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三章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今天9k哈)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进了内堂,二人落座。

张璪面带愠色道:“官家这回是铁了心要扶持这个苏允了,王相公,形势已经岌岌可危矣,你就不打算做点什么?”

王珪看了一眼张璪,道:“你都当面质疑官家了,官家将你打发回来了,换了我去,难道就有用吗?”

听得王珪这般说话,张璪顿时勃然大怒,道:“王相公,你可别忘了,旧党一旦回来,首先清算的就是你!你以为可以逃得了么?”

王珪呵呵一笑道:“老夫向来与人为善,那些事情,乃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所为,与老夫何干?”

张璪闻言不可思议的看了一下王珪,他只知道王珪被人诟病为三旨相公,但却不知道他竟是愚蠢至此!

他们这班人,包括他自己、李定、何正臣以及舒亶等,都是围绕在王珪身侧。

王珪是他们的领袖不假,但这个新党领袖,若是没有他们这些得力手下相助,他又如何跟旧党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斗,又如何跟蔡确、章惇斗?

现在他竟然说出这种话,简直是愚蠢到不可救药了!

张璪犹然有些不相信,若是王珪是这么愚蠢的人,他是怎么做到首相的,他又道:“王相,官家此举,大有可能要将旧党召回,若是司马光、吕公著回来,到时候咱们可得腾位置了,您明白么?”

王珪看了一眼张璪,幽幽道:“张参政,老夫提醒你一下,最近这段时间,以明哲保身为上,否则容易有取死之道啊。”

张璪悚然一惊,道:“王相,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懂!”

王珪左右看了看,道:“官家生了一场大病,躺病床上的人,想法会比较多,如今朝堂之上,一眼望去,皆是新党……”

说到这里,王珪闭口不言。

张璪还有些愣,但随即骇然失色,强行压制住内心的恐惧,低声道:“你的意思是,官家已经在考虑后事,生怕我们新党在他……之后,裹挟孤儿寡母,因此要令旧党归来,以和我们相制?”

王珪看了一下张璪,笑道:“你倒是不笨。”

张璪却又是勃然大怒起来,道:“王相!之前你为什么不提醒我!这不是让我在官家那里白白做了恶人么!”

王珪斜睨了一下张璪,道:“你仔细回想一下,我没有提醒你?”

张璪顿时心想起之前王珪劝慰自己莫要去找官家,但自己当时心中满是恐惧带来的愤怒,一点也听不进去王珪的话,早朝一结束,便跑去崇政殿找赵顼了,顿时悔得肠子都青了。

张璪哆嗦着嘴唇道:“我现在自请外任,还来得及么?”

王珪怜悯的看了一下张璪,道:“官家不是肚量小的人,大约也没有什么问题的,你无须过于紧张。”

张璪看着王珪,心中的恐惧顿时化作怒火:你为什么不在之前便将里面的道道给说清楚,现在我危在旦夕,你还在这里说风凉话?

“唉,如之奈何矣!”

张璪失魂落魄的走出去。

王珪看着张璪的身影,嗤笑了一声。

这张璪口上说以自己马首是瞻,实则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狼狈为奸。

许多事情都是自行其是,哪有将自己放在眼里?

上次那个谁私下里说了,这张璪在舒亶等人面前拿三旨相公说事。

呵呵,若真是尊我为领袖,早上老夫劝你不要去找官家,怎么你又不听了?

哼哼,另外,老夫可不是什么新党,老夫分明是帝党,官家说什么,老夫就做什么,你们新党旧党的,又与我何干?

王珪从内堂踱步,到了政事堂,出来便看到了章惇与蔡确在聊着天,王珪轻轻咳了一声,章惇与蔡确齐齐抬头,随后起身与王珪拱手。

王珪笑呵呵道:“二位莫要多礼,你们在聊什么呀?”

蔡确笑道:“我们在谈小经筵的事情,官家说要请那《孟子集注》的作者苏允苏居正去讲这孟子集注,我们正在讨论要不要去呢?”

王珪笑道:“哦,这个苏居正啊,我倒是听说过,不过书没有看过,写得很好?”

蔡确笑道:“我亦是没有看过,不过子厚说写得极好。”

王珪看向章惇,章惇呵呵一笑道:“写得挺好,王相去旁听小经筵么?”

