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三章 授官宣义郎!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既然不看重家世门第,又看重什么呢?

司马光在注《书仪·亲迎》时候道:“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至于立契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

资财已经取代家世,成为宋人通婚以前的首要评判标准。

这个事情到了南宋也是一样,南宋名臣李光“喜”得爱女,友人写信向他道贺。

谁知李光却满脸愁苦地回复道:“我家有五个女儿,这下可好,盗贼都不会来‘光顾’了。”

所以,宋人喜欢生男孩甚过于生女孩,而在民间底层百姓,最怕生到女儿,甚至有生了女儿直接扔掉掐死的。

不过,苏允笑归笑,心里却是有些想法,须得给苏轼苏辙两位叔父置办一份产业才是。

苏辙自不必多说,三儿五女,到嫁人娶妻的时候,他都能脱一层皮。

至于苏轼嘛……哈,给他置办一份产业,到时候预留着给他贬谪的时候用。

嗯,给苏迈几兄弟买几套小院子吧,免得到时候结婚还得寻人借房。

这是真事,苏轼儿子结婚的时候,苏轼找好朋友范镇借的房子。

嗯,苏迈年纪也不小了,也该结婚了,元丰八年,苏轼一家就要回来了,到时候阿迈也要结婚了吧?

过段时间有空了,倒是得准备给他们一家准备一套院子,再给阿迈准备一套婚房才是。

十天时间,已经是对流程简化再简化,也仅仅是完成纳币,至于问期,也就是双方沟通结婚的时间,也还没有走到。

因为这选择时间,是需要寻找良辰吉日,是要寻人去算的,算好了后,双方再商量一番。

好嘛,十天时间,能够走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效率极高了。

不过这也算是初步达成目标了。

这会儿就算是让人给榜下捉婿了,也可全身而退了。

四月二十日发榜。

苏允照例没有去看榜,就在家里等着,阿回等人已经做好全部的准备,打赏报喜人的红包、打扫沾喜气邻居的铜钱,以及各种祭祖的东西等等,尽皆准备完毕。

苏辙一家人以及章惇一家人,早早就来到苏允府上一起等候消息,大家吃吃喝喝的,倒也是快活。

到得早上十一点左右,外面忽而响起爆竹声,阿回疯跑了进来,脸色狂喜,大声喊道:“状元郎!公子是状元郎!公子高中榜首,乃是今科状元郎!”

大堂顿时沸腾了起来。

章择几兄弟,苏辙家的几个孩子,尽皆欢呼跳了起来。

章惇与苏辙相视了一眼,尽皆看到了彼此眼里的狂喜。

中进士是有心理预期的,但中状元郎,他们却还是有些不太敢想!

三元及第啊!

大宋朝至今一百二十年,才有几個三元及第的?

满打满算,也才六人!

二十年出一个的旷世奇才!

章若整个人都有些熏熏然:我家阿允,三元及第矣!

虽然问期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大约也就几日时间,到时候她直接便是状元郎夫人了!

章若虽然不愿意强迫苏允上进,但哪一个女儿家没幻想过自家夫君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在大宋,最大的大英雄便是东华门外唱名者。

章若含情脉脉看向苏允,却见苏允与她一笑,随后与苏辙与章惇说笑起来。

章择等人纷纷跑出去外面,看阿回给报喜人打赏,他们则是去撒铜币沾喜气去了。

大堂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

苏允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朝苏辙以及章惇跪下,口中道:“谢过二位叔父,若无二位叔父谆谆教诲,允无今日!”

苏辙笑道:“你叫我叔父也倒罢了,你唤子厚什么?”

苏允跪着抬头看向章惇,章惇端坐,捋着胡子,满意地看着自己,笑了笑,再叩首,道:“小婿见过岳父大人!”

章惇笑道:“好了好了,自家人的,不用这么客气,若儿,快将你夫婿扶起来。”

章若赶紧过去扶起苏允,扶起来后,双手也不拿开,身体紧紧贴着苏允的手臂。

章惇见到女儿的小女儿态,心里不觉得恼怒,反而是大感欣慰:有婿如此,老丈人哪有不满意的!

