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九章 孟子集注!(先来个3K)

书名: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8

整个汴京城陷入假期的狂欢之中,苏允却是在圣贤书中不可自拔。

苏允不是为春秋所折服,实际上,是因为在读春秋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

近些时日,苏允已经读完左传,左传主要是记载历史为主,议论不多,也就是说,左丘明往里面塞的私货不多,没有什么好说的。

当公羊传以及谷梁传读完,苏允已经记载下满满的一本笔记。

哦,就是苏允认为应当予以纠正的地方。

给大家科普一下,六经是孔子整理的,春秋是其中之一。

但是春秋记载的历史过于简略,所以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所以需要注解。

有五本注解比较有名,就是这左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其实另有邹氏、夹氏二家。

不过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学者只能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但问题又来了,若是凭借三传读春秋,有些人依然还是读不懂,那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再再做注疏,这种注疏可就多了,但每一种都有一个相对来说公认的经典。

也即是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毫无意外,这些注疏者都在里面塞了大量的私货。

也就是说,三传里面先塞了左丘明等人的私货,然后孔颖达等人注三传的时候又塞了很多的私货。

这也无可厚非,写书不塞私货,那书就白写了不是,所谓五经注我五经注我,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苏允要写经义注疏,一样要往里面塞私货。

苏允记在笔记本里面的这些东西,就是挑出来的,打算重新阐述的部分。

到了这个时候,苏允已经渐渐有了一个相对成型的想法。

就是依照朱熹的路子,提出四书的概念。

将《孟子》、《大学》、《中庸》提高到与论语并肩的位置,然后顺势提出来【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嘿嘿,格物致知大家都知道的吧?

格物致知其实在礼记之中便有提及,但各代儒者对其解释颇多分歧,不过这个不重要,在苏允这里,格物致知便是后世的科学。

嗯,先占领一个理论高点,然后推出格物致知的理念,再之后推出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科等等用来格物致知的工具。

当宋代读书人们用物理化学数学等工具解决社会问题之后,便会证明苏允的格物致知理论是正确的。

亦可以证明他注释的四书五经注疏亦是正确的。

说明白一些便是,苏允提出一个理论,然后用物理数学这些工具去证明这些认识论是对的,最终将这理论化作普世价值观。

大约就是如此。

不过苏允并不打算从春秋开始,而是将目光瞄准在孟子一书上。

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孟子的研究最为深入,而是因为孟子一书原本并不受重视。

虽然自唐代韩愈以来多有提拔,到了本朝亦是多加拔擢,但地位依然还是不够高。

对于新学说来说,苏允必须有所试探。

地位太低的,写出来怕是关注的人不多,但地位过高的,一下子提出来诸多新理论,势必被人围攻。

孟子处于一个上升期,但又没有被奉为圭臬的时候,这个时候试着注释,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苏允将春秋三传读完之后,便立即投入孟子注疏之中。

经过苏辙的引进门之后,苏允对孟子的研读其实已经足够的深入。

他引入后世的共产主义理论进行对比,让孟子的理论变得更加深入且厚重起来。

当然苏允不是全盘照抄共产主义,而是进行借鉴。

孟子的理论本身就有共产主义的味道,有人称孟子是第一位从经济、思想和政治三方面来构建一个衣食富足、君民同乐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大儒。

比如说孟子的“四端”体现的“共产主义”制度下人的最高素质。

在孟子的“井田制”中,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每口井周围的土地由八个家庭共同耕种,每家耕种一部分,共同维持生计。

中间的土地为公田,由大家共同耕种,收获归公。

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这些理论自然是存在理想化的部分的,但不理想化的理论又算得上什么理论。

苏允想要做的就是将孟子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描述且具象化。

毕竟他在后世见识过更多的东西,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比宋人要深入得多,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更有说服力的。苏允对孟子研究很深入,因此这集注写起来也快,不过七八日时间,便将框架给打好了。

但苏允非常谨慎,打算进行精修之后再将其面世。

可以预料得到,这本孟子集注一旦面世,将会引来世人侧目,亦会引来铺天盖地的批评。

这本孟子集注是苏允借助经典来诠释一个创新的哲学体系,虽然已经是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

但对于那些追求经典绝对本义的经学家来说,这就是在歪解经典!

