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本经春秋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其实太学早些天就放假了,只是苏允读书读得入迷,便没有回去小院。

好在太学虽然放假,但宿舍还是让学生住的。

这个时代交通困难,偏远州县来的学生并不回家,有些地方的学生来回一趟估计都得上一两个月。

时间是一个考虑的问题,另一个路上销也大,还有一个安全问题。

既然让学生住,食堂自然还是开放的,苏允倒是不虞被饿死。

不过就算食堂关闭,也饿不着他,阿回几日就要来一次,既是来跟他对账,又是来看看他有没有照顾好自己。

不过最近些时间苏允已经不跟他对账了,因为忙着看书呢,但阿回依然还是走得很是勤快。

苏允自然不会去章家再洗漱,那样也太不礼貌了。

苏允让章择先行回去,他自己在太学里先行洗漱一番。

原本太学是供应热水的,但这会儿还不到时间,苏允到食堂厨房那边要了些热水,洗漱完后出了太学,但并没有直接转去章府,而是往街市而去。

苏允逛了一圈街市,手上多了几包东西,随后才往章府而去。

礼多人不怪嘛。

虽然从黄州一路来汴京,大家都很熟,但再熟也要讲礼数嘛。

后世子女出门在外,回家的时候也要给父母带点伴手礼。

其实东西也并不复杂,给章若买点胭脂水粉,给章惇买点好点的笔墨纸砚,给章择几个大的送点玉佩之类的,至于章援就简单了,给送了一本全本的三国演义,这是周湛从黄州寄过来的。

章家上下自然都在,大家好久没有聚,在桌子上言笑晏晏,就是章若看起来有些幽怨,却是不知道怎么了。

吃完了饭,章惇依然叫上苏允去了书房。

“你在太学的事情章择都跟我说了,你做得很好。”

章惇一坐下来就夸道。

苏允笑道:“叔父是夸我读书还是跟王珪孙子冲突之事?”

章惇笑道:“都好。”

苏允笑了起来,这就是章惇,这真是个不怕事的主。

章惇摆摆手道:“那些人都是庸人俗人,你别跟他们搅和在一起,不是怕了他们,实在是浪费时间。”

苏允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随后有些玩笑问道:“若是他们非要来寻我的麻烦么?”

章惇呵呵一声笑道:“那就别客气,有事情我给你兜着。”

苏允笑着点头,章惇的确是不是一般人。

章惇问道:“最近读了什么书?”

苏允道:“读了《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礼记》。”

章惇点头道:“都读完了么?”

苏允点头道:“只读了个大义,五经注疏也是粗粗过了一遍而已。”

章惇点头笑道:“你之前都没有学过,两个月时间,能够粗略过上一遍,也算是了不得了,不过接下来亦是要下苦功夫的,是了,本经你选好了么?”

苏允摇摇头。

章惇点头道:“就选你自己喜欢的,别听他人说什么难易什么的,选本经就是选择自己的行事准则,须得符合你的本心才是。”

苏允点点头,这个说法跟后世选专业有些类似了,就得选自己喜欢的。

不过这个本经实际上比后世选专业还要重要一些,这会儿的读书人,选取本经后,可能是真会以之为行事准则的。

就如苏辙,他治孟子为本经,其一生都在坚持以民贵君轻的准则在做事。

苏允倒是好奇章惇的本经是什么,道:“叔父,你所治何经?”

章惇笑了笑,道:“你猜?”

苏允想了想道:“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叔父善治事,想来以尚书或者春秋为本经?”

其实这些从五经各自记载的内容之中可以得出各自用途。

诗经记载的是诗歌,包括民间诗歌以及贵族诗歌,所以想要文辞好,就读诗经。

而礼记里面都是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所以想要克制自己,就读礼记。

尚书里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其实真读进去了,对于处理政事也有帮助。

周易原本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后来由于其中的哲理丰富而深邃,成为一本阴阳辩证法哲学书。

而春秋其实是一本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摄政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包括242年的春秋史。之所以苏允猜测章惇习春秋与尚书,是因为只有这两经才是真正能够学习治事,其余三本,各有用途,但对治事来说收效甚微。

但在苏允看来,春秋又要更胜一筹,尚书讲述的是商、周的事情,年代过于久远,很多东西亦有所变化。

而春秋讲的是春秋史,从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的复杂程度上来说,春秋要更胜一筹。

