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1章 学、学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大唐的中央官学有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

而弘文馆大多是皇族勋戚子弟,师事学士学习经史书法。得入弘文馆,是大唐士人的无尚荣耀,地位要比国子监六学的学生高得多了。

除了中央官学外,便是地方官学,而地方官学其实在隋代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已经开始普及了,而到了大唐后,朝廷地方官学更加重视,并形成相对完备的制度。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科目主要是经学、医学、崇玄学,但主要的还是儒家经典。

这些州县的学生,大多都是庶民子弟,他们毕业,要么升入中央四门学,要么参加科举考试,也有一些可以通过选拔成为地方官吏,或者自己选择行业。

但官学的规模并不大,有的地方学生甚至比弘文馆还少,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朝廷的投入不大,地方官学的规模自然也就不大,所以也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学生。第二,先生太少,但凡有些能力的读书人,都想着去做官,谁愿意窝在这小小的官学中,虚耗自己的光阴呢!

第三,就是百姓手头拮据,在这个保证温饱就是人生目标的时代,能不能把孩子喂大不饿死都是问题,稍微能干活的孩子都到地头帮忙了,为家里多置粮食了,谁还有余钱供孩子上学。

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促使了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等,这些地方没有成文的制度,也不需要什么条件便可以入学,相对自由,最主要还是离家近,花费少,所以家里条件好的都愿意送到这种私学去。

而私学呢,多是六七岁的稚嫩幼童,跟李厥的年纪差不多,听着他们唱着诗歌,李承乾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扬。其实,官学也好,私学也罢,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关键是孩子们能不能学到知识。

一旁的叼着草棍的李恪,沉声道:“大兄,我们可是多出点钱,让官学跟完善些,这样就能招收更多的学生。那时,他们就不必在这么简陋的私塾中读书了!”

李承乾摇了摇头,事情要真向李恪说的那样就好了,花一笔钱,把教育就普及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书读。

首先,要解决收入的问题,仓禀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饭都吃不饱,不能保证四季无忧,肚皮都混不圆,识不识字还重要吗?

就说街边的乞丐,饼和书,摆在面前,他会选择哪个,不言而喻吧!

其次,是认知的问题,百姓富足了,家财有了营余,他们才会考虑孩子的未来,是不是有更好的发展。

然后才是环境,读书改变命运,那仅仅是对有条件的人来说的。在这个世家仍然占据科举大半名额,官场七成官员都是世家子弟的世道中,他们就算是读书了,就能有路走了吗?有多少寒门子弟,就是因为没有人脉、背景,而蹉跎半生,有多少寒门官员被排挤、打压意志消沉,甚至还有堕落成贪官污吏的。

最后,才是朝廷!人才多了是好事,可在这个国家并没有足够富裕,獠族、蛮族依然不服王化,有些地方甚至还有民乱,叛乱。在这种情况下,打量的培养寒门子弟,朝廷的统治,稳固吗?

爱民是没错的,但他们哥俩的第一身份是大唐的皇子,最大的责任是维护大唐的社稷,李家的统治。所以,广开民智,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慢慢来做的。

“你这,这说到也太多了吧!”,李恪是没想那么多,他还是觉得花钱省心一些。

李承乾踢了李恪一脚,兄弟俩一起走了。不过,这个章淮、高夫人,表面功夫做的挺好的,足足六十五个孩子,都是左右邻里的孩子,没收人家一分钱,就是做善事,发善心,虽说钱是不义之财,但人家花在了有益之处!

说来也巧,二人碰到了高夫人,而高夫人对他们来这里找东西很不解,二位既然是都督府的官员,怎么不去破案,找出杀害他丈夫的凶手,难不成这里的孩子,会杀了他丈夫?

李承乾淡淡一笑:“不,我们只是随便走走,走一走章参军常往来的地方,也许能找到什么线索!”

“当然,夫人愿意帮忙,可以多提供一些线索,也许能帮助我们破案!”

高夫人也是简单的说了几句,丈夫平常到此的事,然后便以给孩子们送糕点为由,离开了!

看着高夫人远去的背影,李恪砸吧一下嘴:“这女人,不简单啊!”

“你才看出来?”,说罢,拍了拍李恪,兄弟俩向饭馆走去,人是铁饭是钢,不管怎么办事,总得吃饭吧!

洛阳的美食不少,李恪特地挑了不小的馆子,点了本地的特色菜。牡丹燕菜、洛阳熬货、料子全鸡、八宝饭、酸浆面条、丸子汤满满一桌子。

“为德,是不是多了一点,吃不了的话,浪费啊!”

李恪指了指大门处,进来的长孙冲、上官仪二人,这个馆子,他一早就打听好了,今天出门前还通知了二人。瞧,这不是闻着香味来了么!

二人坐下后,也是不客气,一边吃一边跟李承乾说,他们调查的事。上官仪负责点查都督府,那边正如贾长史说的一样,没什么问题,甚至连刑狱、府库的账目,都是一清二楚的。由此可得知,王戎和弘农杨氏,并没有在官府中干什么事,也没有敢把手申向朝廷。

长孙冲负责查洛阳豪族,他走了独孤家的门路,还真查到一些问题。王戎不仅开秦楼,还与弘农杨氏在码头上做生意,运货、运人什么。当然了,还有那么点混账生意,是见不得光!但也不是他们牵的头,他们只是负责运输而已,收的就只是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7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