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36章 收入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贞观以来,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关中生育长养,不知金鼓之声,爟燧之光,以至於老。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天可汗之威,广耀四方,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

这奏疏的内容,皇帝应该是喜欢看,为什么呢,因为他虚荣,谁夸他是千古明君。可李承乾呢,不喜欢这种论调,更不喜欢拍马屁,所以这种读完了,他就一个反应,犯困!

于是,打个哈欠后,眼皮也打起架来,人也昏昏欲睡起来。

迷迷糊糊之间,他感觉有个人抓他,睁开眼睛一看没人,再低头一看,原来是李厥这个小机灵鬼。

把他放在自己的腿上,掂着小家伙:“你这小子,怎么个跟大姑娘似的,这般文静呢?”

李厥的脾性,是随了苏蓉,安安静静的,从不招灾惹祸,跟他小时候比起来,完全是两类人,完全可以说是子不类父。

但李承乾也不生气,他呀,不指望李厥承担太多,只要他开开心心的,做个逍遥王爷,他就心满意足了!

哄了李厥玩了一会,户部侍郎-崔仁师便来了,李承乾便将他放了下去,让他自己去找兄长们去玩!

“崔侍郎,孤让你统计的事,怎么样了?”

崔仁师端着手中的奏疏,淡淡笑道:“殿下交代的事,臣怎敢不尽心竭力!”

河工的基本情况,武德、贞观两朝以前代的情况基本是一样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征发徭役的方式进行,服役的百姓需要自带干粮、无酬劳动。

武德初年,为疏浚梁公堰,河南府发汴郑丁夫,贞观三年,黄河、汴河运道淤塞,州县征派民夫万人疏浚,搴长茭,决沮淤。

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方式,那就是调兵!贞观六年,疏凿淤塞的汴渠,便是征召了周围四个折冲都尉府的府兵,七千人耗时三个月完成的。

自两汉以来,修宫殿、修陵墓、修沟渠、甚至修桥补路,近千年来所有的大工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然,也有“纳绢代役”的方便之约,按照户部执行的律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个家庭的丁男,每年需要服役二十天,如果朝廷无事佥派或者自身特殊情况,可以上缴绢布抵充,其标准是每天三尺绢或布三尺六寸。但是,大工总得有人干,这些折纳的绢帛或钱粮由官府出面雇人,称之为“和雇”。贞观十年,谷水泛滥,人力匮乏,地方官府便备钱一万贯,每月收利,以充和雇。

崔仁师算了一笔账,绢价是两百文一匹,一匹绢长四十尺,宽一尺八寸,这样算下来的工价,一个劳力,一天收入只有区区十五文,只能保证勉强糊口而已。

以和募的方式,再算一下河工的收入情况。贞观十一年,黄河修堤,以佣寻愿者,凡用五万三千余工,费钱五百三十余万。累计耗资五千三百贯,即每日工价一百文。

一个岁作的长工,雇价为每月一石麦,麦价每斗三十至三十七文,按每月三百七十文计算,每天的工钱也只有十二文。虽然不含口粮,这个工价仍然是偏低的。还好大工是有期间,朝廷又按照均田制,有计口授田的办法,一般人有一种基本农田的收入,工钱只能说是额外的收入。

那到了现在,贞观盛世,百姓的收入如何了呢?

以关中为例子,一个中等农家一年的收入结余大约有十五石粟米。粟米价格按每斗三十文计算,则为四千三百五十文。

以五口之家计算,五口之家人均年净收入八百七十文,摊到每天只有三文不到。

长安城的小贩们稍微好一点。崔仁师派人去坊间查过,卖蒸饼的大概日收入五百人文。扣除蒸饼的成本,实际收入只有两百文左右。

所以,不管是要开大工,还是民间的真实收入,都没有奏疏中写的那么海清海晏,百姓依然是一顿干两顿稀,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只能勉强糊口。

太子在关中,兴建手工业,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增加百姓的收入,解决无田无业者的收入问题,无论男女都能让他们多一分养家糊口的钱。

但手工业发展的速度,还是慢了一些,不是说投入的不够,实在是人力终究有限,生产的物品有限,除了自身的消耗外,能拿出去的贸易的,数量还很不乐观!

这些年,朝廷累年征战,还有顾忌国内的抚民以静的国政,所以日子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好在是攻灭高昌、薛延陀两国事,取了他们的国库,补充了一下。南边的海上贸易,也是细水长流,朝廷的府库才渐渐的充裕起来。

但有了钱,也不能随意挥霍,隋文帝给杨广留下了多厚的家底,可十几年就败光了。现在国力,还不及隋文帝时期,所以他劝太子,不要在大战期间开大工,否则国力是要受损的。

李承乾淡淡一笑:“崔侍郎,你想多了!这个时候开大工,那不是寿星公吃砒霜吗?”

东边几十万人在开打,安西那边柴哲威刚刚调停两国的战事,西突厥欲言又止,态度暧昧;西面吐蕃的蠢蠢跃动;南海还有海盗为患,扰乱海上通道。他现在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不敢下脚,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鸡蛋碎了,砸着大唐。哪里还能开大工,劳民伤财呢!

听到太子这话,崔仁师送了一口气,他是真怕太子被下面的那些奏疏忽悠了,迷住了眼睛,真以为百姓富庶了,可以随意挥霍。

“那殿下的意思是?”,崔仁师是没想明白,太子既然不开大工,为什么还要查这个,目的何在!

目的?“自然是要挖空心思的,导民向富了!”

江南的开发,迫在眉睫,李承乾是看出来了,不把那些烟瘴之地开垦出来,大唐的国力难以实行全面的提升,所以他是想摸一摸底子,然后再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1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