而且宋朝虽然以仁孝治天下,又有爱民的传统,甚至还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说法,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依然没有深入人心。

所以,届时他们的批评与指责将会是极其严重的,苏允不得不谨慎。

但是,这个风险是值得的。

一旦他这本《孟子集注》为世人所接受,那孟子的地位将会大幅度提升,一跃成为儒家的第二圣人。

这个影响将会大到难以想象。

一旦这位主张“民重君轻”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地位,也将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开明专制的时期。

而孟子这本书也将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

以一己之力,将孟子这个儒家影响力靠后的圣人推进亚圣的地位,将孟子一书从子部推入经部,这个事情,也将让苏允成为当世的经学大家之一!

嘿嘿。

苏允看着完成大框架的《孟子集注》,嘿嘿笑着,忽而听到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赶紧将其收起来。

这会儿可不好让人瞧见。

只是稍微有些诧异,今儿是元宵节吧,怎么还有人来这边。

冯谦等人都是汴京本地的,他们元宵没有果然,是不会来太学的,这会儿是谁来这边了?

苏允刚把书收好,文煌华大喇喇的声音便传了进来:“居正兄,你果然在太学,我等都寻了你好些天了!”

苏允回头一看,文煌华、潘敬仁、夏永安、杨炳等人都来了,顿时有些诧异道:“若我没有记错的话,今日是元宵吧,你们怎么来了?”

文煌华笑道:“居正兄,我们寻你寻得好苦啊,我们到处问人问你住在何处,就是无人知晓。

最后还是寻了章择,才知道你还在太学里住着呢,你这也太认真了,春节至今,你不会都在太学里读书吧?”

苏允笑道:“我不是很爱热闹,反正汴京城里朋友也不多,干脆留太学里看书算了。”

文煌华哎呀哎呀叫唤了起来,一脸的痛心疾首,道:“居正兄这话说得可是要让我们伤心了,难道我们这些人还不是你的朋友么,我们这么多人,你怎么就说朋友不多呢?”

苏允闻言赶紧拱手致歉,道:“是我错了,是我错了。”

众人哄堂大笑起来。

文煌华笑道:“既然知道错了,今日便跟我们去喝酒赏灯吧,就算是给我们赔罪了。”

苏允稍一沉吟。

杨柄笑道:“居正,今晚乃是元夕,汴京城可热闹了,今晚没有人会留在家里的,大半个汴京城的人都会出来赏灯,吃饭喝酒,参加各种聚会,你平日里说要学习,我们都尊重你,但今日却是不能由着你!”

苏允一笑,正待说话,文煌华大笑道:“来人啊,将居正给拘押上,今晚必须跟我们去酒楼!”

后面的人大声笑了起来,有几个调皮的,跳出来唱戏一般,就要把苏允拘押上。

苏允赶紧拱手求饶,道:“好好好,我去,我去还不成么,待我换件衣服。”

众人这才笑嘻嘻的住手,但却不出去。

苏允有些无奈道:“诸位,我要换衣服,你们回避一下可好?”

众人又是一顿笑嘻嘻,潘敬仁笑道:“大家都是男人,有什么好避讳的,不会是居正本钱不行吧?”

众人又是哄然大笑。

苏允闻言冷笑道:“你们这是来自取其辱来了。”

既然他们不走,那苏允也不是怕事的人,便当着众人面换了衣裳。

当然,并没有全脱,毕竟里面还穿着秋服嘛。

一会之后,众人有些恍惚。

尤其是潘敬仁给了自己一个嘴巴子,道:“我特么就是贱的。”

苏允换好了衣服,随后傲视群雄,笑道:“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夏永安为人促狭,闻言大叫道:“细节我们当然不会在意,你这分明就是大节啊!”

众人顿时哄笑起来。

都是青年人,说起话来大多没有什么架子,倒是让苏允有了一种回到前世大学的感觉。

更正一下错误,上文写初八上学,查了一下,宋朝的春节假期通常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结束。春节期间,宋朝人原则上在大年初一前后各放三天假,而元宵节则放假七天。这样,正月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放假中,所以初八是不上学的,得到元宵结束才开始上学。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6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