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四十九章 苏辙归京!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苏辙终于到了,苏允带着阿回等人跑去朱仙镇接人,不仅准备了两辆坐人的马车,还带上了几辆用来鸡蛋面的驴车,当然都清洗干净的,这是用来给苏辙一家运送行李的。

“来了来了!”

阿回远远地就看到了站在船头上的苏辙,苏辙看着神情颇为感慨。

苏允笑了笑,能不感慨么,原本以为要在筠州那小地方做五年监酒税小官,没想到只过了一年多时间便又回来了。

“叔父!叔父!这里,这里!”岸上有人挥手喊道。

苏辙看过去,岸上停着许多辆的马车,当头的是一个身量颇高,相貌极为俊美的年轻人,不是苏允又是谁?

苏辙一瞬间有些恍惚,他自然是知道此番回来是因为谁,虽说是章惇将他捞回来的,但真正让他回来的是自己的这个族侄。

这苏允啊,不仅帮了自己的哥哥,现在又帮了自己,其实他对自己一家的恩情,早就远远超过了当年母亲对苏允父母的恩情。

当年母亲不过是资助了苏允父母一点办婚礼的钱,满打满算,不过十贯而已,而苏允这两年在哥哥一家上的钱财何止千贯!

古人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苏允是真的做到了。

此次苏允将自己从筠州捞回来,无疑是挽救了自己的仕途,这等恩情,无异于救命之恩了!

苏辙并不知道他几年后便会从筠州回来,在他自己看来,对自己的仕途已经完蛋了。

旧党死的死贬的贬,朝廷里尽皆是新党横行,朝廷哪里还有他们的位置?

官家一意锐意进取,重用新党,而且年富力强,如今才三十来岁的年纪,他们这些反对变法的旧党,大约只能在地方上终老了,哪里还有回来的机会?

是的,不是苏辙悲观,而是形势对旧党便是这般艰难。

谁也没有料到,赵顼会在几年后驾崩,更因为幼帝登基,让旧党有一个卷土重来的机会。

所以在苏辙看来,苏允这番作为,便是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苏辙上了岸,狠狠地拥抱了一下苏允,道:“居正,谢谢你。”

苏允摇头道:“叔父,此趟乃是我有求于你,劳烦您跑这一趟,真是辛苦了。”

苏辙失笑道:“你啊你,是什么情况我还不清楚么,你寄给我的书我已经看过了,立意极高、意气贯通、自圆其说,已经是一个十分完善的学说了。

我其实帮不上什么忙,虽说当时是我教你的孟子,但现在的你,在孟子的学说上,你已经足以当我的老师了。”

这个评价是极高的,连苏允听了都十分高兴,道:“叔父这么高看,我终于有了点信心了。”

苏辙闻言笑道:“你不要妄自菲薄,你这本孟子集注,在我看来,将会成为接下来新的经典,而且……”

苏辙满带深意的看了一下苏允道,“……我们眉山苏氏,以前出文章大家、诗词大家,现在也终于要出一个经义大家了。

而且你这个经义大家,将会是开宗立派级别的经义大家,孟子一书经你集注,有可能会从子集拔擢为经部,孟子他老人家,也该配享孔庙了。”

苏辙看着苏允的目光乃是欣赏。

《孟子》是苏辙的本经,他的一生都以孟子思想为行事准则,自然对孟子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孟子却连孔庙都没有办法进去,这对于苏辙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

现如今苏允的《孟子集注》横空出世,苏辙算是看到了将孟子推上神台的机会了,这甚至比苏允拯救他的政治生命还要重要!

苏允闻言不由得钦佩苏辙的眼光,孟子的确是因为朱熹的孟子集注,而从一个普通儒家圣人,一跃成为亚圣。

苏辙只是看了孟子集注,还没有看到孟子集注面试之后世人的反应,便能预判到这一点,这种眼光着实难得。

苏允笑了笑,道:“还请叔父接下来好好指导侄儿修改。”

苏辙点点头道:“此次官家委任我为秘书省校书郎,正好可以查阅诸多典籍,正好可以查漏补缺。”

苏允笑着点点头。

苏辙与苏允让开了路,让阿回他们赶紧搬行李,他们站在一旁继续聊。

苏辙低声道:“秘书省校书郎看似闲职,但乃是清要之官,以后可授职其他要害差遣,乃是一个许多人求而不得的官职,你是怎么做到的?”

苏允叹了一口气,道:“叔父,我把我卖了个好价钱。”

苏辙不明所以,惊道:“怎么说?”

苏允笑道:“我答应了与章参政女结亲了。”

苏辙舒了一口气,笑道:“这是好事情啊,怎么能叫卖了好价钱?”