苏辙在殿试之后立即安排订婚之事是正确的,因为殿试结果一公布,苏允便忙碌了起来。

中进士的快乐是激烈而持久的,这种快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被苏允更加清晰地感受到。

先是参加“期集”。

所谓期集就是在授官之前,新登科的进士聚集在一起举行一些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朝谢、登黄甲叙同年、拜谒先师先圣、赐闻喜宴、编刊同年小录、立题名碑等等。随后是朝廷安排举办的赐绿袍靴笏、导从前引、朝谢皇帝、赐闻喜宴、赐御制诗、编登科录、立题名碑、释褐授官等恩荣。

宋朝贡举期集颇为隆重,其中以朝谢、赐闻喜宴和释褐授官更为突出。

原本唐代科举进士放榜之后,首先需要拜谒宰相,这样很容易造成结党营私、朋党之争,到了宋代明令禁止应举士人向知贡举谢恩。

不过讽刺的是,宋代禁止应举士人向知贡举谢恩,但是党争却是历代之最。

一连串的活动下来,即便是苏允身体之强健,亦是感觉疲倦不堪。

倒不是身体吃不消,关键是他作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几乎什么活动,他都是其中的中心,每天要应对成百上千人,精神上的确是顶不住。

不过释褐授官之后,活动总算是消停了下来。

宋朝贡举的最大恩荣是释褐授官。

唐代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入仕做官。

必须再经过吏部铨选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脱去粗麻布衣,换上官服,即所谓“释褐授官”。

因而,唐代许多士人明经、进士及第多年之后,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释褐授官,以致有出身二十年而未获禄者。

如一代文豪韩愈,就是这样的倒霉蛋。

贞元八年他进士及第,因为吏部的考试不合格,磋砣三年,尚未入仕。

于是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书宰相而求仕,自称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希望能通过当朝宰相的论荐获得一官半职,结果是三次上书均不获垂怜。

他只好离开京城长安,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做幕僚,被辟署为观察推官,才踏上了仕途。

这样的惨痛经历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宋初承袭了五代以来的规则,但自太平兴国二年开始,进士、诸科及第、出身者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

按照惯例,第一、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判司簿尉。

有宋一代,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还是比较讲究实干的,大多数新进士都会被外放做官。

考得比较差的可能会去当知县;

考得比较好的,可以当知州判官。

朝廷按照惯例授官,第二、第三人授大理评事,并为诸州通判;

第四、第五人授秘书省校书郎、签书两使判官厅公事;

第六名以下第一甲授两使职官。第二甲授初等职官。

第三、第四甲授判司簿尉。第五甲守选,待授官。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便是新科状元郎苏允,直接授宣义郎(改制前叫将作监丞)。

看着与众不同,但其实也算是惯例了。

太祖开宝六年,创立殿试制度,进士及第所授官阶有所提高。

既然是有例可循,便不算破格。

不过到了要给苏允具体差遣的时候,却是发生了一些争执。

赵顼不想让苏允去地方上当通判,想把他留在京城,给一个在京城的差遣。

至于原因自然是想要让苏允进资善堂,执教他的儿子。

但这毕竟前面没有惯例,赵顼于是将门下省的主官叫来,暗戳戳的问了一下,没想到直接让人给顶了回来。

人家也是振振有词的:“……状元郎通判诸州乃是惯例不说,这本来便是培养进士们的意思。

让他们先在通判的位置上,可以不必先干实事,但却可以通过监督知州,不断地思考揣摩作为主官的职守,可以获得许多的经验。

等到稍微成熟,再让他们回到朝廷,让他们在朝廷中枢观天下政事,以提高他们的眼界,乃是从微观处至宏观的进步。

等他们在中枢开阔了眼界,再放出去当主官,如此循环往复,宰相之才便培养出来了。

官家您却想将状元郎留在京城,京城能给他一个什么差遣?

什么差遣能够让他们快速的成长起来,难道要放进馆阁里面看书修书么?

这个时候正是年轻人们学习政务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在地方上看着知州处理一州政务能学得多?

官家您这是要耽误一个三元及第的奇才啊,这是急功近利的乱命,这等乱命,臣是万万不敢从的!”

赵顼被喷了一脸,只能悻悻作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5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