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85章 粮食啊!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武德初年时,满目疮痍的长安城范围数十里内,饥寒死者甚重,天子脚下的百姓,甚至都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二十余年来,大唐实行抚民以静的方针,轻徭薄赋,减赋减租,再加上曲辕犁,耕牛的数量增加,土地开垦的更多了,粮食产量自然也跟着多了起来。

但即便是如此,自耕农每天一日三餐,也是两顿稀饭一顿干饭。日常多是小米粥高粱饭,赶上婚宴等大事才能吃上鱼肉。这也正应了那句咏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百姓的生活很辛苦,财产不多的地方富户地主们也都不容易。

但那些享有特权的世家豪绅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日子,可就另一种活法了,地主收租就是一项重要的进项。

世家豪绅占有的土地,占全国耕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佃农种他们一亩土地,就要把一半收成作为地租,如果佃农用了地主家的牛和农具,地租更要涨到八成。而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失地佃农越来越多,于是便威胁佃户,强行提高地租。

租种他们土地的佃农,一亩收成一两石,地租竟要交到一石,可怜许多佃农交完地租就两手空空,甚至“今日完租,明日乞贷者”。

而“乞贷”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放债,不堪重负的自耕农,还是受尽盘剥的佃户,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地主举债,因而受到严酷的盘剥。

“大斗进,小斗出”套路让他们玩的炉火纯青,放债时用私秤,一石粮食只有九十觔,收债时却用公秤,一石粮食有二百觔,单这一进一出,就赚足了1一百一十觔的差价。差价足足一部有余,这已经不是借了,而是赤裸裸的抢。但百姓没有办法,他们还有家人,还有吃饭,所以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还有一点,就是特权,勋贵免税,而世家豪绅则是通过佃农缴纳的地租来避税,让佃农替他们承担赋税。所以,不要说五姓七望,就是关中四姓,太原五姓这样低一点的世家豪族,年入百万贯也是非常容易的事。

所以针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非常的头疼,但又要倚重他们,所以不得不出台政策,替他们补上这个窟窿。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时,提到:凡有地牧民者,各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魏国李悝为相,致力改革,大力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粮食生产。农民粮食多了,政府的税收可以得到保证,既可以养兵,也可以备荒。

秦朝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实行授田制,推广土地私有,鼓励开垦土地。

北魏、北周、北齐及隋、唐两代,都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税赋,鼓励粮食生产,保证农民得到休养生息。

除此之外,各代还尊崇《周礼》中重要的一环: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对粮食的储备,尤为重视。

李悝提出了的“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的概念,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丰收则谷贱,歉收则谷贵,所谓取有余以补不足,平抑粮价,成为历代皇朝必定尊奉的准则。丰年由朝廷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粮,保护农民利益,不致“谷贱伤农”;饥年,政府平价卖出粮食,保护非农人口的利益,不致“谷贵伤民”。

义仓始建于汉代,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在隋朝兴盛。义仓是由地方政府所设立的粮仓,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按人头和田亩抽成进行征收和采购。而至本朝,这一政策也得到了延续。

大唐粮仓按照仓谷来源可以分为正仓、义仓、常平仓,按照特定用途又分为太仓、神仓、军仓、转运仓等。

正仓、义仓由尚书省户部下的仓部司来管理,常平仓由太府寺下的常平署来管理,太仓由司农寺下的太仓署来管理,转运仓则直接受辖于司农寺。

李世民登基后,吸取了历代的教训,在洛阳城内建设一座大粮仓,并逐渐取代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含嘉仓。贞观十年,朝廷的储备粮有一千三百万石,而含嘉仓便储备了五百六十万石,可以说,天下存粮半在含嘉。

李承乾接手粮食的问题后,便以储君的身份,发出了一道诏令-《平粜令》,明文规定不得强制摊派,谷贵时减时价十文出粜。这么做的目的,便是要死死的锁住常平仓粮食的籴粜价格。以防更多的人,跟李元昌一样,从粮食上吸血。

至于,李元昌前面屯胡椒,现在又开始弄粮了,这已经是上房揭瓦了,到了不大不成的地步了!

作为大唐的太子,明日的君父,李承乾必要教他,该怎么做个亲王,怎么守住陇西李氏的德性。

显德殿外,恒通亲自执杖,一棍一棍抽在李元昌的后背上,打的李元昌哭爹喊娘的鼻涕眼泪流了一脸。

“殿下,太子殿下,臣可是你亲叔叔啊,咱们小时候关系最好了,你这是要打死臣吗?”

“都这么干,不止臣一个,您怎么就可着你的亲叔叔下手呢!大义灭亲,也没你这样的!”

“臣不服,不服!殿下不公道,臣不服!”

呦呵,这才多久不见,李元昌这脾气见长啊!

李承乾抬手制止了恒通,走过去,蹲下来,问李元昌:“收那些佃农的粮时,你问过他们服不服了吗?”

打他,还不服!按照皇帝的脾气,杀了李元昌,也不解气。李元昌真该感谢高祖皇帝,如果不是先帝逼着陛下,立下了不得再残害兄弟的誓言。此刻李元昌的脑袋,就得挂在顺天门前的旗杆子上,随风飘扬呢!所以,揍他,已经是最清的处罚了!

“不服是吧!那你起来,跟孤打一场,孤就用一只手,二十招内,你抓大孤的衣角,就算你过关了,怎么样?”

啥?李元昌不傻,他这酒色掏空的身子,平时都做不到,更别说现在了。所以,只能耷拉着脑袋不说话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3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