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四章 嫌隙又生!(6k大章哈)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当晚,苏辙留着李清臣在家里吃了一顿饭,李清臣满意而归。

第二天,李清臣便请苏允去了押厅,详细聊起该怎么治理惠民河一事。

“嘉祐元年十二月,包孝肃权知开封府。

开封的蔡河,因其可以航运、灌溉、泄洪,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很好便利,又被叫作惠民河。

蔡河本是一条利河,曾有“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之说,水运仅次于汴河,每年漕运粮食六十万石。

嘉祐二年,开封连降大雨,淹没京城无数街道,史称:“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冒安上门,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

包孝肃经过调查,发现京城一些权贵豪强不管百姓死活,任意侵占河道,建设园林亭榭,供家人游乐享受;

还私下开凿小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园中去。使得八丈宽的河面挤得只剩四丈宽,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到一丈宽。

尤其是仁宗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他的府宅正好建在蔡河进入汴水的岔口上,其圈占的青莲池占用河道,使得蔡河最窄处仅剩七尺宽。

蔡河的水一流到此就被堵,倒灌进城,河两岸的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包孝肃在摸清蔡河的障碍情况后,亲自带领吏役开展清河行动,将所有跨河的楼台、园、水榭等建筑一一拆除,以泄水势。

仁宗也随之下旨:“住在惠民河边的人,不许圈池养鱼,建亭榭楼台,阻碍河道,违者重重治罪!”

自此,蔡河通畅了,又成为“惠民河”。

不过时间距今已经将近三十年,当年疏通的河道,现在又堵塞矣。

不过现在与当年的局势又有所不同,当年乃是权贵私占河道,现在却是沿岸百姓圈池养鱼、圈池养莲藕,还有私建码头等等。

更有私自引水灌溉水田,让惠民河水位降低,丰水期的时候又容易溃堤。

所以,尽快整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居正,老夫需要你的帮助!”

李清臣目光灼灼看着苏允。

苏允点点头道:“府尊请放心,这等公事面前,我自然会全力襄助。”

李清臣闻言满意点点头道:“太好了!”

两人又聊了一下调集哪些人去通告两岸百姓,遇到了钉子户等等又该采取什么措施,该多少钱粮促成此事等等细节。

聊完这些,苏允又道:“府尊,这次堵塞河道的乃是百姓,却是不能如同之前包孝肃治理一般只是拆了了事,还得循序渐进。

鱼池、藕池、还有那引水渠等等,可能是百姓一年衣食所系,却是得多加考虑一番,免得增添诸多贫困人口。”

李清臣连连点头道:“那是自然,居正你就放心吧,老夫已经全盘考虑好了,居正只要通判厅这边帮忙筹集资金,调集人手,其余的你就看老夫怎么做的。”

苏允虽然心下有些迟疑,但李清臣这般有信心,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点点头,回通判厅开始安排诸般事宜。

此次治理惠民河,须得安排胥吏数百,另得安排民夫数千,才能够在雨季之前将藕池鱼池,乃至于引水渠缺口等拆掉堵上,还得拆掉一些码头之类。

时间紧任务重,光靠知府的力量的确是不足的。

苏允从六曹以及县中调集胥吏,派了邓起带队坐镇,以免那些胥吏借机盘剥百姓。

不用怀疑,那些胥吏肯定会盘剥百姓的,他们的做法苏允大约也能够猜到。

无非就是先过去告知百姓违法,随后罚款,还要百姓自己动手拆除。

若是不拆除,各种手段便接踵而上,到得后面,惠民河是治理好了,但百姓也尽皆伤痕累累,有的甚至家破人亡。

而罚到的款项、拆除所需的费用、民夫的口粮销等等钱粮,全都落这些胥吏的手里了。

那些百姓占据河道自然是不对的,但这人数不在少数,若是因此让数万家庭因此陷入贫困之中,却非苏允愿意看到的,这点悲悯之心他还是有的。

而且也不需要他多做什么,只是人事上随手做些安排,将邓起等人安排进去看管,便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何乐而不为?

苏允唤来邓起,道:“此次你带队过去,要约束手下人,发现有勒索百姓,克扣民夫口粮的,当即便将人处理掉。

现在左右厅的判官推官位置都空了出来,你想要进步,这一次是最好的机会,你若是干得好,未必不能借此机会上来。”

邓起闻言顿时兴奋起来,道:“您放心,谁特么敢乱来,卑职断了他们手脚!”

