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四十八章 那我没有问题,就怕他们受不了!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苏允睁开眼睛,是他的舍友冯谦。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冯谦等人虽然对他还是敬而远之,但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忌惮了。

苏允昨晚一夜没有睡,这会儿起来感觉头昏脑涨的,好在身体年轻,很快便回过神来了。

来找他的人是老管家。

老管家恭敬道:“公子,老爷请您回去一趟。”

苏允点点头,与冯谦道:“冲之,麻烦你帮我跟教授们请一下假,我回来补假条。”

冯谦点头道:“去吧去吧,我给你请假。”

苏允笑道:“谢了冲之,过段时间请你们吃饭。”

冯谦吓到了,赶紧道:“不用那么客气!”说着赶紧跑去上课了。

冯谦亦是听到了昨晚樊楼发生的事情,听说苏允将王殆等人狠狠揍了一顿,哪里敢跟苏允再那么接近,刚刚叫苏允,是因为被老管家逮住不放的缘故。

他当然也不敢得罪老管家,冯谦父亲冯陆,便是政事堂里面的胥吏副承旨,虽说不算章惇的直接下属,但难免要受章惇这个参知政事节制,他如何敢得罪章惇的管家。

叫一叫苏允,给苏允请一下假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是跟苏允去吃饭喝酒,那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老管家眯着眼睛看着狼狈而走的冯谦,笑道:“公子,要不要帮你收服这几个人?”

苏允有些好奇道:“怎么收服?”

老管家笑道:“您跟他们表明您跟老爷的关系就好了。”

苏允闻言一笑,道:“好。”

老管家闻言,眼睛顿时一亮,腰又下垂了三分,显得更加恭敬起来。

苏允见状笑了笑。

刚刚他们两人互相做了一番试探。

老管家说那话是想要试探苏允愿不愿意意靠近章府,而苏允则是给与了明确的答复,这就说明,苏允已经有了答案了,所以老管家心里清楚,以后这位,也是主子了。

两人安步当车走回章府,一夜不见章惇,章惇整个人显得既是疲倦又是亢奋,就像是喝了一晚上的酒,泡了一夜的妞一般。

“居正!这是你写的?”

章惇一把抓住苏允的手臂,满是血丝的双眼瞪着苏允。

苏允点点头道:“叔父,本来我还没有想好这么快将这本孟子集注拿出来的,因为我还没有修改完成。

您也看到了,里面的言论还是有许多惊世骇俗的地方,拿出来的话,所受到的非难与质疑将会是前所未见的。

昨夜您跟我提与若姐的事情,我不能让您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做这个决定。”

章惇闻言哈哈一笑,拍了拍苏允的肩膀,道:“怕什么!你连宰相孙都敢打,还怕这个?”

苏允苦笑道:“打宰相孙,无非便是蹲几天开封府,可这个孟子集注一旦面世,恐怕整个士林都要群起而攻之,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章惇哼了一声道:“你也忒小看天下人,自宋初三先生以来,咱们宋人对汉儒便颇多异议,后又有介甫公的新学、二程张横渠的理学等,发起对汉儒的进攻,势要一改汉儒的作风。

你写三国演义,三国志肯定是研究过很多次,我且问你,诸葛亮传中谈诸葛亮的学习方式是怎么说的?”

苏允稍微一思索,便道:“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章惇欣赏的看了一下苏允,这小子当真是博闻强识,竟是连这么一句话都能够记住。

章惇点头道:“明白是什么意思么?”

苏允稍微一思索,便道:“这是在东汉末年传统的章句之学讲授形式下,表现的两种治学态度:

石广元等三人显然按照经师们的章句的传授,走上务于精的道路;

诸葛亮则一反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务章句,而“独观其大略”,即从经的要旨方面入手,从而与石广元等大不相同。

诸葛亮即已突破章句之学的局限,从领会经的要旨出发,达到对经籍的理解,走上新的治经方法和道路!”

章惇点头道:“你这孟子集注,以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学的章句之学,之前的注疏,全都是从章句训诂方面入手,亦即从细微处入手,达到通经的目的。

而你这部孟子集注,则摆脱了汉儒章句之学的束缚,从经的要旨、大义、义理之所在来理解经典的涵义,达到通经的目的。

虽说我朝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做学术上的探索,但还没有人能够达到你这等高度。

嗯,介甫公的三经新义虽然也好,但远不如你这孟子集注的高度,可以说,你这孟子集注一出,宋学新局面已经拉开帷幕矣!”

章惇拍着手中的孟子集注,神情颇为激动,毫不吝惜对孟子集注以及对苏允的夸赞。

苏允听到此处,问道:“这孟子集注,能面世?”

章惇点头大声道:“为何不能面世,必须得面世!”

苏允道:“若是面世,势必引来诸多诘难,若是到时候我与若姐成亲,势必亦会连累到叔父您这边。”

章惇哈哈大笑起来道:“那老夫也能够蹭你的名气矣,千百年后,可能无人会记得宋时的参知政事章惇,但依然有人会记得苏允之岳父章惇矣。”

苏允闻言,一揖到地,道:“小婿拜见岳父大人。”

章惇扶起苏允,十分感慨看着他,道:“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啊

孟子集注一旦出世,无论别人如何攻讦你,你都将跻身当世经义大家的行列。

他们可以仇视你、诋毁你、攻讦你,辱骂你,但不会再有人无视你矣!

只是,你自己却须得做好准备,虽然不会有人拿什么手段来对付你,但被人辱骂攻讦,所承受的压力亦是前所未有的。”苏允笑道:“他们骂我的话,我能骂回去么?”

