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三章 官家赐宅!(5.2k,今天回来得晚,就一章哈)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苏允与章惇又聊了一会,随后章惇道:“再过半月便是春闱了,你还打算考么?

我跟子由沟通过,认为你这般情况,要不还是下科再试试?”

苏允笑道:“要不,还是试试吧。”

章惇点点头道:“你想试试也无妨,反正现在没有人能够怀疑你的才华了。

不过最近你还是歇歇吧,你已经忙了太久了,再这么下去你的身体要出问题的。”

苏允笑道:“无妨,我的身体好得很,我虽然写书很忙,但每天都有在锻炼的。”

这话倒是真的,苏允虽然每天要写很多字,但他每天都会保持至少八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晚间七个小时,中午一个小时。

而且他每天都勤练梅拳,甚至在最近的一年里,他不仅写出来《孟子集注》以及《四书章句集注》,连着拳法上的造诣也越来越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听到苏允这般说道,章惇倒是有些好奇的:“老夫听说身怀绝技,难道是真的?”

苏允笑道:“我倒是跟一个老道士练过几年的功夫,也算是个有传承的拳法,至于绝技不绝技的,我只是觉得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防身罢了。”

章惇好奇道:“可以看看吗?”

苏允点点头,笑道:“当然可以。”

章惇兴致勃勃道:“走,我们去院子里那里地方大。”

苏允笑道:“那倒不必,就这里吧,梅拳最重身法,书房逼仄,但也最能看出身法的妙处。”

说着苏允脚下便动了起来,这一动便看出来妙处了。

苏允原本身材高大,但此时却是极为灵动,在书架、书案、椅子,以及各种瓶摆设之间游动,不像是个身材高大的之人,反而像是一条游鱼一般。

随即苏允出拳,看似轻飘飘的无所用力之处,却是隐约有闷雷之声。

苏允游走了三四遍,便停了下来,连半点喘息都没有,气定神闲。

章惇一脸的惊叹,他虽然不懂拳法,但他能看得出来苏允的拳法着实不一般。

苏允笑道:“叔父,所以,接下来十余天,咱们还是如同之前一般,开始准备吧?”

章惇点头道:“好,我挑十几最有典型的试卷给你,你每日做一篇,咱们针对性的准备。”

苏允毫不犹豫点头。

其实这会儿苏允觉得自己很强,而且是强得离谱的那种。

经过变革之后,废除了科举中有关诗赋的考试内容,而专考经义以及策论。

经义成为重点考察项目,并且考试内容重在阐发经术义理,不再涉及有关章句训释。

苏允在写《孟子集注》以及《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之中,将四书五经翻来覆去的、从各种角度进行考究、为了贯通五经道理,更是深挖里面的种种经义。

其实现在的他,不仅对本经春秋的研究极为深入,连着其他的经义的理解,说是当世一人也不为过。

写过书的同学都知道,当你因为写书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书的理解,跟你单纯看书时候的深入程度是不一样的。

大约可以这么做一个比喻。

你单纯看书,就像是去一个景点旅游,你怀着轻松的形态,走马观一般看了一遍。

但你为了写书而读书,你就是身兼建设一个景点任务的牛马,要去另一个景点去取经,这会儿你看到的是:

这个景点各个区域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个区域为什么会造这些亭子,那个区域为什么要造桥,各个区域的草树木该当如何安排,如何让游客把脚步停下来,如何在这个景点促进游客消费……

如此一来,你获取的信息量与单纯读书是不同级别的。

所以,在经义上,苏允认为不可能有考生能够胜过他。

至于策论这一块,呵呵,在补足了经义这一块的短板之后,他的眼界见识的优势便是降维打击了。

多出来的一千年的知识以及眼界,不是土著人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看似他为了修书而浪费了五个月的时间,但实际上,他在这个过程之中,学得的知识远比单纯做试卷要多得多!

果然,苏允再次做了几套题之后,他更有信心了:什么会元状元的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上榜应该问题不大!

二月中旬,汴京下了一场春雨,随之而来的,便是春闱了。

天气虽然有些许回暖,但依然颇冷,苏允背着被子、炭炉手炉以及考箱进了考场。

春闱的检查比解试还要严格得多,连苏允的被子都被拆开检查,进了考场之后,还得细细装好里面的蚕丝,这张蚕丝被,价格可是不菲,被拆得乱七八糟的。

进了贡院,先铺好被子,又赶紧烧起了炉子,接了水烧起来,灌满手炉,这才算是暖和了一些。

这狗日的天日,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冷。

宋朝的冷虽然没有明朝时候那么出名,但亦有史书记载,宋朝因为冬季寒冷,曾导致冬季大批北方居民迁往南方避寒,到了春秋再迁回去。

而且在北宋时期,因为天气“苦寒”,真宗下令“诸路休役兵”。

甚至宋朝将送炭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加入到法典之中。跟发工资一样,根据官职、人数等,每月领取一定数量的炭。