王珪想了想,笑道:“去吧去吧,官家都要听,想来也是觉得好,老夫也要去看看听听,看看咱们大宋朝又出现什么了不起的年轻人,若真是厉害,老夫也要助他一臂之力。”

章惇与蔡确相视了一眼,尽皆笑呵呵的,但章惇心下却是颇为警惕。

刚刚他们看到张璪怒气冲冲而去,不知道与王珪发生了什么冲突,但听说张璪乃是从崇德殿出来便脸色不好,看来在官家那里是碰了钉子了。

张璪去干什么,蔡确与章惇用屁股想都知道是为什么,无非便是忌惮苏轼归来呗,至于王珪现在的心态是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王珪此人看似油滑,实则阴险,之前欲置苏子瞻死地之事便可见一斑,他此去小经筵,可得小心他给苏允使绊子。

王珪亦是笑呵呵的道:“好了,老夫的事情也处理得差不多了,今日也是乏了,先回了。”

“王相慢走。”

蔡确与章惇拱手相送。

王珪摆了摆手,挥舞着大袖离去。

晚上章惇回了章府,苏允已经在他这里等候了,这是章惇昨夜交代他过来的。

章惇将今日的事情说了说,然后道:“张璪与王珪这两人应该都会参与小经筵,须得小心他们在经筵上给你使绊子。”

苏允点点头,笑道:“若只是辩经,我自是不怕他们。”

章惇点点头,对于苏允辩经上的能力,他当然也是放心的,这些时日,他旁听苏允与苏辙二人辩经,有时候都在想,苏家人的天赋是不是都点在嘴巴上了,怎么就那么叭叭的能说。

那苏辙也就罢了,骂起人来入木三分,这个是他之前就知道的,但这苏允,看着身材魁梧、那张脸又像极绣枕头,怎么也那般能说?

只能归结于眉山苏氏族人都有这般天赋了,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能解释的。

“还是得小心一些,他们未必会跟你堂堂正正的辩经,说不定会在其他方面使绊子。”

章惇叮嘱了一番。

七月二十日,苏允早早起来,然后跟着章惇一起去皇城,到了皇城之后,兵分两路,章惇去上早朝,而苏允则是跟着小黄门前去迩英殿。

迩英殿是举办经筵的一个重要所在,乃是比较正式的场所,也有在崇政殿讲的,但在崇政殿叫说书,重视程度还是有些不同的。

赵顼将经筵安排在迩英殿,意味着这是更加正式的经筵,一旦诸公有所赞许,那么这《孟子集注》,便算是取得了皇帝、宰执的认可了。

苏允被带进迩英殿,赵顼以及诸公还没有来,苏允可以在里面先行做些准备。

苏允带来了一沓孟子集注,这是届时分给诸公临时阅读所用的,而小黄门们则是准备其他的茶水点心之类。

苏允正低头熟悉讲经资料,忽而有人靠近,苏允抬起头一看,嘿,不是那个去通知自己进宫,还收了自己一片金叶子的……甄时选么?

甄时选笑道:“苏公子,还记得我么?”

苏允哈的一笑:“这不是甄中贵么,好久不见啊。”

甄时选十分高兴道:“苏公子竟还能记得小人,小人实在是三生有幸矣。”苏允笑道:“甄中贵这话我可不敢当。”

甄时选十分感慨道:“小人当时见苏公子便觉得是人中龙凤,想着几年后必定能够高中,十来年后,定然会跻身权贵之中。

没想到不过短短数月时间,苏公子摇身一变,竟已经是一个经义大家了,小人当时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苏允见得甄时选一脸的钦佩以及意想不到,顿时有些失笑,道:“这也没有什么,不过是备考科举时候,研究了一下经义,觉得前贤解读圣人之意并达,便试着解说一番。

没想到这书竟是流传出来,让官家看着了,官家给予我这个机会来讲经,实际上我内心亦是惶恐矣。”

甄时选嘿嘿一笑,低声道:“公子别太谦虚了,官家对您极为看重……”

他左右看了看,低声道:“……官家看您的三国演义不下五遍,您早就简在帝心了,您今日只管大胆的讲,其余的自有官家为您做主。”

苏允闻言一惊,想要起身为甄时选行礼,感谢他透露这个关键信息,甄时选却是一下按住了他的肩膀,低声道:“您别起来,以免引人注意。”

苏允微微吸了一口气,道:“甄中贵,您屡次帮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甄时选连连摇头,道:“我们都是官家的人,官家喜爱的人,便是我们尊敬的人,官家厌恶的人,嘿嘿。”

甄时选脸上露出厉色,那句嘿嘿意味着什么,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苏允忽而想起来皇城司那个特务机构,心道这甄时选大约便是里面的人吧。

后世的人一说起古代的特务机构,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便是锦衣卫,东西厂,但宋朝的皇城司其实并不亚于锦衣卫。

赵匡胤当时能够黄袍加身,便是利用当时后周没有一个可靠的信息渠道。

当时后周的宰相范质收到消息说辽国联合北汉政权要南下进攻后周,没有办法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假,所以只能直接安排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便是利用这个,将军队都抓在手里,随即发起政变,夺了后周的天下。

赵匡胤有鉴于此,于是重建武德司,也即是后来的皇城司。

赵匡胤得国不正,因此心思极为敏感,自然而然,皇城司也借此大肆扩张其势力。

而后来赵光义登基,赵光义得位亦是不正,抢了侄子的皇位,还逼死了侄子,他的内心比起赵匡胤更是敏感,于是皇城司迎来了第二次的大发展。

经过两代帝皇的大力支持,皇城司早就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根系扎入朝廷的方方面面。

