五年这一年的春节元宵长假之中,关键词便是“苏允”“吕大临”“四书章句集注”等等,而“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等也被广泛传播。

而后,这本《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也被呈于赵顼的书案之上。

而与之放在一起的是一本厚厚的书册,封面上写着:四书章句集注。

苏允从元丰四年八月下旬入崇文院,如今已经是元丰五年正月下旬,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四书章句集注终于有了一份初稿。

赵顼对照着《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将《四书章句集注》读了一遍,不由得哑然失笑,与孙思恭笑道:“居正果真是促狭。”

孙思恭笑道:“听说苏大家极为喜欢钓鱼,老奴自己虽然没有钓过鱼,但听说钓鱼要打窝,饵料亦是要精心烹制,才能够钓到大鱼,想来这次吕先生的确是上钩了。”

赵顼笑着摇摇头道:“与叔这次的确冒进了,不知全貌之下,怎么能够下定论,他在学术上历来严谨,这一次怎么就这么容易上当?”

孙思恭笑道:“苏大家那些言论,着实是惊世骇俗,在吕先生品论之前,已经是传播颇广。

吕先生先后师从横渠先生与程先生,皆是理学路子,苏大家抛出来的那些言论,句句都朝着理学的根基狠刨,也怪不得吕先生坐不住。”

赵顼横了一眼孙思恭道:“你还说你不懂经义?”

孙思恭却是不慌,嘿嘿笑道:“老奴是不懂,但不妨碍老奴专门寻了人帮老奴看啊。

老奴天天盯着苏大家,若是苏大家写书的进度都看不明白,又如何给官家您汇报呢?”

赵顼只是调侃一下孙思恭,注意力转而看向《四书章句集注》,感慨道:“此书一出,对于理学来说乃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打击,朕自小读书,从不曾读过一本如此严谨的经义!

这几日,朕看这四书集注,并不敢相信这是五个月时间能够写出来的东西。

若不是我看着这本书一点一点写出来的,朕都要怀疑,这本书至少得经过几十年的打磨,才能够这般严谨!

礼记两篇文章,一本论语,一本孟子,所阐述的道理万千,更有向背而行之处。

一开始说的是一个道理,中途便散为万事万物的道理,到了末尾又合为一个道理。

把它放开,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将它收回来看,它又是那么神秘。”

赵顼起身在殿中兴奋疾行,一边走一边道:“以后读书人有福气啦,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

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有此纲领,以后读书人读书事半功倍矣!

有了纲领,便要以《论语》和《孟子》“探其本”。

学者之要务,反求诸己而已。反求诸己,别无要妙,《语》、《孟》二书,精之熟之,求见圣贤所以用意处,佩服而力持之可也。”

赵顼哈的一声道:“在此书之前,读书人想要读书明心见性,非得花上十几二十年时间不可得,有此书之后,恐怕几年便可以抵以前十几二十年之功矣!”

孙思恭赶紧恭喜赵顼,道:“恭喜官家,贺喜官家,如今不仅得一苏大家,以后更有无数的苏大家出现,官家以后便不用担心人才不够用的情况矣!”

赵顼大笑起来。

去岁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

赵顼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不果,让他忧心成疾,大病了一场,之后便一直郁郁寡欢,到得今日,才由衷感觉到欣喜振奋。

苏允所写之《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别看许多理论看似惊世骇俗,但深究之,竟是丝丝入扣,极为务实,不仅教人怎么修炼自己,甚至连该如何做事,都有极为详尽的指导。

里面有几个理论赵顼极为痴迷,一个叫矛盾论,一个叫实践论。

这两个理论阐述得极为精彩,赵顼常年处理各种复杂的政务,虽说是娴熟,但从来没有从理论上去整体分析过。

看了这两个理论之后,赵顼感觉天灵盖都被打开了,一种高维的智慧从头顶灌入。

嗯,醍醐灌顶了。

以前许多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东西,用这两个理论分析一下,嘿,思路顿时便打开了。

便是这么神奇。

有这本书来教导天下读书人,以后大宋朝堂之上尽皆是能臣矣!

与夏人的战争一时打败,那也算不得什么,只要大宋人才辈出,以后别说西夏,就是辽国,也不是不能弹指灭之!

不过……

赵顼眯起了眼睛。

这么好的书,若是不能作为科举教材,那就太可惜了。

只是现在所用教材乃是王安石所推行的,王安石虽然半退隐于江宁,但新法派还在当政。

若是以苏允的四书章句集注待之,恐怕要引起新法派的忌惮,他们或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要改辙易弦了?

赵顼皱起了眉头。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5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