苏允点点头道:“也别那么酷烈,你要约束他们,若是出现这种问题,我将他们开革出去便是了。

在与百姓沟通的时候,注意一下他们有什么困难,你也记好下来汇成册给到我,遇到什么事情,尽快与我汇报一下,我来解决问题。

记住一句话,叫执法有温度,爱民要如子,伱若是做好了这一点,你邓起在开封的民声可就起来了。

到时候若是有人给你送个锦旗、万民伞啊之类的,那你的判官之职可能就稳了。”

邓起眼睛烨烨生光,心道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区区一个清理惠民河的简单事情,在公子这里却是有这么多的文章可以做。

嘿嘿,送锦旗、送万民伞……公子这是提醒我可以安排这些东西么?

嗯,问题不大,到时候私下里暗示一下沿河的百姓,他们自然会识趣的送来,这些东西惠而不贵,问题不大。

嗯,自己不能太过于出头,得排在公子之后,首先最爱民的自然得是公子嘛,我邓起就拿一个小锦旗就好了,不然抢了公子的风头,嘿嘿,我可没有那么傻。

咦,那李知府那边要不要送……按理来说得送,此事是他首倡,无论如何他都是首功。

若是送公子送我却不送他,那是有抢功劳的嫌疑了,那这要怎么送,既让李知府心里舒服,又让公子也感觉有面子……

苏允不知道,自己激励邓起的一句话,却让邓起打开了一道新大门。

之所以要用官位诱惑邓起,是因为邓起就是一个官迷,不这么诱惑他,恐怕邓起不会太用心。

或者说,邓起可能不太愿意得罪人。

胥吏盘剥百姓乃是惯例,胥吏是没有薪俸的,他们的收入全在于这些灰色地带,不让他们盘剥百姓,他们怎么可能会好好做事?

所以,在治理过程之中约束这些人,相当于是得罪了他们。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嘛。

邓起若无利益可图,就算是自己嘱咐他,他大约也会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的。

所以稍微激励一下是有必要的。

邓起兴冲冲而去。

苏允则是开始筹集此次治理运河所需的资金。

不过很快便发现了一個颇大的问题。

开封府的资金流竟是颇为匮乏!

当通判厅的账房将数据报上来的时候,苏允第一时间是不太相信的。

“咱们南衙占据天下最为富裕的汴京城,还有天下最为富裕的十六县,咱们南衙怎么会缺钱?

还有啊,咱们南衙可是有很多的仓场库务的,别的不说,就光说一个仓库。

开封府的各大仓库咱们南衙得占三分之一吧,这每年的仓库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还有田税、商税这些大头,你跟我说南衙缺钱?”

账房苦笑道:“监州,您说的其实也没错,其实在熙宁年前,咱们南衙的确是十分富裕的,但新法之后,这种局面就不一样了。”

苏允皱起了眉头道:“详细说说。”

账房想了想道:“这个比较复杂,简单的来说,便是熙宁变法之前,地方官府的税赋叫【以支定收】。

意思是,地方官府收到了税赋之后,除去地方官府的年度的开支之后剩下来的钱谷,悉数押送至京师。

也就是说,每年上缴给朝廷的有多少,其实是不定额的,至于支出多少,咱们南衙自己可以适度的安排,甚至还可以建造自己的小金库,以备不时之需。

便如同这次治理惠民河,朝廷一般不会给我们拨款,但若是之前的话,咱们完全可以从小金库进行支出。

但后来朝廷经济紧张,就开始收紧了,变成了定额,设立了米纲、银纲等等定额,也就是说,无论你地方官府今年支出如何,规定你上缴多少,便是多少,一分也不能少。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咱们南衙毕竟管理的乃是天下膏腴之地,定额上缴之后,总是可以存留不少的。

但之后朝廷又将酒、茶、盐等税全部收归朝廷,而新法的新增赋税或财赋种类一开始便被划归朝廷。

不仅如此,原本属于咱们南衙的汴河堤岸及房廊水磨茶场、京东西沿汴船渡、京岸朝陵船、广济河船渡、京城诸处房廊、四壁果、水池、冰雪窖、菜园等所收课利,也一并从南衙手中夺去。所以,咱们原本是天下间最为富裕的府衙,到得如今,却是与普通府衙无异了。

而咱们南衙又要承担最多的治理耗,面临最多的人口管理,还有诸多的任务,咱们开封府衙,难啊。

有人甚至说,南衙之南,非南北之南,而是困难之难!”