章惇点点头道:“辩经嘛,不就是他骂你,你骂他嘛,自然是可以的。”

苏允点头道:“那我没有问题,就怕他们受不了。”

章惇不由得哑然失笑,近来他听说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叫【眉山苏氏,骂人最能】,从苏洵开始,至苏轼兄弟,都是骂人的一把好手,大约这苏允亦是如此?

章惇道:“官场的事情你无须操心,我给你挡住,哦,是了,太学里的月试、年试什么的,你也别过分操心,去体会一下科举是什么样的就可以了,考得好坏并不重要。

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将这孟子彻底的吃透,尤其是你提出来的新理论,你须得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有人拿出来攻讦你,你必须能够将其驳回去。”

章惇一边说一边思索,随后道:“这段时间,我来帮你打磨这本孟子集注,另外,你的孟子乃是子由给你传学的吧?”

苏允点点头道:“正是由子由叔父开解。”

章惇点头道:“我不是治孟子的,对其研究不够深,我先帮你打磨一番。

另外,我想办法让子由回来,让他来帮你再好好打磨一番,做足准备再面世,这样可以转圜的余地便多了。”

苏允顿时有些惊诧。

按照历史来说,苏辙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谪监筠州盐酒税,在这个职位上,他足足干了五年,从元丰二年至元丰七年,才被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所谓量移,便是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而苏辙到了元丰八年,神宗逝世,旧党重新当政,才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而现在是元丰四年的元月,若是苏辙现在就回京,那可比历史上少浪费四五年的时间。

苏允面露喜色,道:“那可真是太好了,有子由叔父来帮我,这孟子集注肯定会更加完善,那子瞻……”

章惇知道苏允想说什么,摆手道:“子瞻不行,子瞻乃是乌台诗案当事人,许多人都盯着呢。”

苏允假意叹了一口气,他自然没有想过让苏轼回来,这会儿回来,对苏轼不是什么好事情。

一来黄州时期是苏轼诸多文章诗词最为高产的时候,二来则是这会儿新党当政,苏轼回来就会成为新党的靶子,估计就算是回来,没有多长时间,又得打包打包去地方了。

但他必须表这个态度,因为这事关孝顺大义。

章惇怕苏允有意见,又解释道:“其实若非怕提前泄露出去,我是可以在汴京找到治孟子的经学大家来给你打磨孟子集注的。

其他人我信不过,这才动了让子由回来的念头,但此时回来,对子由也未必是好事。

到时候你要多劝劝子由,让他谨言慎行,不要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苏允点点头道:“是。”

章惇交代完这些,注意力又回到孟子集注上来,兴致勃勃道:“来来,我倒是看到了一些不甚了解的地方,你帮我解释解释,咱们也算是开始打磨了。”

苏允点点头,两人开始就着里面的注释观点理论之类的问题进行问答,这其实就是辩经了。

几乎一个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都必须经过这么一个阶段,只有辩经赢了大部分的人,让大部分认可,这门学术流派才会被承认。

当然,还有别的方式,就是直接传学,将学术传给学生,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学生在问答的时候,亦是另一种辩经,通过无数次的修改完善,才会达到一个学术上的完善。

苏允太年轻,暂时没有办法走传学的路子,只能让有能力的人来帮他完成初步的辩经。

这也是章惇宁愿冒着风险,也要让苏辙回来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考量章惇并没有跟苏允说,便是苏允与章若的婚事,若是苏氏这边没有来一个够分量的长辈,终究是不太像样嘛,有苏辙过来一起商量着办,可就好许多了。

不过这就不用跟苏允这个晚辈说太多便是了。

自这日起,苏允与章惇的每日辩经便固定了下来,章惇很是耐心,将他所有疑惑的所在都一一提出,甚至为了寻找出来谬误,还重读孟子以及各种注疏。

但这还不够,苏允提出来的诸多理论,有些只是稍显进步,但有些甚至会颠覆原本的经义,也就是所谓的离经叛道,当然,只是看着离经叛道,当真深入进去,其实亦是符合经义的。

这些就不是光用孟子一书便可以覆盖住的,还需得将五经以及论语等一起囊括进来,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才能够真正达到相对完善的地步。

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好在章惇的才学极深,与苏允一起,竟是解决了大部分存在的谬误。

章惇虽然一生致力于政务,但他的才学可不低,他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

两人就这般,每天晚上都在书房里钻研辩经,不知不觉,汴京已经是春暖开矣。

距离元夕已经是过去了三个月,汴京已是人间四月天。

这一日,章惇笑眯眯告诉苏允,道:“以后就不陪你辩经了。”

苏允一愣道:“怎么?叔父认为这孟子集注已经改无可改了么?”

章惇哈的一笑道:“哪有的事,还远得很呢,子由回来了,这几日便抵京,以后就让他来陪你辩经吧。”

苏允是又惊又喜,但又苦恼道:“叔父也不早点跟我说,子由叔父在京又没有购房,这回来都没有落脚处,这就几日时间,我去哪里寻住处啊。”

章惇哼了一声道:“这不给你一个惊喜么。”

苏允嘿嘿一笑,与章惇拱了拱手,笑道:“还得谢过叔父您,没有您运筹帷幄,子由叔父不知何日才能够归京呢。”

章惇不耐烦摆手道:“去吧去吧,赶紧去安排。”

见得苏允欢天喜地离去,章惇微微吁了一口气,这三个月时间,对他来说压力也着实大,辨析经义这等事情真不是人干的事情。

这五经加上孟子论语,里面的理论观点其实并非那么一以贯之,有些还存在着意见相左的地方,而苏允的观点更是前卫,想要彻底将其理顺,可真是没有那么简单。

嘿嘿,不过自己算是解脱了,以后这难题,便交给苏子由去头疼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