所以要治事,研究春秋才是最好的。

果然,章惇点头道:“我所治本经便是春秋。”

真相大白了,果然如此。

章惇又道:“我建议你也学春秋,不过不是图春秋题型少,而是最适合你的就是春秋。

你在政事上的才华,学习春秋可以举一反三,学起来最是轻松。

但这亦不是目的,而是春秋最符合你的志趣所在。”

苏允点点头,其实章惇就算是不说,他也要选春秋的,无他,就是春秋学起来比其他的有意思多了。

苏允自己给五经做了个顺口溜,叫诗无味,书过古,易缥缈,礼迂腐,唯有春秋合吾心。

章惇笑道:“你既然学春秋,那我倒是可以教你一些东西,你先学着,等你尽数学通的时候,我再给你拔高拔高。

是了,科举以左氏春秋为主,按理来说,你只读这个就够了,但你读春秋,并非全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治事。

所以我建议你将公羊传以及谷梁传都一起学,相互对照,才能够真正学精。”

苏允心里亦是高兴,有章惇这样的大家教授,他的春秋差不了。

吃完年夜饭,又经章惇教诲后,苏允回了小院。

今晚的小院尤其热闹,阿回、阿虎等人全都在,看到苏允突然回来,众人更加高兴了。

阿回喜道:“章老爷这么早就放你回来了?”

苏允笑了笑道:“也晚了嘛……”

他看了一下,来的人就是之前的那七八个人,后面收的人却没有人来。

阿虎笑道:“这里我不让他们来,这是公子你的地方,哪能随便让人来,我让他们都各自回去了,而且,接下来这几天可是最好做生意的时候,他们还得连夜准备呢。”

苏允点点头,阿虎果然考虑的周全。

近两个月来摊子的数量增长得很快,上次听阿回说,摊子已经过百,人数亦是已经有三百人左右。

而阿虎考虑不让他们来,是怕人多口杂,最近他们与汴京城的泼皮无赖干了许多次仗,迅速发展的鸡蛋灌饼摊子终究是引起了许多人的觊觎。

最先扑过来的就是汴京城的泼皮无赖了。

先是泼皮无赖去找各个摊子要收保护费,摆摊的人亦不是善茬,于是便干起仗来。

泼皮无赖便找到背后的大哥,纠结了更多的人来,阿回阿虎他们早就料到了这种局面,将三百人纠结起来,连着干了几天仗,将那坐地虎的堂口都给砸了。

近来汴京城的街面上暂时是没有人寻麻烦了,连原本那些跟风摆鸡蛋灌饼的小商贩,看到这般场面,也赶紧将摊子改改做别的去了。

阿虎不让他们过来,大约是怕那坐地虎还是不罢休,寻人跟踪过来,到时候害了苏允那就糟糕了。

苏允道:“这些事情你们处理,若是有处理不好的,让阿回去太学寻我。”

阿虎高兴点头。

随后阿回寻苏允报账,苏允既然回来了,便权当休息,看了看最近的流水,看到了流水之后,顿时有些吃惊,道:“怎么涨了这么多?”

阿回笑道:“最近干了几仗,将那些散摊都给吓到了,纷纷转行做别的去了,咱们的生意便是独家的了。

另外,其他的商贩也怕咱们,所以每个地方最好的摊位都是咱们的。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最近过年嘛,近来十来天时间,生意特别好,是平时的一倍以上。

我估计接下来到元夕这半个月时间,生意会更好。”

苏允点点头道:“各个摊子的已经结算了吧,大过年的,总得过个肥年。”

阿回点头道:“提前几天结算好了,都给发了,还依照你的吩咐,采购了大批的年货作为福利给发了下去了,大家都很高兴。”

苏允又问道:“伯母那边你寄钱回去了么?”

阿回笑道:“放心吧,我寄了钱回去了,还让周员外帮着买了一批年货送过去,还有让临江楼的掌柜给准备了一顿年夜饭。

是了,苏老爷那边我帮你准备了年货,也让周湛给送过去了。”

苏允笑着点点头,欣慰的拍了拍阿回的肩膀,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阿回是越来越干练了,已经有独当一面的趋势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6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