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9章 请教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做帝王,是门大学问,欧阳询这样的大家在此,李承乾自然要好好请教一番。

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体现就是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汉武帝当时想要把民间的财富,都强制的集中到国家手里来,这样才有实力,能养军队,能养军队才能打匈奴。汉武帝当时本来就是处于分封制的时期,他还想保留住中央集权的地位,那么就必须要想办法来巩固好自己的地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集合全国的力量。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很多人还都是战国的老思想,他们就喜欢投奔各个国家的诸侯,然后跟诸侯王们说中央的不是,这样一来肯定是对自己不利的。

“独尊儒术”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方便汉武帝可以垄断仕途。隋唐两代为什么重视科举制,与汉武帝时一样,都是为了巩固皇权。

陛下登基以来,也是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整顿吏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命了大量的官员,并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他还建立了南北衙制度,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军队,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从秦汉两朝起,结合秦国变法实践打造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体系下,国家全部大权悉数集于帝王一身,既为维护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提供了制度支持,也方便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欧阳询看来,现在的制度就已经很不错了,只要太子能稳妥的保持,大唐一定会再兴盛三代人。“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谏官的缺位,见证了隋朝的二世而亡,保证谏官的地位,畅通言路,才是避免大政过失的最好办法。

当然,太子在虚心纳谏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除了张玄素,基本上其他人说的话,他都能听进去。

殿下要时刻记得: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

大唐的谏官,大多分布在门下省和中书省。其中,门下省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中书省有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用好了这些人,对殿下将来,那可是大有裨益的。

贞观初年,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对内恢复秩序、促进生产、完善制度,对外常年征战、消除外敌,朝廷在这期间政令发布空前频繁。

但无论哪方面,陛下的决策从未出现过重大失误,这其中谏官的作用不容忽视。

而殿下需要主意的,就是五姓七望,以韦、裴、柳、薛这关中四姓已经是很麻烦了,五姓七望比他们还有麻烦。

崔、卢、郑等世家大族,并且这些氏族由于要保持其血统纯正,所以只傲慢地进行五姓之间的内部通婚,并且以与除五姓之外的形式通婚为耻。这种风气愈加严重。名门望族不仅蔑视诸姓,就连皇权也不放在眼里。

世家大族的自我封闭,也导致了其诸多子弟虽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真正奋发向上的后辈并不多见。所以,陛下登基后,才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提拔寒门士子。

“信本公,你这话,算是说到孤的心里了!”

自古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尤其是上层阶级的豪门大姓,对这一条件特别讲究。不仅“士庶之际,实至天隔”,很长一段时间里皇室在郡望世家面前,都要矮上几分。“王与马,共天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虽然李氏当皇帝后,但得不到老牌望族的认可。他们依然在暗地里骂李氏是驼李,在他们眼里,李氏皇室就是一个暴发户。

有一次,李世民想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五大姓氏之一的清河崔氏,找来清河崔氏商量。结果没想到,崔氏听到皇帝的打算,想也没想,直接就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直接拒绝了。也正是因为这事,才让陛下下定了决心要重修《氏族志》。

虽然李姓在新的《氏族志》里被抬为天下第一,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明显,上到士族下到百姓,依然以崔卢郑王李来排名。

所以,摆在他们父子面前的路,便只有一条,那就是加强皇权,还是不断的加强。

“所以,上次的科举,孤向陛下谏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分阀阅,就是跟他们叫板。”

靠不住,那就干脆不靠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到李唐皇族的实力足够强了,咱们再说,谁才是爷!

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广开言路,注意纳谏,这条条都是治国之要,也是当下之要。

为了打到这个目的,李承乾什么都愿意付出。大唐可以没有他这个太子,但李家不能屈居世家之下,不能做他们傀儡!

呵呵,“上个月,辅机来送物资,他与老臣说起殿下,总觉得日子不好混,殿下都长大了。”

“今天,老臣算是知道了,殿下何止是长大了。老臣相信,等殿下治理天下的那一天,大唐会更好的。”

欧阳询说的是心里话,做太子的,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好逸恶劳,好高骛远,没有章程的瞎来。长孙无忌把太子教的不错,最起码他的脑子很清醒,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且只要他能一直这么清醒下去,他将来的成就未必会比陛下低。

“信本公,过誉了,孤还差的远呢,最起码比父皇还差不少。”

“殿下,莫要着急,慢慢来。你还年轻,总有一天能赶上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60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