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二十六章家书抵万金(晚上还有一章)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居正吾侄:

时日如白驹过隙,汝去京忽忽已有月余,想来汝已抵京,今日黄州忽有秋风来,秋风萧瑟,有当日我等南下之感,只是风雪未来,你已先离黄州而去。

家中一切都好,只是大家都颇为思念你,尤其是你苏过苏迨兄弟,尤其想念你的三国演义。

秋风已至,你所播种之豆子已经十分繁盛,前些时日我带着你几个兄弟一起去除草,且去掉一些枝叶,这边农人说这样豆子会结多一些,这几日看来倒是有些道理,豆子密如繁星,且颗颗饱满。

雪堂已经建设完毕,吾近来常去,你王家叔叔得知雪堂竣工,亦是欣喜前来,住了十日左右,你王家叔叔俱都谈起了你,说等你归来,定要让你再办一次全兔宴。

他们犹然对你上次所办的全兔宴念念不忘,认为那是西王母宴客才会有的好东西。

汝不在黄州,吾甚为怀念,中秋时游赤壁,忽而想起居正吾侄之临江仙,心有所感,写下念奴娇词一阙,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句,乃是化自汝临江仙之滚滚长江东逝水,已附录其后,汝随后可观之。

东京偏北,此时想来已有秋霜罢?吾侄须得晨昏加衣,以防风寒。

另,汝生于蜀地湿润之地,后又居长江之畔,亦是湿润所在,此番久居东京,秋风刚至,定是干燥莫名,可选秋梨若干,煮水饮之,可解燥渴。

……”

一封家书从黄州而来,顿时让苏允有了心有所属之感。

苏轼写信唠唠叨叨,事无巨细,连东坡荒地种下的豆子都要仔细说说,还特意嘱咐他天气干燥得喝点梨水,唉,都还没有多大的年纪,怎么就这么唠叨了。

只是苏允觉得东京风沙太大,不然怎么会眼睛里进了沙子。

苏允轻轻擦拭了一下眼睛里的泪水,然后翻开后面的附录,其实那只是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十几首诗词呢。

“这老货,写诗词如喝水吃饭一般,也忒容易了些。”苏允笑道。

苏允一一翻阅。

“庚申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游赤壁,作此篇,兼怀居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嗯?

苏允笑着摇摇头。

“记雪堂夜游:

元丰三年九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东坡雪堂,寻吾侄居正。

居正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唉,醒来,原是梦矣,吾侄居正亦在东京矣。”

苏允的眼眶又是有些湿润。

“定风波一阙:

九月十八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兼怀居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允不由得失笑,苏子瞻啊苏子瞻,你是要笑死我啊,碰上点雨也要怀念一下我,是想到若是我在,必不让你淋雨是么?

苏允笑着笑着,眼眶又是有些湿润起来。

唉,苏子瞻这个家伙,在一起的时候颇烦人,离开的时候更是烦人。

苏允忽而有了归意。

黄州虽是偏僻,但却有人在想念着他呢。

不过这会儿却是走不得,不知道那赵顼什么时候就要召见他呢,来都来了,还是见完再回吧。

……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好啊,写得真好!”

赵顼放下手中的手抄稿,神色若有所思。

大伴孙思恭近来已经知道了这三国演义是怎么回事了,还派人去外面查探了一番,见得赵顼这般,小心笑道:“这三国演义总算是完结了,可喜可贺。”

赵顼看了一下孙思恭道:“大伴也知道这书?”

孙思恭陪笑道:“这三国演义在禁外早就火热得很,酒楼茶肆,无不有讲书先生在讲这本书,受者极众,评价亦是极高。

据说连太学的学生都在传阅这本书,但凡有新的章回传出,都会引起一番抄读热潮。”

赵顼点头道:“这本书是写得真好,将三国那个伟大的时代尽皆给展现出来了,以前朕读三国志,却是没有意识到汉末竟是如此杰出,也就是这三国演义,将其给演绎出来了。”

孙思恭笑道:“官家是不是有些过誉了,那三国就是个乱世,人命如草芥,哪有咱们大宋这般繁盛?”

赵顼叹息道:“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就政事、军事、经济、文学、德行、智略等各方面而言,三国无不奇才辈出。

勇士、义士、烈士、智士、商士、奇士、国士……应有尽有,三国更是集一时之盛。

而其质之精、量之多,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更是少见。

以政事精英而言,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能得人心、尽人力,才足以开基立业,能足以安邦定国,出类拔萃大略奇才!”

孙思恭赶紧恭维道:“咱们大宋在官家的光辉之下,亦是不遑多让矣,现如今亦是君子满堂,人才如过江之鲫!”

赵顼哼了一声道:“哦,大伴说说可都有谁?”

孙思恭顿时浑身一震,想了想赶紧道:“如今王相公、蔡相公、章相公、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知审官院何正臣担等人都是敢言之士,一时之选。”

这些人都是现在朝廷中最炙手可热的人,孙思恭这么说没有问题,因为这些人都是赵顼重用的人,不说他们,又能说谁。

赵顼叹了口气道:“那文宽夫、司马君实、苏子瞻、曾子固、范尧夫这些人呢?”

孙思恭背上已经潮湿,甚至觉得浑身有些颤抖,脑子里快速地转动了起来。赵顼所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在朝中,都在地方上窝着呢,若说他们是大才,那岂不是在说赵顼没有眼光?

