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98章 家里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梁国公府-中堂

即便是出了这样的事,房玄龄依然是风轻云淡,坐在椅子上,看着李训、李谊、李谌三个小外孙,伸着舌头,憨态可掬的写字。

李元嘉倒了一杯茶呈给岳父,沉声道:“泰山,二郎在外面跪着一上午了,天这么冷,是不是让他先进来!”

房玄龄抿了一口茶,脸上依旧是淡淡的笑意:“让他跪着,他不是火气大,在外面凉快凉快正好。”

房二被什么辩机,平白无故的扣了一顶帽子,火气本来就大,御史又上书弹劾,弄得满城风雨,走到哪都被人指指点点的,这让他的火更大了,便想带着家将,把那什么劳什子破庙一把火烧了。

可是没等出发,就被老爹发现,罚他在外面跪着。方才李元嘉进来的时候,房遗爱便想请姐夫帮忙求求情,却不想房玄龄根本就不理这一茬儿。

“岳父,这次的事,好像没那么简单!”

房玄龄吐了个烟圈:“太子这东西搞的好,虽然对肺不好,但男人为了解忧,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至于,李元嘉说的问题,他老早就想过了,这个事,不单单是房遗爱得罪人的问题,打打闹闹能出什么问题,这都不是可以危及家族的仇恨。

搞这么大,必然是有更大的目的。比如,他房玄龄像萧瑀一样倒台,那在朝的重臣们势必人人自危,会考虑到新老交替之后,他们会怎么样!

“会怎么样?”,李元嘉的脸色有些不好看!因为他也担心新老交替的问题,毕竟他那个大侄子,比他老子更不好让人琢磨。

房玄龄笑了笑,他当然知道女婿担心什么,不过李元嘉不必担心,这二十年来,他与太子的关系一直很好,也是处处帮着东宫,即便有一天他不在了,太子也会关照他的子女的。李元嘉是他女婿,一个女婿半个儿,他这个人又没什么野心,还是太子的亲叔叔,所以更不必多分忧虑了。

真正该忧虑的是,那些与东宫不睦的人,一旦太子上位,他们的下场会如何,参照夷南的薛延陀汗国就知道了。所过之处,寸草不剩,生灵尽白骨。

所以,他们为了活着,自然要搞事,而且还要在陛下活着时搞事,最好把太子搞下台,换一个人能容他们的人上来。

而这次的事,主要牵扯的是高阳公主。高阳公主性子跳脱,虽为女子却很是豪爽,没有襄城公主那么稳重,更没有长乐公主那种城府,她被算计一点都不奇怪。选择从她身上做文章,不仅可以毁坏皇室的声誉,更能搞垮房家,搞乱老臣们的心,如此一箭双雕的计策,着实是厉害。

可太子也不是白给的,他显然是明白了这其中的计较,所以他选择推大理寺出来,让大理寺三位主官,承揽下责任,他自己则在后面坐观风云变化,只要让太子找到机会,他便会以雷霆手段出手,就像前些天灭掉高弘德的方式,是一样的。

太子,已经不是贞观初年的那个青葱少年了,他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无冕的君主。对他来说,有冕无冕都不重要,大唐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所以他的一切决断都会从一个君主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没什么比朝廷稳固更重要了。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上,会非常的小心,不会牵连过多,也不会给任何人危及朝廷的机会。

说这个大侄子,李元嘉也是很紧张,他虽然是太子的叔父,但年纪不及太子大,小时候都是跟着太子屁股后面玩的。那时候,李承乾还不像现在一样,是个很随和的,对他们这些叔伯兄弟也很好。

现在呢,随着太子的威严逐步上升,诸兄弟叔伯犯错,落在他手中的态度,这都让李元嘉心有余悸。太子,不是他小时候认识的那个太子了。

房玄龄端起茶抿了一口:“那是当然,太子经历的事,都是你们没经历过的,自然与你们不一样。”

李氏皇族,需要一个年轻的领头狼,而太子已经成长为了头狼,这是陛下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他才会有这么大权力,陛下才会把朝政军务交给他。

李元嘉怕就对了,怕证明他没有野心,怕证明他能在新老叫交替的过程中完好无损。这一点,对李元嘉很重要,对他的女儿也很重要。

至于说,那些与太子作对的人,会有什么下场,房玄龄并不关心!大唐不会乱,贞观盛世得到了延续,国家河清海晏,百姓生活富足,这才是他这个风烛残年的老臣愿意用眼睛去看的。

“听说,太子引进了林邑国的稻子,在福州全面推广?”

“是的,前日朝会,太子郑重向诸臣解释了一下与林邑的这次不对等贸易。说是解释,但小婿看来,就是通知一声!”

一代人有一代人作法,陛下呢,喜欢把人揽在一起议论,大家出谋划策,群策群力。而太子呢,则喜欢开小议,弘文殿诸相、重臣议过了,就着手实行,根本不给普通臣工表达意见的机会,因此时常为臣工们诟病。臣工们都说,他需要的是听话、能干的官吏,而不是有智慧的臣工。

房玄龄淡淡一笑:“小规模的廷议已经够了,权衡太多,是很容易误事的。而且,太子所处的环境,与贞观初年也不一样了。”

受制于玄武门的影响,陛下在登基之初,不得不采取礼下的政策,以对待臣工,降低那场兵变带来的不利影响。他需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虚怀若谷的君王,比建成更适合做天子。

而太子不一样,他是法定的储君,明日的皇帝。占据了法理和大义,所以,他做事要比陛下更肆无忌惮些,也不受那么规矩的束缚。

君权神授,在太子眼中,就是上天授予他的权力,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挑衅他的权威,这种行为在诸臣习惯了陛下的作为后,自然会感到不舒服。

“依老夫看,他将来,会是比陛下更霸道的君主。”

“是啊,小婿也这么认为。”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3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