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四章 开封府通判!(5K大章哈)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赵顼让门下省主管给怼了回来,但他想要让苏允留在汴京的心思却没有停歇。

赵顼想了半刻,随后与孙思恭道:“请中书舍人蔡京前来。”

蔡京匆匆而至,与赵顼拱手见礼,道:“陛下,可是有圣旨要拟写?”

赵顼笑得很是和蔼,摆摆手,笑道:“不急不急,来来,蔡卿先坐下说话嘛,你从辽国出使回来后,朕还没有跟你好好聊聊呢,来来,先坐下,咱们聊聊天。”

蔡京何等聪明之辈,自然看得出来赵顼另有所图,但他心思深沉,自然不会戳破赵顼的谎言,反而是十分诚恳与赵顼聊了起来。

一开始赵顼只是问蔡京在中书舍人上的职位上感觉如何啊,可有什么改善的地方啊,对朝廷有什么建议这些君臣奏对的必要流程。

到了后面,赵顼似乎是不经意道:“……你也知道,朕的皇儿也要就学了,朕想留新科状元郎苏允在京中就职,如此可以随时让皇儿向他请教一下经义。

但朝廷惯例大多是将新科进士外放至州县,朕想请教一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苏允留在京中就职呢?”

蔡京心道:来了!

这便是戏肉了,前面的那些,不过是托词罢了。

蔡京倒是有些暗暗心惊,心道官家对苏允的重视可真是了不得啊,竟是连外放都不舍得!

本来新科进士外放至州县为通判或者签书判官,这都是朝廷培养进士的惯例。

赵顼若是想要培养苏允,只需放出去一年半载,到时候再调回来便是。

但现在赵顼竟是连这一年半载都不让苏允出去,直接就想留在京中……这哪里是对一般臣子的态度!

蔡京心下震惊,自也不敢轻忽。

赵顼之所以寻他过来,可不仅仅是不明白该怎么操作将苏允留下来,大宋官家,若是连这个都不知道,那岂不是闹笑话了。

赵顼的用意,自然是得着眼于自己的职务上——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要帮官家起草圣旨,若是自己都不同意的话,这任命从一开始便难以进行。

所以赵顼寻了自己过来,其中之意是——我想要给苏允某差遣,你得帮我通过。

蔡京的脑子快速转动。

这是个好机会,可以讨好官家,但这也有危险,若是官家想要的太多,那自己还给过了,固然是讨了官家欢心,但自己的名声也就臭了。

中书舍人乃是清贵,通常对自己的名声极为看重,要营造公正、不偏不倚、不媚上的人设,若是自己表现得过于明显,那自己以后还怎么在朝堂上混?

蔡京的念头在脑中稍微转转,马上便有了想法。

蔡京感慨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官家这个父亲,实在是有心了。

父父子子,此乃我们大宋朝以孝治天下之根本。

官家有这般慈父之心,臣自然要鼎力支持,官家可有心仪的差遣,臣好好思量一番。”

赵顼看向蔡京,面露满意之色,与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自己才说了一句,人家不仅意会到自己想要做什么,甚至还给自己找好了理由,让以后有人想要发难,都不太好找理由了。

赵顼心中自然有了一些想法,但还是装作思考了一番,才道:“新科进士惯例是为府州通判、签书判官,目的是让他们好好观察一州府长官如何处理政务之意,好让他们快速地成长。

朕想要让皇儿受到好的教育,但也不能耽误一个状元郎之才,所以,朕想让苏允去开封府当差,只是开封府级别比普通州府要高,是不是有些高置了?”

蔡京感觉自己的眼皮在疯狂的跳动,若非此人乃是大宋官家,换了是宰执之类的,他估计就拂袖而去了。

这话您是真敢说啊!

新科进士授为佥书判官乃是惯例,通判州县亦是惯例,但一般不会判雄州、上州,更不要说府这個级别了,而在府这个级别上,开封府乃是京畿府啊,乃是冠于天下州府之上的天下第一府!

天下第一府的通判差遣,哪有给一个新科进士的?

新科状元郎也不行!

蔡京面露苦色,道:“官家,此事非议可能会很大。”

赵顼呵呵一笑,道:“朕行新法来,非议多了去了。”

蔡京悚然一惊,官家这话是什么意思?

乍一听官家的意思是,我行新法来,遭受的非议很多,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但再往深里想一层是:我行新法,不拘一格降人才,你们新法大臣都是我不拘一格提拔起来的,怎么,以前你们可以,现在就不可以了?