但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之辈,文彦博几朝元老,资历之深算是当世第一,司马光虽是退居西京,但名声之大令人不敢忽视。

苏轼更不用多说,才名冠绝当代,曾子固亦是才名远播,范纯仁家学渊源,知谏院敢谏敢言,知地方则是政绩斐然。

这些人都是极为出色的大才,自己却是只口不提他们,就连赵顼也看不下去。

但孙思恭毕竟久侍赵顼身侧,应变亦是极快,忽而道:“官家所说几人,自然都是大才,所以官家才信任他们,让他们镇守各地,可谓是人尽其才矣。

不过官家,他们都算是老一辈的大才了,现在眼前可有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可不能让他遗留在野了。”

赵顼倒是成功被孙思恭吸引了注意力,眉头一挑,道:“哦,是谁啊?”

孙思恭指了指三国演义,道:“便是写这三国演义的苏允。”

赵顼笑道:“不过是写了一话本,又算是什么不世出的天才?”

孙思恭笑道:“官家只是在考教老奴么?”

赵顼哼了一声道:“你这老奴,真是讨打。”

孙思恭赶紧道:“一个能够将曹、刘、孙三雄从无到有地聚众用士、开疆辟土的过程,以及彼此间奇谋迭出,高来高去的明争暗斗给写得如此清晰明了。

且将勾勒出来数百场大战的任务,老奴想不出来,这样的人物,会对政治军事理财等方面没有一个详尽的思考。

周瑜在赤壁大战中,以三万兵大破当时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础,成了传领千古的人物。

陆逊则能料敌相敌,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夷陵大战中,将刘备杀得全军覆没,使蜀汉由盛转衰。

陆抗曾以一敌四,破平步阐之乱,并以一身之力,顶住西晋压力,延后了东吴国祚八年。

张郃不但勇略兼备,更是打败诸葛亮的曹魏名将。

司马懿则善于审时度势,因事制宜,曾主帅了新城、辽东两场战役。

邓艾则擅长出其不意,终以奇兵灭蜀,成为打翻三国拼图的先锋。

诸葛亮让蜀汉社会安稳,经济富足;

枣祗、任峻建置屯田,基本上解决了困扰曹魏已久的粮食问题;

徐邈为凉州刺史时,把向来苦于粮谷的凉州,治理得家家丰足。

这些事迹虽然都是史册记载,但苏允却将其里面的细节给展现了出来。

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精通官场、军事、经济理财的么?

这样的通才奇才,难道称不上一句不世出的奇才?”

赵顼惊讶地看着孙思恭,道:“你这老奴才,竟是将三国演义全都给看了么,还看得如此仔细?”

孙思恭有些汗颜,心道,也好在我这段时间当真下了苦功夫,不然今日就蒙混不过关了。

孙思恭嘿嘿笑道:“不是老奴看得仔细,是这苏允写得实在是太精彩,每次看过之后,里面的情节便历历在目,再不能忘啊!”

赵顼点点头,若非这般言之有物且精彩绝伦,他一个皇帝,也不可能对这话本这般着急,屡屡舍下政事以及妃嫔,都要将这话本给看完。

而且,倒不是赵顼玩物丧志,更非孙思恭夸大其词,而是苏允的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里面。

苏允的故事脉络固然是按照原本三国演义以及三国的历史脉络来写,但原著中原本涉及到的军事、政斗、发展经济的方面多是以简写、略写、春秋笔法为主。

苏允则是对这一部分进行扩写,将二十一世纪学来的军事知识、政斗思想、经济知识换了个皮,直接套了进去,这便是苏允携带的私货。

所以,这本三国演义虽然还是一百二十回,但字数足足多了三倍,便是为了将这些东西给塞进去。

这才是赵顼看得废寝忘食的原因所在。

对于一个帝皇来说,若只是故事情节精彩,那也不算是什么,毕竟一个帝皇的生活,比任何故事情节都要精彩得多。

但赵顼却是能够在这本魔改过的三国演义之中,看到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对文化的反思等等,都有振聋发聩的见解。

赵顼赞许的与孙思恭点点头道:“你这老奴,倒是目光颇好,这本书啊,的确是很……”

赵顼斟酌了一下语句道:“……厉害。里面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有极为深入的见解,许多东西令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已经不能单纯用话本来形容了,这是一本足以当做帝皇学的书了。

一个皇子,若是能够将这本书上的知识给吃透,那他来当一个帝皇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就算不是英明神武,但再怎么着,都不可能是一个昏君了。”

孙思恭闻言大吃了一惊,道:“官家?”

赵顼摆摆手笑道:“不用担心,我老赵家坐了江山百余年,与士大夫共天下,以仁孝治天下,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不怕那些有的没的。”

孙思恭低声道:“需不需要将这本书给禁了?”

赵顼哈哈笑了起来,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朕只是打了个比喻罢了,只是在赞赏这本书的奇妙,其实这其实是个好事情。

我大宋根本不怕百姓聪明能干,甚至代代皇族,谁不是大力鼓励百姓读书的?

百姓读好了书,亦是要货与帝皇家,人才越多,我大宋就越强,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天大的好事啊!

大宋天下百姓万万,有多少人是读不上书,学不了东西的,经书子集没有名师,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但这三国演义,只要能识几个字,便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而且这书倡导忠义,于我大宋朝堂,亦是好事一桩。”

孙思恭心下松了一口气,还好是当今圣上,若是换了太祖皇帝、太宗皇帝跟英宗皇帝,恐怕这苏允脑袋就得掉了。

当今圣上乃是英祖嫡传,乃是毫无异议的继承人,才有这般自信,才能够容下这样的奇书。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2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