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学!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时间过了三日,章惇给苏允讲了三天课,发现苏允在科举上的根基实在是太稀疏平常了,不能说是没有基础,而是根本就没有在这上面用功过。

章惇教了三天,然后跟苏允道:“你这种情况啊,其实该进私塾里跟刚过启蒙的孩童一起读,将根基打扎实了,然后再进太学深造,之后要参加科考之前,让我来给你拔高一下,才是最为合适的。”

苏允吃惊道:“跟小孩一起上学?”

章惇点头道:“不过这样是有点过分了,这样吧,你直接去太学吧,我寻人给你好好补补,以你的才智,慢慢地就跟上了。”

苏允舒了一口气,去太学倒是可以接受。

果然,第二天章惇回来,便告知苏允已经可以去太学进学了,太学就在旁边,也无须他人去送,章惇给了苏允的入学身份证明,让苏允自己去办。

苏允第二日拿着身份证明去太学,让门子询问了一番才让进入。

苏允天天在太学门口经过,只知道里面很大,但没想到那么大。

他却是不知,太学的旧址原本在国子监之内,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国家兴学,生员数目增多,国子监内已经“不足以容学者”,因此太学从国子监迁出,搬至御街东面的锡庆院,也就是这里了。

熙宁年间,太学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又将锡庆院旁边的朝集院西庑并为校舍,至此,“诸生斋舍、官掌事者直庐略具,而太学栋宇始仅足用”。

而扩张之后就是苏允见到的样子了,当然,没有后世的大学那么大,但比后世的一些高中还是要大些的。

苏允对里面不熟悉,只能边走边寻人问路,兜兜转转才找到了太学的学官办公室,进了里面说明了情况,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自称是学录的学官来帮苏允办入学手续。

当然,章惇基本上已经帮苏允安排妥当了,主要就是给苏允安排进班级。

学录查看了苏允的新制作的学籍,然后道:“苏公子,你对咱们太学的情况清楚么?”

苏允摇摇头道:“在下从州县来,对太学里诸般事情并不清楚,能否请先生讲讲?”

学录点头道:“别的就先不讲太多,你以后总会了解,就跟你说说你应该知道的。

咱们太学分内舍、外舍、上舍三舍,你是初进太学,所以在外舍学习,一年以后考试合格,便可以进入内舍再学习两年,若是合格,便升入上舍学习。在上舍再学习深造两年,考试合格了便可以毕业了。”

苏允闻言吃惊道:“我要在这里学五年?”

学录笑道:“那倒不必,你若是自觉得可以,可以随时参加科举嘛,这里有许多太学生都是这样,未必一定要读完五年。

期间遇到科举开考,便去试一试,若是及第,自然不用再在这里就读了。

不过,在太学读书是有优待的,太学会于每年按成绩升舍,在上舍成绩优秀的,中等者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试,而上等者是可以免试直接赐官的。

不过与正儿八经的科举及第,终归是有些不同的,这是所谓的同进士嘛。

你若是自觉地才学过人,自然是要参加科举为好,正规进士出身,在仕途上要比同进士出身还是要优越得多的。

不过你也知道,来这里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家里当官的,他们才学上或许有些不足,有个同进士出身,终究还是不错的。”

苏允点点头,基本上算是明白了,官宦子弟嘛,与那些从州县中一路拼杀上来的学霸相比还是差些,但只是来太学就学的官宦子弟竞争,难度还是要小很多的,这倒是一个出路。

嗯,他现在也是官宦子弟。

不过他可能在这里待个五年时间去搏一个同进士出身,他就算是愿意,章惇与赵顼也不乐意。

赵顼说了,他希望在下一届的科考中看到自己,若是去不了殿试,就直接给自己授官了。

就苏允来说,倒不是不可以,反正左右都是当官嘛,是进士出身还是荫官出身,对苏允来说都不是太大的问题,苏允又没有当宰执的志向。

不过再怎么说都好,总得做出一个态度嘛。

宋朝科举分为州试、礼部试以及殿试三级,州试算是入门资格试,他苏允考不进礼部试也就罢了,那可能是才学不行,但若是连州试都进不去,那就是态度问题了。

在这个时代,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会有无数的办法来折腾你。

若是没有面圣这一遭,他再怎么折腾都无所谓,但既然已经进入了赵顼的视野中,还不把他当回事的话,他想要悠游林下都不得。

所以,再怎么着,先过个州试吧。

至于礼部试能不能过,那就再说吧,有些人虽然才学高,但就是考试不行,这也是很正常的,考不进去,赵顼也怪不得他。

学录笑道:“你明白了就好,好好学,争取考个进士,其他的就先不说了,你以后慢慢了解。

是了,你是要住太学还是走读?”还可以走读?

