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二章 暗流涌动!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便在外面关于《孟子集注》或是赞誉或是批评的时候,苏允却是埋头于准备应试之中。

章惇与苏辙轮流给苏允恶补诗赋、论策,苏允之前研究春秋孟子费的时间太多了,他亦不是童子功,需要补的东西太多了。

苏辙与章惇一人拿着一首诗,一人拿着一份策,然后各自皱着眉头沉默。

苏允有些不好意思,静候着等着两人宣判他的死刑。

苏辙先开了口,道:“应试诗跟平时的诗的确是不太一样,只是,你这水平的确是……嗯,不拖后腿。”

章惇瞄了一眼,该说不说,其实写得算是不错了,格式、平仄、对仗等都没有问题,不过,大约是因为被苏允那些惊艳的词给吊高了胃口,因此再看这个就有点辣眼睛了。

苏允倒是舒了一口气,他自己什么水平是知道的,大约就是能够写出格式韵律合乎规则的打油诗,要写出什么传世诗词,嘿嘿,那真不行。

但只要能够敷衍得过去,也算是可以了。

听苏辙的意思,这诗大约也还是可以的,应该不至于拖后腿了。

倒是章惇对苏允的策评价颇高,道:“这策的水平倒是不错,子由你看看。”

苏辙拿过去看了看,眼睛倒是一亮,这策除了格式有些问题,但用词用典都颇为准确,而且言辞颇为优美,细读有汉书言辞之美,大约是因为抄写几遍汉书的缘故,关键是言之有物,立意颇高。

苏辙看向章惇道:“我来改?”

章惇笑道:“你改吧。”

苏辙当仁不让,拿起毛笔唰唰唰就勾勒,不过片刻,一张纸上便多了几十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苏允瞄了一眼,顿时有些无语。

宋朝的策与后世的作文差不多,要求是不少于七百字,苏允这篇策的字数是八百字左右,然后苏辙勾勒了三四十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还有改的必要么?

但实际上还真有改的必要。

苏辙拿着策论,一个一个的跟苏允讲解。

其实都是格式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于,苏允在这一块上的培训太少了。

他真正进学以来,精力先是放在研究五经上,随后选定本经春秋,下了一番苦功,之后起了心思治孟子,更是前后了半年的时间。

可以说,他的精力全放经义上了,对于诗赋论策是全然没有下过功夫的。

他倒是参加过太学的月试、季试,但章惇没有在意,他自己也没有在意,只是大约体验了宋朝的考试是什么样的,其他的就没有怎么深入了。

这会儿苏辙与章惇都没有责怪苏允,他们都知道苏允的进学情况。

一个没有怎么正儿八经上过学的人,只是稍微研究一下经义,便能够写出一本《孟子集注》的人。

诗赋写不好怎么了,策论写不好怎么了,考试考不好又怎么了?

嗯,这次科举就算是考不好,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与一本《孟子集注》相比,一次科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至于官家说就算是苏允考不好,也好给其授官,嘿,那可是万万不能的,官家若是敢下这等乱命,看到时候我们喷不喷你就完了。

这等奇才,自然是要走科举出身,你拿个荫官来,是要坏他前程是不是?

其实苏辙与章惇都劝苏允下一次再考,这一次时间太紧了,勉强去考估计也很难考上,解试就算是糊弄过去了,礼部试可没有那么好糊弄。

而且就算是过了,殿试也并不黜落,但若是取了个不好的名次,这对以后的前程也会有影响。

在苏辙与章惇看来,苏允最好是取个一甲进士,连二甲都不要考虑,如此进入前三名,天生起步就比别人要快。

宋朝官员升职是有分别的,最吃亏的是没有出身的,也就是不是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荫官等。

