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四章 梅花拳传承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面对文煌华等人的示好,苏允表现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拒人千里之外,但也没有表示得特别热情,但已经让文煌华等人很是开心了。

文煌华等人认为,如同苏允这样足智多谋的人物,肯定不会表现出来特别积极的一面,毕竟老谋深算的人大多谋定而后动嘛。

所以苏允的中规中矩,在他们看来就是答应了。

苏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只是尝试着尽快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之中。

以前不愿意科举当官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开始做了,就要做好,这就是苏允的性格。

苏允有一个很特别的性格,就是一旦当真去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很多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比较较真的人。

容易抑郁症的人,大多是他们不愿意服输,亦是十分敏感之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服输,内心才会有许多的执念,才会让他们陷入抑郁之中。

而如同苏允这样容易陷入空虚的人,亦有一个特质,他们内心深处是有着一种生命须当有价值的理念。

听着好像有些扯淡,但一个真正躺平的人,生活富足、无所事事,难道不是他们最为喜欢的生活么?

只有那些将生命该当有价值视为必不可少的人,才会觉得无所事事的生活会带来无尽的空虚。

所以,像苏允这样的人,他们的空虚感其实是来源于没有找到奋斗的方向,一旦他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他们通常有一个贬义但很十分适合的外号:奋斗逼。

这会儿的苏允,当然不算是找到了一生奋斗的方向,但他至少是找到了当前要奋斗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州试。

从第二天开始,苏允便兴致勃勃投入学习之中。

第一天的课程是比较满的。

一大早不到辰时,宿舍其他的人便起来了,苏允知道早上有弓箭练习,便也跟着早早起来。

冯谦三人虽然对苏允敬而远之,但也没有得罪之意,苏允既然起来了,他们便招呼着苏允一起去,只是带着苏允来到了射箭场之后,便保持着与苏允的距离。

苏允自是明白他们的意思,也理解他们的顾忌。

从昨日文煌华等人的话语之中可以发现,太学就是一个小朝廷,这里的派系斗争不仅存在,甚至比朝堂上还频繁。

朝堂上的斗争是惨烈的,虽说有意气之争,但更多会从利益出发,因此斗争是有克制的。

而太学里面的斗争,可能没有那么惨烈,但很多事情一旦陷入意气之争中,便会变得极为麻烦,因为会变得极为不理智、不分轻重,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有些傻逼。

冯谦三人大约身后父辈亦是中立派的,也不敢参与到其中来,因此敬而远之是可以理解的。

苏允算了一下来参与的人,除了他们宿舍的人,也就是十八九个的样子,加起来也就二十三四人,应该这块场地就只有他们这个斋的人。

按理来说,一个斋应该有三十人左右,现在只有二十三四人,就是不知道是本来就这么多人,还是有些人没有来。

应该都有可能。

太学生的流动性不算特别大,但是存在流动性,不满员也是正常。

至于不来训练的可能性亦是不少,虽然太学制度算是比较严格,但总有人能找到理由不参加体育训练。

后世大学里,连强制参加的军训都有人能找到办法缺席,更别说这种常态化的早晚训练了。

至于为什么只有他们一个斋在这里射箭,大约是因为射箭这个活动是存在危险性的,就算是训练的时候弓箭没有箭头,亦是有可能造成伤亡的。

两千多人在一起训练的话,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箭矢满天飞,指不定就有倒霉鬼中箭。

苏允找到空的射箭位,然后自己开始尝试着射箭。

苏允试了试弓,有点软,试射了几箭,有点飘,但好在没有脱靶。

此时场中的教习走了过来,问道:“以前学过?”

苏允笑道:“在家乡的时候参加过弓箭社,算是练过,但不精。”

教习点点头,宋代的弩跟甲是违禁品,但弓箭不是,甚至朝廷从上到下都在鼓励射箭。

这是出于国家武力的需要。

西夏与辽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与箭术在战场上的特殊作用,让宋朝愈加重视射箭这项运动,将其作为强化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手段。

甚至为了鼓励民间习练射箭,历任帝王频繁举办阅射活动,率领百官亲临现场观看,甚至亲自下场引弓示范。

去年的时候,朝廷还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射术规范,均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其类似。

同时,民间也涌现出众多热爱射箭的群体,特别是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仅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

入社者需自行置弓一张、箭三十支、刀一口。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敌人无异。

朝廷鼓励民间习箭,一旦招募兵员,基本上招来就能用弓箭,这样一旦入伍,就基本上可以形成战斗力。

教习道:“你再射几箭我看看。”

苏允立即唰唰几箭射出去,之前几箭让他稍微摸熟这弓的特性,这几箭射出,便十分精准了,唰唰尽皆命中靶心。

教习有些讶异看了看苏允,道:“你这箭术很了不得啊,家中有人从军?”

苏允笑道:“算是吧。”

听那老道的意思,他早些年好像是从过军,好像还参加过三川口之战?