苏允点点头道:“现在南衙府库还有多少存余?”

账房愁眉苦脸道:“只剩下二万三千六百余贯,另有各种丝绸财物等等价值一万余贯。

其实之前那左右厅为什么不让府尊治理惠民河,我倒是听说过一些传言,就是左右厅想要让府尊从朝廷请款,而不是南衙来出这个钱。

而府尊大约是想要在南衙内部解决经费问题,这样子到时候功劳……嘿嘿,所以就僵持住了。

其实,监州,咱们也可以让府尊自己去朝廷申请经费的,咱们府库这么困难……”

这个数据一出来,连苏允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因为根据李清臣所预测,治理惠民河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里,大约有六千民夫需要每日吃嚼。

民夫算是服徭役不用给工钱,但每日吃嚼总是要出的,每日按照每人二十文的标准,那么一个月下来,便需要支出高达4675贯,这只是粗略算法而已。

其中还有许多隐形的费用,最后拢总加起来一万贯是少不了的。

府库里现在有将近四万贯的财物,看起来好像是能够支应得上,但是,治理惠民河一下子便要用掉一万贯,那接下来日子不过了?

开封府下的仓场库务的人员薪俸支出各自机构可以解决,但开封府衙的上千胥吏呢?

胥吏一般是不吃朝廷俸禄的,对,是朝廷俸禄,而非南衙薪俸。

所谓朝廷,是指中央财政,胥吏的薪俸支出,乃是南衙自己的支出。

根据苏允的了解,朝廷各个衙门的胥吏每年的薪俸平均是八十贯左右,南衙这边胥吏薪俸要少一些,大约是七十贯左右。

南衙有一千余胥吏,也就是说,每年光是要支付胥吏的薪俸,南衙便要支出大约七万贯左右的薪俸。

这看着不少,但实际上并不高,因为现在汴京码头上的搬运工,每日二百文日薪,不包吃喝,每月便是六千文,每年是72000文,折合也有93贯,胥吏的薪俸甚至都比不上码头上的搬运工。

当然,胥吏自有各种福利,而且收入稳定,码头工人也并不是每天都有活,也不是每天身体都好,总体而言,胥吏还是要好得多的。

而且,胥吏惯常最大的收入不是来源于薪俸,这点已经是明规则了。

而一个这么大的衙门,可不仅仅只有人员薪俸这个费用,其他的各种日常支出更是繁杂,加起来比人员薪俸要多得多!

闲话少叙。

总而言之,南衙的经济状况已经是相当困难了。

苏允皱着眉头想了一会,道:“先不管那么多了,治理惠民河乃是当下最大的事情,该出多少是多少,困难只是暂时的,之后的事情之后再想办法吧。”

账房听得苏允这般说道,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头应是,他只是给苏允提供一个建议而已,苏允既然已经决定了,他便不再多嘴。

苏允并没有觉得账房的建议是多嘴,站在通判厅的角度来说,让李清臣去朝廷申请经费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但雨季将近,若真是水淹汴京城,到时候百姓受苦不说,届时朝廷问责,自己肯定是逃不了好的。

毕竟连官家都让孙思恭来告诉自己,让自己支持治理惠民河一事,然后自己还让李清臣去跟朝廷申请经费,因此耽误了要事……嘿嘿,那自己可就成背锅的了。

所以,先把眼下的困难给度过去再说吧,至于之后的事情,不就是挣钱么?