他们的升迁是最难的,若是没有人提拔,光靠正常熬资历升官,可能一辈子到死都只是个中下层官员。

可若是有出身的,有正儿八经进士身份的,那升起来可比没有出身的快多了。

但若是状元出身,做到了太常博士后,直接特旨转待制出身,那升官速度就如同搭乘了火箭一般。

在章惇与苏辙看来,以苏允的才华,以及《孟子集注》的贡献,不考个状元郎都是浪费。

只是苏允却是拒绝弃考的建议。

苏允没有想那么多,他并不想太多时间在科举上,他想尽快将四书给注出来。

有了四书集注,他苏允将会成大宋一朝最为牛逼的经义大家,都不用加之一了。

甚至可以尝试着将四书集注提前作为科举题库,这个事情比考个状元郎可有意义得多。

当然,苏允不想当状元是因为他不想吗?

嘿嘿。

对于苏允来说,四书集注只需要时间精力,他就一定能够写出来,但考状元么……只能说是嘿嘿了。

别人认为苏允才华横溢,是天才,但苏允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玩意。

无非是比别人多了千年的积累以及见识,然后这脑子还算是比较好用一点,其余的……嗯,武力值比较高,皮囊比较好看,腰缠万贯,腰缠巨蟒……但这些并不能保证他能够考上状元郎。

状元郎对苏允性价比太低,所以不要也罢。

啊,对对,就是性价比太低,所以苏允他不想当状元郎。

所以,只要糊弄过去,搞个进士出身,大吉大利矣。

便在苏允恶补科举知识的时候,宫内派人来通知他七月二十参加宫内的小经筵。

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苏辙与章惇都极为高兴,然后让苏允不要补习了,他们两个人轮番给苏允讲经筵上的注意事项,甚至还依照经筵的方式举办了几场演讲。

至于科举嘛,那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下次再考就是了。

毕竟《孟子集注》能够上小经筵,代表着官家对《孟子集注》的认可,上了小经筵后,《孟子集注》便算是半个显学了,而苏允经义大家的身份,也算是有了官方备注了。

这才是正经事。

苏辙与章惇虽然没有没有在经筵上讲过经,但要么有旁听过,要么曾经整理过资料,所以并不陌生,所以亦是可以指导苏允的。

就在苏允接受指导的时候,小经筵的消息亦是传扬开来。七月十四日。

早朝之后,参知政事张璪至崇政殿求见赵顼。

赵顼请张璪进来,才刚立定,张璪便问道:“陛下,听说你要请一布衣来经筵给您讲经?”

经筵这个制度从西汉时候便出现,但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形成制度,乃是从好学的宋真宗开始。

真宗也就是那个写劝学诗的帝王,一首劝学诗,让宋人的读书考科举情怀高涨。

真宗为了好好读书,还专门设置了侍读官的选拔标准和名位待遇,他们都享有翰林学士的同等待遇。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经筵这种方式,渐渐形成了制度流传下来。

而到了仁宗时候,因为仁宗年仅一十三岁就即位了,怎么对这位小皇帝进行教育,成为手握实权的章献刘太后和满朝士大夫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仁宗即位当年,刘太后就下诏:“皇帝听断之暇,宜召名儒讲习经书,以辅圣学。”

于是,从当年开始,翰林侍读学士孙奭、龙图阁学士冯元就开始给仁宗讲《论语》,李维和晏殊每天陪着他读书。

而这就是小经筵制度的确立。

制度既然确立,那让谁来讲经,这亦是有规章制度的,虽说一再放宽条件,但从无布衣能上经筵的,这也是为什么张璪敢当面质问赵顼的原因。

(即便是后来哲宗初立,程颐去崇政殿说书,当时号称布衣,但实际上他身上亦有寄禄官阶。)

因为这事情,是赵顼做得不对。

赵顼点点头道:“朕前些时日卧床,已经有好些时日没有开经筵了,如今身体稍微好些,也不能太长时间不读书,便想召个小经筵读读书。”

张璪道:“陛下想要读书可以理解,然朝中有经筵之臣一十四人,而侍读十人,官家属意谁,请其来讲便是,何必破坏规矩,去请一个布衣来讲呢,朝廷从没有这样的定例,还请陛下三思。”

赵顼抬眼看了一下张璪,道:“张侍郎,朕请苏允自然是有原因的,朕前几日,听说太学发生斗殴事件,调查了一下,发现是因为一本叫《孟子集注》的书引起的,所以才萌生了想要听一听这集注的想法,呵呵,张卿,我听说你家儿子也参与了?”

