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0章 大索貌阅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于志宁出身万忸于氏,他现在的官职是侍中、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爵燕国公。从一定程度上说,他现在就是李承乾的老师。

可李承乾呢,不喜欢上课,更不喜欢有人在他耳边唠叨,而且他是监国,政务缠身,很少有闲暇的时间,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给李承乾授课。

今天巧了,显德殿只有他们两个人,于志宁也干脆主动提出来,要给太子上一课。

李承乾也知道,老头子闲着无聊坏了,所以起了说教之心。也行,反正今天没什么事,那就给于志宁一个机会!

“孤听文纪先生讲过,于师在冠氏做县令的时候,很有政绩。孤想知道,于师是依律行事,还是灵活用事呢?”

于志宁捋了捋胡子:“那得看殿下问哪方面了!”

“人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口的老幼,增长、衰减,都是关乎国家的大事,农耕、劳役、战事,都离不开人口。”

这一次,朝廷东征,虽然征兵很顺利,但看到人口簿子,他在心中也是警钟大作,真是怕人口接不上,造成壮年不敷使用的情况。

而于志宁听到太子这么说,也是淡淡一笑:“这个问题啊,隋文帝当年也遇到过!”

隋朝初建之际,北朝的混战,只是民生凋敝,土地荒芜,国家百废待兴,国家的赋税,是一年比一年少,这让隋文帝很是头疼。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隋朝才有的,南北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百姓们因耕地稀少,无奈之下选择隐漏户口以逃避税收,而坐拥大片土地的豪强,则是通过更种手段逃避税收,所以隋朝的国库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日益衰减,国家根基漂浮不定,隋文帝也因此夙夜忧叹。

而为扭转这一艰难局面,隋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新政。而在这些新政中,最为关键便是整顿户籍和赋役的“大索貌阅”。

这是一种按照户籍上所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实际体貌进行核对之策,旨在严格检查是否存在谎报年龄、诈老诈小的不法行为。

为确保检查户口的工作能够全面的开展,隋文帝把权力下放到县里,并明确其承担相应的重大责任。县级之内又精细地分为三个等级: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分别设立保长、闾正、族正,这三位领头人合称为“三长”。

每年正月五日,县令亲自派人前往农村,严格依照定样划分户等,以此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现其负责范围内存在户口不实的问题,“三长”便会被毫不留情地发配边疆。

至开皇三年,隋廷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查出隐漏的丁男共四十余万人,其他零碎的隐漏人口共计 一百余万人。这个数字接近当时人口总数一半,成果不可谓不显著。

此外,隋文帝还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果断分立户口,以此有效地防止了大户人家偷税漏税的不良行为。并根据输籍之法,按资产的多寡,将百姓分为上、中、下三等,以此来核定赋税的数目。

大唐承继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貌阅首先是通过貌阅百姓形状,以定其所报的黄、小、中、丁、老是否属实。三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黄,四岁到十岁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大索貌阅,就是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输籍定样,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这样,既能增加朝廷的收入,也能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

要让于志宁说,现在的人口制度,已经足够用了,不需要再做什么改善。而太子担心的青黄不接,在于志宁看来,还是百姓不够富庶,如果有足够的能力,谁不喜欢多子多福呢?也不会有那么多孩子夭折了!

要问于志宁的主意,他的意思是,稳定赋税,是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的保障。只有朝廷有足够的钱,才能兴建水利工程、改善交通条件、普及学堂等利民之政。

水利工程的修建,能使得农田得到灌溉,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学堂的发展,能为朝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这样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太子开发江南的政策一样,可能要一两代人,甚至三四代人也说不准,总而言之,就要持之以恒。

李承乾叹了口气:“于师说的对,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政策是需要延续性的,这需要大唐往后的皇帝,代代明智决策、官员的廉洁奉公、百姓的辛勤劳动,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中,最难的就是第一条。

“于师是想告诉孤,难的不是治国,而是克制自身的欲望!”

于志宁捋了捋胡子,一副孺子可教的样子,对李承乾这个太子,他还是满意的。能文能武,礼贤下士,心存百姓。他身上啊,唯一的缺点,就是脑子里不安分的想法太多,太能折腾。

当然,与杨广的乱折腾不一样,李承乾总是为了国计民生折腾。这一点,还是该表扬的。于志宁说他危险,是因为他觉得人不可能永远走运,万一摔了跟着,那作为太子,甚至皇帝,倒霉的可就不是一个人了!

李承乾笑了,从李纲、张玄素,最后到于志宁,都怕他成为下一个杨广。李承乾就纳闷了,难道他跟杨广长的很像吗?

“不!老臣出身世家大族,也是见过杨广的,殿下的相貌与杨广毫不相干。但老臣也要说,炀帝之害,是历史的教训,常常以此自戒,对您,对大唐都是最好的。”

“现在的很多老臣,都是前隋过来的,他们都经历过山倒的那副场景,触目惊心,自然希望再重蹈覆辙,所以人就显得唠叨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