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1章 自投罗网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元从禁军组建后,先帝下旨,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之,让他们在长安有了房,有了地,有了户口。同时,还给了世袭的军职,每位士卒年老以后,他们的兄弟或者儿子都继承军职,所以他们又叫“父子军”。且这一制度,沿袭至今,也是我朝唯一可以世袭军职的一批人。

武德朝时,元从禁军被编为十二府,由先帝最为信任的旧部将领们掌管,戍卫长安一带的安全,并且轮值皇宫,负责守卫。

先帝觉得,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支部队是李家起兵的老班底,让他们戍卫最核心的皇宫,自然是最放心的。

但先帝忘了,他们同时也是陛下的老部下,一路跟着陛下从太原打出来的。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们并没有反抗,选择了中立,这也是陛下可以顺利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后,陛下建立百骑,便是从这支军队中挑选的兵员。且一直以来,百骑的兵员,都是来自这里。

至于李承乾问的雀翎卫,与百骑一样明着是天子的行猎扈从军队,实际也是情司军卫,这也是我大唐第一支情司军卫。

不过,武德七年以后,雀翎卫便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就连万宣道这样专职的北门军官,也不知道这支人马去了哪里。

当然,当时有一种说法,说是先帝担心有人谋反,所以把他们化整为零,全部打入各公候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用来监视他们。

万宣道了解他那个老谋深算的姐夫,一个连亲儿子都信不过的人,他怎么能信得过太极殿站班的那些王八蛋呢!

“王灵智,当年是雀翎卫头领吧!”

“不!他不是,他只是先帝的侍卫统领。雀翎卫头领是柴桑!”

“谁?是姑父的族人?”

不!柴桑之父,乃是隋末在山西作乱的匪盗-柴保昌之子。大业十一年,柴保昌与敬盘陀等在绛郡聚众起事,部队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之众,又转战于绛郡、文城郡、临汾郡一带,成为朝廷的隐患。

后来,隋廷命民部尚书-樊子盖率关中兵数万征讨义军。樊子盖将柴、敬二部盘踞的汾水以北的村庄、坞堡全部烧毁,而面对降者,也是不管老少一律坑杀。也正是因为樊子盖血腥手段,这匪啊,是越剿越多。无奈之下,杨广只能换帅,以时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先帝代之。

吸取了樊子盖失败的教训,先帝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一面积极进攻,一面进行劝降。善待投降的匪军,甚至将降者安置在中军充当戍卫重任,从而成功地瓦解了匪军的军心,总共招降了有数万人之多,并生擒了柴保昌与敬盘陀两位大头领。

杨广呢,表面接受了投降,还授予了柴、敬等大小头领官职,实际却是包藏祸心,他以朝廷的名义,将降军分化,散入周围各郡,与郡兵混编,使之失去抵抗朝廷的能力。随后,又分批召他们入京,进入调入禁军当差。等他们都到了,便找了个借口,将他们都砍了。

柴桑那时候年纪小,柴保昌又担心遇到不测,便将他托付了给了先帝,在先帝身边做个亲兵,因为保留了一条性命。柴桑这个人,其貌不扬,个子不高,军功也不显,所以在众星璀璨的武德初年,自然没有什么存在感,太子没主意他也很正常。

但这个家伙,却是个搞情报的高手,武德朝时,御前的所有情报,都是经过他手传上去的。但武德七年之后,他就如泥牛入海,再也没在人前露过面。

“怎么,这个雀翎卫,又冒出来了?”

李承乾淡淡一笑:“近两年,长安多事,都水监、百骑、不良人、还有孤的亲军都尉府,都是应接不暇。”

“孤呢,也是人老多心,多问一嘴。总觉得,有人似乎比我们更了解长安。”

........

万宣道离开后,张思政把大理少卿孙伏伽、张睿引了进来。两位少卿来,当然是有事的。

大理寺抓到了一个人-王永安。

“谁?”,李承乾眉毛挑了起来。

可见到二人一起点头,他是頟首表示了解。王永安乃是叛将-王君廓之子。

王君廓是瓦岗名将,从皇帝征战多有战功,悍勇异常。武德末期,他在幽州做都督,却不想着保境安民,而骄横自恣,肆意凌辱幽州境内的胡族。长史李玄道多次向朝廷上书弹劾他。贞观元年,王君廓奉诏入朝,李玄道托他捎信给从舅房玄龄。王君廓私下折信,却不认识信中的秘语,便怀疑李玄道是在告发自己。行至渭南时,发现情形不对,便杀死驿站吏卒,欲逃往突厥投靠处罗,可惜没能成功,在边境被乡民杀死,一代悍将由此落幕。

这个,王永安呢,是王君廓的儿子,当年也随着其父一同逃亡,王君廓死后,他也成了朝廷通缉的要犯,却不想被大理寺抓了个正着。

“抓着了就好,那就审审,上书等着御批就行了!”

要是有太子说的这么简单就好了,他们俩也不会跑东宫这一趟。

李承乾走阶上走下来,抬手示意二位少卿入座:“怎么着,叛将还有理了?”

孙伏伽放下茶盏,紧着回道:“这个王永安啊,还真不是大理寺刻意抓捕的,说是他主动投网,倒是更贴切些。”

什么?自投罗网?

这个,李承乾就有些看不明白了,这家伙是白痴吗?他不知道什么是王法吗?就算当年他爹叛逃不是他个少年鼓动的,但作为叛贼的儿子,他也是要被国法处置的啊!自投罗网,他活腻了怎么的!

张睿也跟着附和:“是的,不仅是自投罗网,他还想伸冤,为他的父亲-王君廓伸冤。他说,他爹是被人陷害的。”

陷害的?李承乾踱了几步,继而转身:“他说是谁了吗?”

张睿点点头:“李义满的侄儿,华州刺史-李武意。”

“他?”,李承乾拧着眉头,揉起了下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8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