张璪闻言神色微微一变,赶紧道:“臣不知那逆子在太学不思读书,竟然胆敢去参与斗殴,臣回家定当以家父伺候他。”

赵顼点头道:“是该教育教育,朕就不追究此事了。”

张璪拱手道:“不过此事……”

赵顼看了一下张璪,道:“此事虽然不太合规矩,但野有贤人,朕访而求之,亦是一大美事,亦可鼓励天下读书人,此事并无不妥。”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璪自然无话可说,无奈退下。

赵顼看张璪退下,轻轻哼了一声,张璪此举,已经令他有些不满了。

他自然知道张璪为什么对此事反应这么大,自然不是什么坏规矩合规矩。

否则这会儿就不应该为了他的儿子而退让,而是应该据理力争,宁愿儿子被处罚,也要坚持他的道理。

张璪之所以亲自来劝阻,是因为张璪与苏轼之间的矛盾罢了。

张璪原是苏轼的进士同年,两人入仕后又在凤翔同事两年,交游颇密。

张璪返回汴京时,东坡还作《稼说》一文以送之。

可是乌台诗案事起,张璪以知谏院的身份参与推治,竟蓄意致东坡于死地。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曾奉劝神宗宽恕东坡,张璪竟然火冒三丈,当面责骂王安礼,其唯恐东坡得以免死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这会儿苏允若是进了小经筵,就是被承认的经义大家,眉山苏氏复起之势便再起了。

让张璪等人十分不安的是,不仅苏允回来了,苏辙亦是回来了,那接下来苏轼是不是也好回来,好嘛,还有司马光、文彦博等人,是不是也要回来了?

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政治倾向!

不过……

赵顼轻轻笑了笑。

这亦是他有意为之。

推动苏允成为赵佣的老师,给赵佣寻一能人为师长,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原因,则是近来王珪等人在改制上渐有懈怠之意,他借此敲打罢了。

改制的阻力还是有些大的。

一来是要裁撤了不少的部门跟闲官,这一点让大多数官员都十分排斥。

二来对于王珪等宰执来说,原本政事堂身兼多职,权力是很大的,皇帝都不能轻易插手。

但若是回归三省六部制度,那么三省之间相互扯皮,到时候谁说话算话?

还能有谁,便是皇帝呗。

所以,对于宰执来说,这改制便是奔着削弱他们的权力而来的,如此一来,动力自然没有那么大了,没有动力,便有些懈怠下来了。

原本赵顼倒是想着慢慢改便是,但是最近他身体急转直下,他心里便着急起来了。

因为连他都做不好此事,恐怕后代子孙恐怕没有谁再能够推进此事了。

所以,用旧党来刺激一下王珪张璪等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要变法没错,但若是惹恼了朕,朕干脆让旧党回来,改制不是新法,也并非非你们不可!

赵顼感觉有些疲倦,招来孙思恭,道:“探听一下,其余人的态度如何。”

孙思恭赶紧领命而去。

张璪气冲冲回了政事堂,王珪正在政事堂处理政事,见得张璪回来,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张璪道:“王相公,聊聊?”

王珪起身走向后堂,那里比较僻静,不怕有人听见,尤其要避开章惇蔡确。

都是新法一派,但派中有派亦是正常,王珪与张璪等人走得近些,章惇蔡确走得近些。

而且,章惇最近与旧派关系越来越近,已经是引起了王珪张璪的注意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4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