这是诛心之论。

蔡京不敢回应这个问题,赶紧呵呵一声,道:“官家的爱子之心,想来不会有人敢非议的,不过,我听说胡知府与苏大家有师生之谊,苏大家若是进开封府任通判,恐怕有些不妥。”

赵顼看了一眼蔡京,蔡京有些心虚低下头。

蔡京话里的意思赵顼自然听得懂,他的意思是,官家若是想要让苏允破例当开封府通判,那么须得让旧党有所退让,让胡宗俞退出开封知府之位,这样子新党自然没有话说了。

赵顼低哼了一声,这样的话,新党是没有意见了,但旧党的意见可就大了。

但赵顼心里也清楚,若非如此,新党可能不会同意此事。

赵顼心下快速思索,新法一派现在占据了朝廷诸多要职,旧党本就势弱,再将胡宗俞从开封知府职位上赶下去,旧党可能都没有半点办法钳制新党了。

蔡京果然是个聪明人,他就是想要用这种方法来劝阻自己!

这样子让自己知难而退,若是自己真要让苏允留下,必得让胡宗俞退下,若真是如此,新党也不会怪责蔡京,反而觉得蔡京做得很好。

赵顼心底下有些恼怒,但也知道,新党肯定不会轻易退让的,蔡京来了是如此,王珪来了亦是如此!

赵顼想了想道:“胡卿任开封知府以来,勤勤恳恳,政务上处理得极好。”

蔡京笑呵呵道:“胡知府的确是干得很好,开封百姓亦是有口皆碑的。”

赵顼没有说话。

蔡京顿了顿,道:“臣听说苏御史近来弹劾官员无数,清正之名亦是远扬,开封百姓都说苏御史乃是铁面无私,实在是令人钦佩。”

这话没头没脑的,但赵顼却是听明白了,蔡京之意是,旧党那边胡宗俞可以调去地方,但新党这边亦是可以退让,便是让苏辙提职,这样旧党那边也有所安慰,不会再出来阻挠此事。

毕竟苏辙是旧党,苏允自然是旧党,退一个胡宗俞,旧党可以多出两个新生力量,这买卖旧党大约也能同意的。

赵顼看向蔡京,似笑非笑。

你们新党的买卖做的是真好,苏家最近与章惇要结亲之事大家都知道,现在让苏允去当开封通判,伱们还要让亲近新党的苏辙上去,这买卖做的也是没谁了。

不过,这虽然不算是两全其美,但至少新旧党都能够同意了。

就是……苏家人可得了大便宜了。

苏允并不知道这里面竟是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在听到授官宣义郎后,差遣乃是开封通判的时候,苏允神情极为精彩。

其他的新科进士们投来的眼神亦是惊愕中带着羡慕。

苏允对于宋朝官制是有些了解的,听到任命后,立即猜测里面定然有自己不知道的内幕。

随后,胡宗俞被卸去开封知府差遣,除京东西路转运使,寄禄官阶则是从朝议大夫升为中散大夫。

虽然胡宗俞被撤去知府之职,但寄禄官阶提了一阶,还当上了转运使,这很难说是贬谪了,也算是有所补偿。

在之后,苏辙被提拔为起居郎。

起居郎这个差遣很有意思,一旦进入这个职位,意味着已经是开始进入升官的快车道了,很多的宰执基本上都会经过这么一个职位,因为这个职位相当于是官家的高级秘书,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和国家大事,一般官员哪有这样的机会。

结合在一起,苏允敏锐的察觉到,自己的开封府通判以及苏辙的起居郎,很大可能是得益于胡宗俞的退让。当然,这未必是胡宗俞主动退的,这是一场政治妥协,或者说,是因为官家要让自己上去,因此与新党所作的一场交易!

不过,苏允对胡宗俞总终究是有些愧疚,主动请胡宗俞吃饭,也算是给胡宗俞辞行。

胡宗俞却是笑呵呵的,基本上都没有说什么,甚至一直都在勉励苏允。

后面酒席散了,都喝得有些熏熏然,胡宗俞拉着苏允坠在了后面。

胡宗俞在苏允耳边低声道:“居正,此事非你能决定,也非老夫能够决定,官家既然这般安排,那自然有官家的思量,你无须对老夫有所愧疚。”

苏允脸色犹然有些愧疚,道:“老师,此事非我所愿……”

胡宗俞笑道:“此事却是老夫所愿矣,一路转运使,还是京东西转运使,这比开封知府可爽利多了。

开封知府就不是人干的活,老夫干了两年,感觉都老了十岁。

去地方上享享福,到时候再回朝,可能就能够上六部主官了,这不是坏事情。

倒是你,一入官场便是开封府通判,这是好事,但亦是难事,实在是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依我想来,最好是你从地方州县开始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反而是好事情,现在虽然起步高,但开封府之事过于麻烦。

就连浸淫官场多年的人,在开封府里面做事,亦是战战兢兢,何况是你一个官场新丁,唉,不容易啊,不容易!”

