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64章 选人得当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侯君集这个吏部尚书做的怎么杨,不管别人怎么说,但李承乾觉得很不错,最起码他挑出来的人,都很合李承乾的胃口。

就说这位吧,扬州大都督府司马-李素立,虽然仅仅是一面之缘,但李承乾对他的印象极好。

这个人,武德朝时,做监察御史,当时有百姓犯了法,但不应判死罪,李渊特别下令要将那人处死。李素立却进谏说:三尺之法,天下人共同遵守,一旦动摇,人们便不知如何行为举止。........,李渊虽然恼火,但还是听从了李素立的劝告。

不久,李素立因父母去世解除官职,李渊下旨夺情,授予七品清要官职。随后又拟授雍州司户参军,月后又拟授秘书郎,一年后升授侍御史。贞观以来,三次改任扬州大都督府司马,扬州的官绅百姓,对他是推崇备至。吴黑闼在余杭的船坞,能顺利的推行,与他协调地方官绅,是脱不开关系的。

这次选官,李承乾特别要求侯君集,选以为坚韧不可夺其志的官员,出任安西都护府长史,负责安西的屯田事宜。侯君集选了一个月,最终选择了李素立。

“扬州大都督府司马,是个清贵之官,官呢,不大不小,你又在任多年,干起来是很轻松的。”

“这次,调你出身安西都护府长史,就是因为你看中了你,拨冗为简的本事。孤要的很简单,就是建立安西的屯田体系。”

“卿可能不知道,这次本来是要调你去定襄的,可安西的稳定事关朝廷在西域的大政,所以不得不调你去。”

李素立对太子的坦然很是欣赏,没有灌鸡汤,没有画大饼,只有赤裸裸的要求。这很好,做官嘛,简简单单的把事做好了就行了,搞那些弯弯绕,又有什么意思!

安西,四战之地,新占之地,又远在数千里之地,轮输转运困难,施行屯田制度,无疑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朝廷的决策无疑是英明的。

让他去主持屯田,他没有异议,也愿意去做。但屯田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需要朝廷的大力支持。所以,他想知道,朝廷能为安西开出怎么样扶持政策。

李承乾微微一笑,直截了当,简单痛快,这样的读书人可真是少见。于是,也拿出了李义府草拟的安西屯田之策要,这是已经御批的策要,只要李素立上任,则可以立即实施。看过之后,随手又传给了子侄李休烈、李游道。他们也是要随之前往安西就职的屯田官。

“太子殿下,臣没有什么疑问了!臣什么时候可以出发?”

“三天后,三天后吏部会把你的官档办好,卿可以带子侄在长安城好好玩三天,走走亲朋好友!”

打发了李素立三人,李承乾请侯君集去茶几前做,张思政伺候茶水,抿了一口后,淡淡笑道:“陈公荐人有功啊!”

侯君集不是傻子,出征青海,松州迎战吐蕃,远征高昌,没有太子的举荐,他不一定能做到行军副大总管,或大总管的位置,更不可能建立这么多军功。如果,贞观之前,陛下是他的伯乐,但贞观以后,太子就是他的伯乐。当然,侯君集更清楚,张亮作局之事,如果没有太子,他这条老命怕是早就交代在刑部大牢当中了。

侯君集知道,太子不喜欢拉帮结派,更不喜欢臣工以东宫之臣自居。侯君集也从来不会给太子在朝中落勾结大将这种口实,他只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行了。

“陈公,都说你是大老粗,孤却认为你的心,要比他们细多了。你说的对,本分最重要。”

“但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你陈公与我李氏父子两代,既是君臣,也是生死的同袍。”

侯君集点点头,眼圈也是不由一红,他不是被太子这番说的,而是想起了远征高昌之战,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事的人,他们只能从简单的战报上了解那张战争,但他们永远想象不到,比攻城更惨烈的,是横穿数千里的沙碛。想起那些,倒在沙漠中的年轻士卒,侯君集就不由悲从心来。

他知道打下高昌有多不容易,所以在挑选安西都护府-长史的问题上,他是格外慎重,从近百位四品到五品官员中,挑了最为稳重、老练的李素立。

李承乾长叹一口气:“是啊,若干年后,等我们都死了,便没记得那些埋在沙碛的兄弟了。”

“所以,为了记住这段历史,我们必须在安西站住脚跟,必要要把那里变成真正属于我们的土地,让华夏的文明种子,在那里生根发芽。”

李承乾知道,侯君集不愿做这个吏部尚书,更不愿意整天跟那些利禄小人打交道,李承乾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但是没办法,申公的身体大不如前了,只能致仕在家养病,赵公呢,做了司徒,又要辅助朝政,还要辅助东宫,根本无暇分身,把这个位置交给其他人,陛下和他都不放心。

侯君集也清楚,殿下说的都是掏心窝的话,这两年陛下的精力大不如前了,虽然有太子分担政务,但休息的时间也是有减无增。大唐越来越大了,要管的事也越来越多,所以能让陛下省点心,就省点心。

上个月,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就是个典例,朝廷需要年富力强的官员。在从龙之臣中,他的年纪不是最年轻的,但身板却是好的,所以他还能为陛下、为太子出一把子力。

“殿下放心,只要老臣这把骨头还能动,便会替陛下、替太子,守好吏部这道门。”

嗯,李承乾点点头,笑着请侯君集用茶。君臣二人聊完政务,也是闲聊起来,聊到了候诚,侯君集嘴角也是难掩笑意,这小子虽然比不得他年轻的时候,但也算是历练出来,在左武卫干的还是不错的。

“年轻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年轻人,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州府,都是如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7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