有自己的后世眼界经验,还有开封府衙这个身份,就挣点钱养活府衙自己,这事情若是干不成,那自己干脆去吃屎好了。

不过,在开源之前,苏允开始筹备节流。

嗯,降本增效。

在李清臣开始大刀阔斧治理惠民河的时候,苏允开始对开封府内部的各项收入以及支出进行规范化管理。

苏允主要准备了两个措施,一个是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采购部门,专司采购事宜。

另一个则是在南衙内部设立了一个专司审计的部门,一是监督采购部门,二是对南衙名下的仓场库务进行巡回审计。

这两个措施一出,南衙上下顿时风声鹤唳,抱怨声四起。

连邓起都有些扛不住压力,找了苏允几次,说下面的胥吏情绪颇大云云。

苏允自然不会客气,让邓起专心负责好治理惠民河一事,其他的自己自然会处理好。

还有李清臣,亦是听到了风声,寻苏允谈了一次话,说当下惠民河治理正是关键时刻,若是胥吏情绪太多的话,恐怕要误了正事。

对于李清臣的说法,苏允倒是耐心给解释了,只是李清臣翻来覆去的就是一句什么【当下以治理惠民河一事为要,其余的以后再搞云云】,言下之意便是要苏允停止搞什么降本增效。

苏允只是解释了一通,后面便不再解释了,只是道:“府尊,关于治理惠民河的款项我已经设立了专用资金,资金上不会有耽误的。

至于人员管理事宜,邓主事会全权负责好,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的。

至于南衙现在内部的其他胥吏的抱怨,并不会影响到惠民河的具体事宜,所以府尊你就放心吧。”

面对坚定的苏允,李清臣只能是悻悻而去。

苏允倒是起了一些警惕的心思,让邓起关注一下李清臣为什么要关注此事,邓起打听了一番,原来是李清臣押厅的几个主事在搞事情。

原来南衙的军匠、驿递、马牧、盗贼、仓库、河渠、沟防、道路虽然各有专官负责,但押厅的几位主事,亦是靠着知府的权威,将其分出去部分。

左右厅虽然专横,但也知道不能过于其他知府,因此这部分知府还是控制了部分,算是双方达成了妥协。

否则当真把知府给逼急了,双方终究要鱼死网破的。

这会儿苏允搞降本增效,直接要将这部分权力收回,自然是引起押厅主事的不满。

苏允思考了一番,还是决定将这部分的权力给收回。

他跟左右厅不同,左右厅私欲太大,总是阻碍押厅的行政,但通判厅却不会如此,只要押厅那边按照正规程序来走,他不会对押厅设置太多的障碍的。

关键是,他接下来要给南衙增加几条财路,这些权力便不能随便赋予出去,收回来才好办事嘛。

于是苏允果断将这部分的权力收回,那押厅主事虽然不情愿,但是与李清臣连着沟通了几次,李清臣都保持了沉默,无奈只能交回。

之后几次厅事议事,苏允可以看得出来李清臣对他的态度有些微的变化,想来是对自己的做法不是很满意。

苏允心下亦是有些恼火,原本这些事情有专官处理,押厅负责稽核才是符合规定的。

你现在既负责稽核,又自己做这些事情,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这里面的贪腐问题自然是很严重的。

你李清臣这些事情里面或许没有牟利,但这些主事难道就不牟利么?

苏允当然知道李清臣要笼络他手下的这些主事,方便他自己做事,但这对于通判厅来说,这里面的风险也挺大。

毕竟这些事情是通判厅的职责,放任押厅将这些事情给抢过去,到时候出了事故、爆了雷,朝廷派人下来审查,必定要问一个问题:你通判厅的职责,为什么要授予押厅?

这个就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你们沆瀣一气,你苏通判在其中也有牟利;

一种是你苏通判讨好上官,任由李清臣将这块权力拿走。

无论是哪一种,对于苏允来说,都是无妄之灾。

我啥也没有得到,干嘛要去背这种锅,承担这种风险?

苏允与李清臣共事的时间并没有多久,但便已经发现了李清臣此人刚愎自用、自私、高傲、不懂感恩、自以为是。

从一开始,便不顾苏允这边的利益,一切行事准则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政绩为要,至于苏允这边会不会违规、会不会威信受损,他却是全然不考虑的。

而在被苏允吓到之后,又是服软,又是委屈求全,但苏允配合了他之后,他又觉得苏允是理当如此,还要苏允做的事情给他的所谓大事让步……

这人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苏允忽而想起,这李清臣好像后来还跟叔父苏辙有纠葛呢!

应该是哲宗亲政后,李清臣用计将苏辙排挤出朝堂,不过此事他已经记得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李清臣的确是背刺了苏辙乃是事实。

不过苏允也没有多搭理李清臣,自作自己该做的事情,至于以后的事情,呵呵,再说吧。

与李清臣这样人,成为仇人固然不太好,但成为朋友也未必是福,既然如此,那便随他去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6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