随后胡宗俞与苏允交代了不少事情,比如说在官场上应该如何如何之类,胡宗俞没有在科举上教苏允什么,但这会儿却是教了不少的官场经验,也算是尽了老师的职责了。

胡宗俞虽然说他很是庆幸脱离开封府,但心底下其实五感杂陈,毕竟通常来说,担任开封知府后,下一步便是要成为宰执,他却还是要去地方一趟,以后还回不回得来,那都是未知数。

而苏辙亦是心下复杂,从御史到起居郎,自然也是高升,但他亦是知道,他的高升又是得益于他的好侄儿苏允。

苏允却是没有太多时间感慨,因为他很快就得去开封府报到了。

说实话,苏允心下是有些忐忑的,他想过中了进士后会当官,而且是一个州的二把手,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市的二把手,但没想到这个市是京城二把手。

好家伙,属实有些吓人了。

嗯……你大学毕业后考公,然后考了个京城公务员,然后直接当上了京城二把手,哈,就问你怕不怕!

通判可不是一般的官员,名为知府副手,实则乃是监州,专门用来监视知府的。

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后,逐渐消灭割据势力并统一全国。

面对偌大的疆域,为了稳定人心和巩固政权,设置了通判。

宋代通判制度开始于乾德元年,宋太祖在率兵平定湖南、荆南等地后,下令让刑部郎中贾玭等官员,到湖南诸州担任通判这一职位。

对于那些旧官僚,既不能都废除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设置通判分权制衡。

第二年,原后周辖区内的四十三个州府都设置了通判。

之后的十几年,宋朝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并且在这些新兼并的地区都设置了通判。

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

也就是说,通判虽然不负责具体事宜,但他有一票否决权利。

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

所以通判通常有【半刺】的别称,也就是所谓的【半个刺史】。

苏允属实有些忐忑。

就如胡宗俞所说,他就是个官场新丁。

虽然苏允对官场的事情不算陌生,但的的确确是第一次进官场,在外面看着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真正进入官场,那还真是不知道会如何呢。

几日之后,苏允来到了开封府衙。

一般来说,开封百姓不会称其为开封府衙,说起时候,总是称之为南衙。

并不是因为尚书省在大内之南,称“南省”,“南衙”犹“南省”之意;

也不是因为开封府在皇宫之南而得名,更不是因为开封府治在宰相、枢密使居住的东西府及尚书省的南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南衙;

而是因为宋太宗府邸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北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当时晋王府邸的府址在大内和开封府治的南边。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以其弟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晋王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后,不到开封府治去办公居住,而是在自己的府邸处理政务。

自此,不仅宋太宗别号“南衙”,而且开封府和知开封府者也均别称“南衙”。

比如说之前的胡宗俞,别人可以称他为胡知府,亦可以称呼他为‘胡南衙’,以区别他跟一般知府。

苏允轻轻吁了一口气,想起了胡宗俞跟他说的一番话:“……南衙机构繁杂,争斗太多,光是里面的官员,便让人听得头昏脑涨。

这个衙门里,有一个知府、一个通判,四五个判官、司录参军、六曹参军、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勾当左右厢公事……

而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次序,司录二员,六曹各二员,参军事八员,吏员数百人;

使院则是置十一案,每日行谴钱谷税赋及刑狱诸般文书,里面都孔目官、勾押官、前行、后行、行首等数十人,吏员上百人。

左右军巡使、判官与左右军巡院,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置吏六百人……

光是这些,府衙里面便已经有上千人。

若是加上下辖的各种仓场库务数千人,这是一整个多达上万人的庞大机构。

人们常说三司臃肿庞大,乃是天下第一大衙门,可这南衙,也不比三司简单到哪里去。

嘿嘿,别说你一个官场新丁进去,就是老夫进去,也时常感觉到掣肘太多。

所以,这对你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或许也是揠苗助长,你须得把握好才是。”

不过随即苏允笑了笑,抬脚便往里面去。

忐忑归忐忑,那不过因为震惊于其破格拔擢带来的情绪,对于苏允来说,却是很快便想通了。

只要我足够咸鱼,便没有不好上的班!

通判自然是位高权重,但若是想要偷懒,却是再简单不过了。

若是在偏远州府,当通判可能不太简单,但在这京城当通判,却是简单得多。

偏远州府的知府知州,那都是土皇帝,没有人盯着,他都能够对百姓敲骨吸髓,但这是汴京啊,不用通判盯着,上下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呢。

至于知府会不会拿什么东西来陷害自己……嘿嘿,自己只是通签文书,真出了问题,知府才是担责的大头,一个四入头的开封知府,拿他的大好前程来害自己……那也就随他去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0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