这个倒是没有听说过,但转念一想,这太学有很多是汴京的京朝官子弟,家就在这里,有走读也是正常。

而且就太学来说,地方看着大,其实宿舍来说估计还是有些捉襟见肘的,允许当地学生走读,可以腾出来房间给州县来的太学生住,也算是两全其美。

苏允道:“住太学的话,要出去麻烦吗?”

学录摇头笑道:“不麻烦不麻烦,咱们太学鼓励学生多接触外界,多与外面的学者交流,若是禁锢不出,岂不是妨碍交流。

还有你看,太学周边有许多的青楼,嘿嘿,他们主要的客人便是咱们太学的学生。

可以理解嘛,青楼是文人墨客聚集所在,是提高创作水平、以文会友和作品传唱的地方。

当然哈,咱们太学肯定是不鼓励大家过于放纵自己的,还是要有节制嘛。”

一个大学老师跟学生说这个,还理所当然的样子,让苏允哭笑不得,不过世情便是如此,不能用后世的标准去衡量这个时代的世情。

学录见苏允神情,以为苏允刚从州县来,还不太了解京城的这些习惯,笑着给解释道:“咱们太学不限定年龄嘛,所以学生大多都成年了,有些更是三四十岁了,也不能当学童来管理。

而且都是文人,上青楼聚会什么的,那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你年纪还小,而且刚来汴京不太了解,以后慢慢就了解了,这事儿还真不是什么大事。”

苏允点点头道:“谢谢先生指点,学生毕竟是穷乡僻壤出来的,对这都城的确是不太了解。”

学录笑道:“无妨无妨,这些都是次要的,慢慢了解便是,首要的还是要学习成绩好。

不过,交游一样是很重要的事情,你也别蒙头学习,多跟同学一起交流学习,这才是就学太学的意义所在。

其实太学里许多学生家里条件不错,很多人的父亲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若只是为了科举,他们父亲大多是可以自己教的,但还是将孩子送过来太学。

就是因为在太学里,可以结识很多的同学,有了好交情,以后进了官场,也可以相互提携嘛。”

“多谢先生指点,得你这一番话,小子算是胜读十年书了。”

苏允十分诚恳感谢学录,这学录的确是热情,竟是给他讲了这么多的东西,的确是有心了。

学录龇牙一笑道:“这有啥,其实我以前也是太学生,后来被委任到这边来当学录,其实也挺满意的,跟你们在一起,我常常感觉自己是年轻的。

我跟你说,以前人是没有这么多,但我们那会儿玩得也开,恰好有个十分有钱的同学,嘿嘿,周边的青楼,没有一个是我们没有去过的。”

苏允拱手钦佩道:“原来先生竟是欢场常客,佩服佩服。”

学录笑得很是猥琐:“嘿嘿,就是为了交流学问嘛。”

苏允点头道:“理解理解。”

两人相视一笑,露出男人都懂的笑容。

两人顿时感觉关系近了许多,苏允问道:“还不知先生怎么称呼呢?”

学录笑道:“什么先生不先生的,我就是一个打杂的,服务服务你们这些学生,至于学问什么的,也未必比你们高到哪里去,我叫李亮,你便叫我的字子明好了。”

苏允笑道:“这怎么好,还是叫你先生为好。”

学录摆手道:“叫我子明即可,不用那么客气,如你这般人才,说不定以后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我还得称你为上官呢。”

苏允闻言连道不敢。

说完这些玩笑话,李亮确认了苏允在这里住读,便给安排了宿舍,这太学宿舍亦是紧张,所以给分了一个四人间,不过里面暂时无人,都去上课去了。

李亮道:“你跟这三人都是一个斋的,上什么课你跟他们一起去就是。”

苏允赶紧问道:“这个斋是什么意思?”

李亮笑道:“咱们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共有二千四百人左右,又分八十斋,每斋三十人左右。

每斋有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哦,明白了,斋便是班级之意,斋长大约是班主任,斋谕大约是辅助斋长管理本斋事务之人。

倒是有意思,三十个人,竟然能够分到五间屋子和炉亭一座作为教学场所,果然不愧是国家最高学府,这教学条件的确是很好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2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