苏允闻言,顿时惊疑不定看着苏辙,道:“叔父,这不会是你的主意吧?”

苏辙闻言恼道:“你这是什么神情,是我的主意如何,不是我的主意又如何,这难道不是一门好亲事么?”

得了,尘埃落定矣。

就是这老货出的主意!

事已至此,还能怎么着呢?

苏允笑着道:“挺好挺好,诶,东西都装好了,叔父请上车吧,咱们进城。”苏辙哼了一下,昂首上车。

马车辚辚,朝城内而去。

进了城后,马车继续前行,苏辙却是忽而道:“我们这是往哪里去,馆驿似乎不在这个方向?”

苏允笑道:“去什么驿站,我已经给您买了一套院子,便在太学附近,以后您上班也近嘛。”

上班不是后世才有的,其实在宋代,上班全称为“上朝班”。

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为“上朝”;

而其他官吏没有资格上朝,就叫“上班”。

苏辙这个秘书省校书郎自然没有资格去上朝的,那么叫上班再精准不过啦。

这话一出,苏辙一下子坐不住了,连道:“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

苏辙当官许多年了,虽说在汴京的机会不多,但一直想在汴京买个房子,毕竟总是要回京当官的,但京城房价太高,这个梦想一直都没有办法实现。

而太学附近的房价有多贵他自然也是清楚的,在那里买房子,没有几千贯根本下不来。

苏允赶紧按住了苏辙,笑道:“就一个小院子,很小,您跟婶婶他们先住着,等侄儿挣了大钱,到时候再给你们买大院子。”

苏辙连连摇头道:“使不得使不得,我们还是去租个院子好了。”

苏允笑道:“买都买了,不住就浪费了,而且叔父还要帮我修改孟子集注,在太学旁边方便嘛。

修改孟子集注这么重要的事情,可不能耽搁,与这个相比,院子又算得什么?

叔父,我能否功成名就,可就要靠你了!”

苏允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苏辙想要推辞都不得,只是连连摇头,道:“唉,我这是又受了你的大恩情了。”

苏允不在这个话题上深究,只是扯开了别的话题,一会之后,便到了院子之外。

苏辙下车一看,回头跟苏允道:“你说这叫小院子?”

苏允点头道:“这附近小于四进的院子都是小院子,这院子不过三进,不叫小院子叫什么,叔父一家二三十口人,不这院子着实是小了些,您将就将就吧。”

苏辙一脸哭笑不得,不过看到妻子以及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模样,也只好受了下来,道:“算了,反正都欠了你那么多的人情,也不愁这么些了,不过,你这钱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临江楼给你的吗?”

苏允笑着摇头道:“临江楼最近都在扩建,分红暂时是不分的,我在汴京做了点小经营……”

苏允将鸡蛋灌饼的事情给说了说,不过没有说具体的营收,只是将规模说了说。

苏辙听说苏允的所谓小经营竟有七八百人,二三百个摊子,顿时有些咋舌,道:“我就说这一路进来,竟是发现以前没有见过的煎饼摊子,原来是你捣鼓出来的。”

苏允笑道:“是啊,生意虽小,但也能挣点钱,京城居大不易,不挣点钱活不下去啊。”

听得这话,苏辙倒是感同身受,这几年被贬来贬去,东奔西走的,所谓穷家富路,在路上的钱是绝对不能省的,家里人口又多,时不时还得资助一下兄长,这几年也是过得十分拮据。

苏允帮助苏辙一家安顿好,然后才让苏辙自己一家先行洗漱,接风洗尘的事情,等过两天他们休息过来了再说。

苏辙送苏允到了门口,等到苏允离去,他才感慨着进去。

进了前厅,妻子匆匆出来,急声与苏辙道:“夫君,你快跟我来。”

苏辙闻言惊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孩子身体不舒服?”

妻子却是不说话,拉着苏辙进了书房,书房里面堆满了装书的箱子,刚刚搬进来,还是乱糟糟的。

妻子指了一下一个箱子,道:“这个箱子不是咱们的。”

苏辙一看,果然不是自己的箱子,打开一看,顿时被吓了一跳,里面是满满的一箱子财货。

箱子分为三格,一格是满满的铜钱,一格是满满的银元宝,还有一个是满满的金元宝,铜钱格最大,占了二分之一,银元宝格子与金元宝格子持平。

苏辙善于持家,对金银财宝之类比较敏感,不用细数,便大约估出来这里有多少的钱财。

绝不少于千贯!

苏辙妻子呆呆看着箱子,道:“这是不是居正搬错了?”

苏辙闻言笑了起来,也罢,房子都住了,也不差再收这点钱了。

苏辙道:“收起来吧,等咱们手头宽裕了,到时候再还给居正便是了,居正,真是有心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8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