从宋太宗开始,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就是说,不仅有俸禄的人可以领到炭,普通百姓也可以领到。

为此,宋廷常将官府的柴炭减价出卖,以惠贫民,“遇炭贵减价货之,即京师炭价常贱矣”。

而“雪中送炭”也成为宋人对朋友过冬最好的馈赠。

其实苏允身为练武之人,对于寒冷的抵御比普通人要好一些,但奈何这天就是太冷。

苏允看到其他学子,在检查时候脱下外套,那是真冷得面无人色,一个个唇青面白,跟死人一般。

苏允看那些体弱的,估计他们在这里苦熬三天之后,恐怕回去得生一场病。

其实别说他们了,就是苏允,三天考试下来,他都觉得浑身上下都冻透了。

虽说他有蚕丝被、有炭炉、有手炉,还有皇家针工局给他制作的高档衣服,他身体亦是强壮,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觉得冷入骨髓。

考完试后,回了小院,阿回烧了一大桶的热水,泡了半个时辰,期间冷了就添热水,还喝了不少的姜汤,这才算是缓了过来。

苏允觉得连之前下黄州的时候路上的风雪,都没有这般冷过。

不过其中自然有区别的,在路上虽然冷,但一直都是在走路运动,只要有食物可以补足热量,身体自然会源源不断产生热量。

但坐着考试,那是越坐越冷啊!

不过,这三天总算是过去了,苏允觉得自己考得还不错,经义大义题对他来说是很轻松的,不过名次多少他也不敢确定,这玩意随意性其实挺高的。

苏允泡完了澡,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苏辙派了人来,让苏允好好休息几天,等缓和过来了再过去家里吃饭。

章惇那边是章若带着章择过来,见苏允面青唇白的,煞是心疼,张罗着给苏允煮了补气血的补药,非要苏允给吃了喝了。

苏允自然是从善如流。

章择看着姐姐章若一脸的温柔贤惠照顾苏允,不仅没有丝毫的嫉妒,还越看越是欣喜。

趁着章若去厨房,章择赶紧凑上去,道:“姐夫,你这院子有点小啊,你要跟我姐成亲,这院子不够住啊。”

苏允笑道:“已经在找了。”

章择点头笑道:“不找也没关系,反正我爹我姐都不会嫌弃的。”

苏允看向章择没有说话,眼里露出:那你说个der啊。

章择干咳了一下,道:“没事没事,就是关心关心,嘿嘿。”

苏允不知道章择在发什么神经,便没有多说什么。

苏允正打算去睡个觉,外面又有人来,一看是甄时选。

甄时选是穿着小黄门的衣裳来的,后面跟着禁军,说明这是公事。

章若见状赶紧招呼章择,两人先行离去。甄时选多看了两眼章若,笑道:“这是章相公的闺女吧?”

苏允点点头道:“别跟我说你不知道啊。”

甄时选神色一正,道:“苏允苏居正接旨!”

苏允赶紧躬身,道:“草民接旨。”随即低声道:“甄中贵,可需要摆香案?”

甄时选笑道:“你这也没有啊,以后当了官你,你再置办香案随时候着便是。”

“制曰:古圣垂经,端本必先于孝弟。明王致治,立教不外乎人伦。

惟尔眉山苏允,先修《孟子集注》,后修《四书章句集注》,弘扬圣人真意,彰显今人意气。

典型足尚,年德可嘉。俾忝籍于郡庠,且为荣于里闬。

可特赐宅邸一座。益励勤劳无忘宠渥勖兹来者,勉尔后人。

凡有事状,具名以闻。特敕”

苏允听罢诧异地看了甄时选一眼。

他毕竟曾跟苏轼学过公文写作,自然知道这圣旨的规格,所说也听得明白,其实乱七八糟的不用看,就是说苏允修了两部书,写得好,所以呢,赏赐宅子一座。

嗯,就这事。

这值当发一张圣旨?

要知道,宋朝官家的圣旨可不是他自己写的,然后让太监出来发了就行。

那可是得经过一个非常严密的程序,最后才能够颁发出来的。

就今天这个圣旨来说,通常是宰相机构先将意见写成札子,而这个意见也不是说宰相能够定下,往往要经廷臣合议,进呈皇帝,获认可,再授意草诏。

而不管这旨意是来自皇帝本人,还是出自执政的宰相机构,按照宋朝的制度,当它进入草诏的程序,一般都归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草。

电视剧中的那种皇帝指定哪一个亲信太监大笔一挥就成,肯定不是宋朝皇帝能够干的。

元丰改制后,中书舍人的职责有二,一为“制词”,即根据皇帝的词头起草诏书。

但宋代的中书舍人又有一项特权:如果他觉得“词头”不合法度,无论这词头出自皇帝的意思,还是宰相的意思,他都可以拒绝草诏。

这叫做“封还词头”,是宋朝法律明确赋予中书舍人的权力。

所谓“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就是这个意思。

宋仁宗朝时,蔡襄当知制诰,“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益厚”。

中书舍人若“封还词头”,而皇帝又固执地非要下诏不可,那么可以由次舍人草诏,但次舍人同样可以“封还词头”。

理论上,只要中书舍人达成“拒不草诏”的一致意见,便可以将一道不适宜的诏书“扼杀于萌芽状态”。

比如说熙宁三年时候,参知政事王安石欲将自己的亲信、新法的支持者李定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皇帝也同意了。

