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11章 兄弟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长孙无忌、于志宁、李道宗、侯君集、李勣、马周、张行成、高季辅,每一次看到八臣来,李承乾都头疼,倒不是八臣与他为难,而是他们来了,必然是大事。

林邑国王范头利死了,太子-真龙继立,权臣-伽独将他杀死,并杀死范氏家人。伽独自立为王,林邑百姓不服从纷纷出来,又迎立范头利的女婿婆罗门为王。但这个新王实在不是那快了,当了两个月就干不下去了。国人想念范氏,又罢去婆罗门,立范头利的女儿为国王。

其女跟婆罗门一样,无治理国家之能,搞得国中百姓怨声载道,没得办法,林邑重臣-可伦翁定,不得不从真腊迎回范头地姑母之子-诸葛地为王。

林邑国本汉时象林县,则马援铸柱之处也,其国延袤数千里,北与皛州接。地气冬温,不识冰雪,常多雾雨。武德六年,其王范梵志遣使来朝。八年,又遣使献方物,从此成为大唐的附属国,时常来朝献供。如今林邑国在半年内,除了这样频繁的动乱,国家混乱不堪,新王诸葛地又急于得到大唐的册封,故而遣使者入朝,恭贺陛下登基之喜。

虽然晚了一些,但人家毕竟内乱刚刚平息,而且林邑国每年都要为大唐提供大量的稻种,他们都认为陛下应该下旨认可诸葛地的地位,同时赐见诸葛地之弟-诸葛冲!

“诸葛?这个姓氏,挺有意思的!”

右仆射-于志宁拱手言道:“陛下,林邑的诸葛家本是汉人,是诸葛武侯的后代,蜀国灭亡后,武侯的一支后人逃到那里,落叶生根,成为了当地的大族。”

哦,诸葛亮的后人!李承乾打了个哈欠,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流传下来,也真是挺不容易的。而且,江南的开发离不开林邑的稻种,见一见也是应该的。

但不能现在见,需要再拖一段时间,要让诸葛冲急一急,要让他们知道,这个王位,大唐可以给他们,也可以给其他人。诸臣闻言,也是点点头,算是认可了陛下这种说法。

李承乾拿起御案上的一沓本子:“这是朕审理的律令格式,国家律法几十年没有整理了,很多地方都不规范。”

“你拿下去议一议,重新梳理律法,朕要将武德、贞观二律,综合一下,编撰成新的《永祯律》。”

长孙无忌上前接过本章,见皇帝有些疲倦,也知道这是皇帝连夜赶出来的。作为陛下的元舅,国家宰相,他必需说点别人不敢说的,陛下还是要多多注意休息才是。

李承乾笑了笑:“舅舅说的是,朕会注意的。”

“可朕的脾气,诸卿也是了解的,朕是个恨活儿的,不把手头的事处理了,躺下也睡不着。当太子的时候,就落下这毛病了!”

议完了,李承乾还叮嘱了长孙无忌,《永祯律》由他领衔来做,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柳奭、令狐德棻等人共同辅助,要用最快的时间做出来。

秋收将近,弘文殿也要行文下去,督促各州、县,把控好秋收。大唐大多数的地方,一年就一茬庄稼,百姓的指望都在这呢,不可耽误了。

还有,吴王啊,加封户一千户,四个儿子-李仁、李玮、李琨、李璄全部加封为郡王。吴王佐他多年,总要让他跟魏王的封户一样,才不算是辜负兄弟吧!诸臣都觉得,陛下说的很有道理,而且多年来,吴王一直跟着陛下,鞍前马后,很有功劳。

.........

顺天门前

吴王-李恪,魏王-李泰,蜀王-李愔,晋王-李治,四王的车架同时抵达。

下场之后,兄弟之间自然要互相见礼,他们今天都是奉旨入宫,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陛下想他们,想跟他们一起吃顿饭。

蜀王-李愔,晋王-李治包袱最小,他们都是陛下提携才有今天的,与李承乾的关系密切,吃饭也是常事,所以并不害怕。

李恪呢,更是如此了,即便李承乾做了皇帝,他们私下也是兄弟相称,而且李承乾登基后,还把他送到北衙大都督的位置,让他通管北军,吴王的风光一时。

而相比于李恪的得意,李泰就惨多了,李承乾登基前,上皇就削除了他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等官职。现在,他的手里,除了一个文学馆,那真是屁都没有。

贞观一朝,最受宠的皇子,到了永祯朝,那真是什么都没有,掉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啊!

“三哥,春风得意,满面红光啊!”

“青雀,你说笑了,愚兄也不过给陛下跑跑腿!”

李恪当然知道,老四的心里不服。从前呢,他不服,自己生的晚,让陛下占了长子的名头;现在,他不服,是因为上皇太偏心,因为上皇竟然在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陛下,生生恰断了他的路。

可这事啊,李恪觉得,他还真怨不着上皇,谁让李泰自己嘴贱,把上皇吓着了!

他为了争皇位,竟然在上皇试探他时说,如果上皇立他做太子,他一定做个文治的帝王,好好做事,绝不像陛下那样随意挥霍国力。等他老了,不能动了,便把皇位传给太孙。

至于他自己的儿子,为了防止他们挨了太孙的事,他会杀掉他们。上皇真是吓坏了,一个人可以狠毒到杀掉自己的儿子,又怎么会善待太孙呢!上皇认为李泰的野心太大了,担心自己驾崩后,李泰会趁机作乱,所以他才在活着时,便将大位传给了陛下。

李泰啊,其实一直就没想明白,他和李恪一样,都是上皇给陛下的磨刀石,上皇从来都没想过把皇位传给他们。李恪也正因为是看穿了这一点,才一早就转投了东宫。否则的话,他的今天不会这么风光,处境甚至可能李泰现在还糟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8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