这事儿可能是真的,因为老道教自己的拳脚功夫跟箭术什么的,是有一股比较浓厚的军中风格。老道是眉山一个小野观的道士,苏允父母算是比较虔诚的道教徒,在世的时候时常供奉这家野观,时常带着年幼的苏允去这观里,因此苏允与老道从小就熟。

苏允看得出来老道不是一般人,毕竟一般人七八十岁了也不可能还登山如履平地的。

苏父苏母去世之后,苏允还是经常去,老道士怜惜苏允幼失祜恃,又感恩苏父苏母多年的供奉,便教苏允一些拳脚功夫,希望能够让他在乡里不受人欺负。

没想到这一教却是不得了,他发现苏允年纪虽小,但悟性惊人,尤其毅力更是惊人,别的五六岁的小孩子贪玩,这苏允却是一心扑在这武学上,这顿时让他有了传衣钵之意。

老道从过军,但从军之前便是某个古老拳派的传人,据老道说,他们的传承叫梅拳。

苏允没有听说过这个拳派,但据老道说,梅拳乃是宋代几个被记载进《武经总要》的拳种之一,是颇为厉害的传承。

这个厉害体现在这梅拳的传承上,据老道说,这梅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

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

苏允不知道真假,但老道的确是有真功夫的,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虽已经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颇为不凡。

苏允不知道老道是吹牛逼还是真牛逼,但闲来无事,跟着学了许多年,在离开眉山之前,只要有空都跟着老道练,倒还真是练出来一身功夫。

在眉山做生意的时候,苏允亦是经过一些争斗,与那些竞争对手派来的泼皮无赖干过一次仗,无一败绩,的确是挺好用的。

苏允却是不知道,这梅拳不仅挺厉害,甚至还传到了后世。

1988年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拳。

除了练梅拳外,老道也将军中的一些拳法弓箭刀法什么的也尽皆传给了苏允,说是让苏允多见识一些套路,可以相互借鉴,因此这射箭什么的也学了下来,现在倒是省了一些功夫。

教习又站在旁边观摩了一会,发现苏允箭术精湛,也没有什么好教的,便去指导其他人了。

教习倒是没有说什么不从军浪费了的话,他可不敢这么说话。

太学生都是天之骄子,这会儿的文重武轻,谁敢忽悠这些官宦子弟弃笔从戎的,让人家家长知道,估计他就得丢掉这份工作了。

这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冯谦等人虽然对苏允避而远之,但却是一直在观察苏允,见苏允射箭精准,也不过是心中有些讶异,并无特别的想法。

虽说朝廷都在鼓励习箭,但对他们这些太学生来说,习箭再好,也不过是多拿几个学分,谁又真正能够用到这个东西?

苏允却是玩得挺开心,这玩意未必多有用,但好玩啊,跑跳投射,这是根植在男人基因里的东西。

毕竟在进入农耕社会之前,男人一生成就全在于打猎上,打猎无非就是跑跳投射。

这也是为什么男人特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这些玩意,无他,就是沉淀在基因里的跑跳投射习惯罢了。

哦,是了,后世的男人要么打球,要么钓鱼,都是因为打不了猎缘故,若是放开打猎,估计很多的运动爱好者都要投身其中了。

苏允自从离开眉山之后,就没有这般痛快的射箭了,平日里闲下来的时候,只能私下里打打拳什么的。

所以其他人都在糊弄着射箭,苏允却是越射越是起劲,若不是还要上课,他能在这里玩一天。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这弓箭对他来说太软了。

出来这一年时间,正是他快速发育的时间,身高上虽然长得不多,但是肌肉跟身体力量却是在快速的增长,这弓别的学子用着大约刚好,他用着就跟玩玩具似的。

射完箭之后,便跟着大流去食堂吃饭。

射箭是一个斋一个斋分开练,但食堂却是整个太学的学生都来这里吃,让苏允真正见识到太学究竟有多少人。

加上教职工,这食堂中容纳了数千人,开有十几二十个窗口供应食物,人头涌动,让苏允有一种回到了当年上大学吃食堂的感觉。

嗯,还得抢。

苏允抢了好几个太学馒头。

太学馒头大名鼎鼎。

去年赵顼视察太学想了解一下学生的饮食,正赶上太学吃馒头,宋神宗尝了以后非常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因馒头受到天子的称赞,太学生回家省亲都会带着太学馒头,“太学馒头”因此名声远扬。

近来外面也有人卖名为太学馒头的,不过都是借名而已。

苏允吃了一下,比外面的好吃,但再好吃也只是包子而已。

哦,是了,太学馒头虽然叫馒头,其实是有馅的,按照后世的叫法,其实应该叫太学包子,不过宋代有馅无馅都叫馒头。

苏允嘿嘿笑了笑,前些时日阿回说在太学附近卖鸡蛋灌饼的摊子赚翻了,一天得卖一二千个。

这太学馒头还算是不错,但也经不住天天吃,总有吃腻的时候嘛,这会儿鸡蛋灌饼就有解腻的作用了。

便在苏允埋头吃太学馒头之时,忽而觉得有大群人排开众人,朝他走来。

苏允愕然抬头,当头一个容貌猥琐的年轻人,走姿轻佻,前呼后拥而来。

“你就是大宋人样子、临江仙题词人、三国演义作者,苏子瞻的侄儿,人称孝义无双的江右苏郎苏允?”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9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