但李定这个人人品很坏,声名很臭,知制诰宋敏求即拒绝起草任命李定的诏书,封还词头,并于三天后辞职;

接替他的另外两名知制诰苏颂、李大临,也以“爱惜朝廷之法制”为由,再次封还词头。

为让李定顺利通过任命,神宗与王安石免去苏颂与李大临之职,任命听话的人当知制诰,总算将李定弄进中央政府当了御史。

所以,走一个这么艰难的程序,就为了给自己赐一个宅子……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但随即苏允立即反应了过来,道:“四书章句集注是有了什么安排?”

甄时选笑道:“苏大家果然敏锐,官家将四书章句集注纳入资善堂教材之内,因此特赐宅邸给苏大家,感谢苏大家给皇子们提供了这么一本上佳的教材。

另,官家已经在召集太学教授在讨论将《四书》纳入太学的选修课,与宋律并行为选修课之一。”

苏允闻言吃了一惊:“这么快么?四书还没有正式发行呢,还没有得到公众的承认,就推进太学之中?”

甄时选神情肃穆,道:“官家说道,《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乃是开启民智之钥匙,时不我待,须得尽快将其纳入,以开启天下学子之智慧,让我大宋涌现出来更多的人才!”

意思是你这书太好,朕迫不及待要推广它了!

但有必要这么急么?

虽说没有直接将其纳入科举题库,但作为选修课也有些过分啊。

太学可不止是一间学校,它还是大宋州学县学的领导机构,将《四书》推进太学选修课,也就是说,将其成为大宋所有州学县学的选修课!

直接成教材了啊!

而这本书可是还没有经过天下大儒的认证的,甚至都还没有公开发行!

按照苏允的想象中,应该是先交给一些私人印书坊,了不起让大宋印书坊来印发,先让其交给天下人来审阅,接下来还要经过一轮又一轮辩经,如此才有可能成为官方教材。

要么就如同王安石那般,依靠行政力量,强行将其学说推进太学里面,但这种做法后遗症太大,宋神宗一死,司马光等旧党一执政,立马就将其废除了。

想及至此,苏允皱起了眉头,现在赵顼这般着急,对四书章句集注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四书》乃是苏允心血所在,若是遭遇这等不幸,可不是苏允愿意看到的。

不过这事他做不了主,人家赵顼都已经在执行了,哪里还容得了他说什么。

甄时选笑道:“给你赐宅邸,一方面是你是需要一个大宅子,另一方面,是官家在试探宰执、中书舍人们的意见,苏大家乃是写出三国演义的大家,自然明白官家的想法。”

苏允点点头,但犹然有些忧虑。

甄时选凑过头来,低声道:“官家让我问你,你此次考试如何?”

苏允笑道:“考得还算不错,上榜应该没有问题,只是能不能靠前,得看主考官的偏好。”

甄时选喜道:“也就是说考得很好?”

苏允迟疑了一下,道:“经义这一块,想来大约问题不断,策论则是比较看个人,但我文笔算是不错,点题切题亦是觉得妥当,想来排名靠前问题不大吧?”

甄时选拊掌笑道:“那就没有问题了!”

苏允道:“什么没有问题?”

甄时选低声道:“官家想让你三元及第,有此名声,才能够携此大胜之势将你的《四书》推进太学!”

苏允大吃了一惊,道:“三元及第,那可真是不意!殿试由官家当主考官,倒是有几分把握,但这会试……”

甄时选笑道:“这次主考官是谁?”

苏允想了想,道:“之前好像听了一耳朵,是……礼部尚书黄履?”

甄时选点头道:“官家钦点的。”

苏允想了想,这黄履他不熟啊,不过,好像是新法一派的吧,不然礼部尚书这么一个重要位置,也轮不到他吧?

但是,主考官历来是礼部推荐人选,然后官家钦点的啊,不过礼部一般是推荐其他宰执之类,比较少让礼部尚书自己亲自上马的。

那就是说,这黄履身份有些特殊?

甄时选见苏允迷惑不解,笑道:“黄尚书与章参政亲善……”

真相大白了。

这主考官的位置现在是不能给旧党的,只能让新党的人来。

但新党之中,若是亲善王珪、何正臣那一派的,那苏允就算是文章写得天乱坠,他也是得不了会元的。

可这黄履却算是章惇这一派系的,只要自己的文章在第一队列里面,那么就极有可能成为这一届的会元!

苏允感慨道:“官家对学生之恩,实在是比山高比海深啊!官家用心良苦啊。”

甄时选笑道:“以后好好报答皇恩就是。”

苏允向北躬身行礼,以感圣恩。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3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