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7章 论!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最近不少人上书,三法司审案,动刑颇多,如此置法,必生冤狱,所以他们上本,请太子严限法司职权!他们还举了个例子,说大将军张士贵杖中郎将等将校,怒其杖刑吏将。

可对这些奏疏,李承乾的批示就一句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这话是一语双关,一来说关在大狱中的那些人,二也是点那些上本的人,既然心里没鬼,那就别操那些没用的心。

更何况,军法不同其他律法,军队与官员不同,自然对待的方式不一样。张士贵作为皇家禁军的领袖,镇守玄武门,若是驭下不严,那宫卫防务岂不是乱套了。更何况,张士贵是诸将中最善射的,加之又是玄武门长上,日常的教习任务便是又他负责,教授、惩罚都是权限,这没什么好置喙的。为此,李承乾还引用了皇帝的一句话“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这话是什么意思?北军,是皇家的军队,他们只效忠皇室,听命于陛下,人臣盖末能问。房玄龄这等二十年的宰相,潜邸出身的功勋元老都没有资格问,更不要说他们了!因此,还特别下令,对张士贵嘉奖,并提升其子-张瑱为中郎将,以鼓励他严格治军的作风。

东宫-显德殿

上官仪拿过来三个本章,这三份本章都是说突增军费的问题。他们都认为,国家养军已经花了不少钱了,再加恐怕百姓不堪负重,所以请太子酌情消减。

李承乾只是扫了一眼,便上官仪将三份奏疏驳掉,什么叫军费开支过大。现在花点钱,提升一下将士们的体质,更好的训练,提高战斗力,将来在战场上,能少死多少人,他们知道吗?

这些人都是没上过战场,没打过仗的,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只有战报上那冰冷的数字,他们没有切肤之痛,也不知道那是一副什么景象!

对这种人,李承乾看没有什么客气的必要,把他们贬到瀚海都督府去,去做屯田官,让他们也去体验一下,那黄沙和冰雪,也知道知道将士们戍边的不易!

“可是殿下,这三个人年纪都不小了,臣怕!”

“怕什么,他们靠着两篇好文章,吃了朝廷三十年的闲饭,难道这三十年的恩赐,不足让他们以死报效吗?”

李承乾的态度很明确,且不容质疑,戍边屯田三年,三年之后,他们要还活着,便可以回到长安,继续做他们的京官。要是撑不住,那就埋在漠北的黄沙中吧!

不知所谓,拨这么大笔钱,提高全军的待遇,那是李承乾这个太子说了就能算的。开玩笑!他们也不用脑子想一想,这种事,只有陛下的圣意才能做到,人云亦云,不知所谓,既然这么愚蠢,他们就该为愚蠢付出代价!没什么可值得同情的!

备战征伐高句丽的事,已经是不可回旋之事了,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但李承乾要加一条,要形成细文,发到各折冲都尉府,家中独子者,不准加入征行军。

.........

处理这事,李承乾交代了两句,让马周、上官仪主持批阅奏疏,他和李恪则是换上了便服出了宫。目的地,则是宁夫人的酒肆。

靠街的包间,听到窗外熙熙攘攘的人声,滚烫的暖器,温好的小酒,兄弟俩小酌几杯,很是惬意。

生于皇室,身不由己,皇室之中的骨肉亲情都是非常淡漠的,就连亲兄弟之间都可能互相残杀,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死的人太多了。即使你想过平凡的生活,可是命运却不想放过你。

但李承乾与李恪,却因为比别人看的开,看的远,所以兄弟握手言和,才有今日携手共进退,无往而不利的景象。李承乾也真是没亏待李恪硬生生的是把一个亲王,送到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的位置上。要知道同样官爵的长孙无忌,可是用办生才走到这个位置的。

记得贞观十一年,他投效东宫前,皇帝与他说过一段话,他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国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不法的事情,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身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

从那一刻开始,李恪就知道,父皇心目中储位的人选,从来只有大哥,他和老四不管怎么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为什么不选择舒服一点的日子过呢。

现在看来,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别的不敢说,太子登基之后,他绝对能成为李唐建国以来,除去父皇外,最有权势的亲王,地位甚至会超过长孙无忌。太子如此待他,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放下酒杯,李恪来了一句:“大哥,征讨高句丽,父皇是想亲争啊!”

李恪不是无的放矢,这些年,朝廷的仗少打了吗?可有那一次,父皇像这一次这般认真,凡事亲力亲为的,还把沛国公等随炀帝征讨高句丽的臣工都叫了过去,轻取他们的意见。这目的,还不明显么!

但李恪觉得,父皇的年纪虽然不大,但年轻时受战伤太多,时常受旧伤的折磨,要远征对他的身体实在是个考验。而且,天子亲征,是在拿社稷做赌本,隋炀帝是亲征了,可结果是什么样!一旦出了问题,那就是社稷倾覆,乾坤逆转,所以保护他的军队,比作战的都多,这太束缚军队的战力了。

李承乾叹了口气:“你说的这些,我能不知道!关键是父皇,他太想证明,他比杨广强了!杨广做到的,他要做到,杨广做不到的,他还要做到!”

“九州缺一,神州不全!父皇呢,是开创之主,他希望自己能把完成的版图交给我们的手中。”

李恪磨了磨酒杯:“这是不是太执着了!难道你我兄弟,不能为父皇分忧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6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