苏允顿时对这个甄时选既是有些忌惮,又有几分重视。

别看他外表是个小黄门,可能还是个大特务,触手可能触及汴京的方方面面了。

苏允等候了将近一个时辰,外面天色大亮的时候,赵顼带着章惇等人前来了。

之所以说是带着章惇等人,是因为其他的人苏允并不认识。

不过瞧其在赵顼身后的站位,左一应该是王珪,右一当是新任枢密使孙固,而王珪身后的当是蔡确,然后与章惇并排而走的便该是张璪了。

今日是小经筵,除了宰执之外,其余的人都没有来,范围并不大,但并不意味着这场经筵的分量就轻了。

苏允忽而理解了为什么张璪会对自己的出现那么紧张,因为孙固乃是坚定的旧党,他忽而取代冯京为枢密使,这很大程度表达赵顼的态度,现在赵顼又为自己开办小经筵,在某些人看来,政治风向已经在改变了。

不过苏允其实知道,赵顼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他的坚持,直到他驾崩,依然在坚持变法改制。

不过苏允忽而想起,之前他听章惇说赵顼生了一场大病,卧床好一段时间,最近才算是好了些。

结合孙固的上台,苏辙的回归,给自己开办小经筵……苏允眉头挑了挑——跟赵顼生病有关系!

苏允又想起,听说历史上赵顼临终前,嘱咐高滔滔召回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以抗衡新党,以免孤儿寡母被新党裹挟。

所以,赵顼大病一场,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信心,因此在做一些准备,防止有一天他突然暴毙,朝政不被新党彻底把控?

苏鱼皱了皱眉头,那赵顼抬举自己,难道真是因为欣赏自己?

毕竟若是做平衡朝政的准备,自己这个连小卡拉米都不算的布衣,自然不在这迫在眉睫的准备之内,所以,大约只是一个展示的风向标?

毕竟赵顼已经提拔了一个孙固,若是再给政事堂塞进去一个旧党大臣,那旧党的力量可能又壮实起来了。

赵顼毕竟还是想要变法改制,若是旧党大臣多了,到时候阻力又很大,所以,抬举一下自己这个小人物,营造一种风向,以敲打新党?

想及至此,苏允顿时心思通明起来。

倒不是他政治嗅觉有多么敏锐,很多事情知道结果,然后倒过来推,大约都能够推得七七八八。

嗯,事后诸葛亮,最是牛逼。

不过却是容不得他多想了,因为赵顼等人进来,苏允立即起身行礼,随后便开始进入经筵讲经了。

因为是小经筵,所以程序什么都挺简略的,甚至都没有给苏允介绍一下在座的是什么人,毕竟苏允只是个小人物,只有把小人物介绍给大人物知道的道理,哪有需要将大人物介绍给小人物认识的道理。

赵顼坐下后,略微端详了一下苏允,然后便示意苏允可以直接开讲了。

苏允心里倒是有所准备的,看着有些草率,但小经筵便是这般。

苏允按照他准备的教案开始讲,他在讲的同时,亦是在观察众人的神情。

赵顼与宰执们虽然坐姿还算端正,但神情各异,有的人若有所思,有的人神情有些不屑,有的人脸上有些赞赏,有的人面无表情。

若有所思的是赵顼。

神情不屑的是……咦,是孙固。

面无表情的是章惇。

咦?张璪脸上的神情是赞赏吧?

不对,这个人为什么会面露赞赏?

或许……这是一种阴险的神情?

苏允有些摸不着头脑,孙固是旧党,理应支持自己才对,毕竟自己是苏轼的侄子啊。

而张璪与苏轼有生死大仇,怎么会对自己一番赞赏,这根本不合理啊!

然而苏允却是猜错了,当他讲完今日的教案之后,赵顼道了一句受教,随后问诸宰执,道:“诸卿觉得如何?”

诸宰执没有人说话,赵顼正待说几句的时候,张璪忽然起身,大声道:“官家,臣聆听苏居正讲这《孟子集注》,此注极为精妙,将圣人所未发之话语尽解矣,这乃是大道之言!

臣建议,将《孟子集注》纳为科举题库之内,此为一事尔。

另一件大事,臣请朝廷追封孟圣人,将孟圣人请入文庙之内,与诸圣并列,且将《孟子》一书列为经部,与《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等五经并列!”

此话一出,迩英殿顿时哗然。

众人尽皆错愕看向张璪。

他们自然知道张璪与苏轼的过节,而且还是不同派系,这会儿却是力捧苏允……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珪最为惊愕,瞠目结舌看着张璪。

张璪看到王珪的神情,心情一下子变得极为舒畅起来。

“直娘贼,你不救老子,老子便自救,我之前是得罪了官家,那我现在便顺着官家的心意,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9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