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02章 规矩!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大唐的科举分为两种,即常举和制举。所谓常举,便是“常贡之科”,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科举考试,时间和科目较为固定;制举又称制科,是皇帝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不定、时间不定,是特殊选拔考试。

今年的常举,李承乾加了一倍的进士名额,为了就是选拔更多贤良官吏。而今年的主考官,他也是选择了寒门士族的领袖-中书令-马周,士族大家出生的吏部右侍郎-岑文昭却成了副主考!

让寒门子弟做主考,这还是大唐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对此,不少臣工在私下是有议论的,可他是太子指定的,东宫如日中天,他们就算不满,也只能忍着。毕竟,相比于科举那几个名额,得罪了东宫,多少有些不划算,反正入仕的途径不止一个,何必在这上面死磕呢!

今天,马周、岑文昭来东宫,就是来聆听太子的教诲的。有制诏举人,皆标其日而搜扬知之,志烈秋霜、词弹文律、抱器怀能、茂才异等、才膺管乐、道侔伊尹、贤良方正、军谋宏远、明于体用、达于吏理之类,选什么样人,侧重什么,还需要太子明示。

“这些年来,朝廷在科举取士,多数留在了京师,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改善京畿官场的风气。”

“但今年不同,我们的常举,要侧重于选拔地方官吏。文章华不华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务实求真,沉稳、踏实!”

与往年不同,今年还要增加殿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是会出现多次会试合格的考生,但在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虽然会算是一些人才,但也更能直观的选取合适的人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并以为常例。文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若事义有滞,词句不伦者为下。其经、策全通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上为乙,已下为不第。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则为时务策论一道,题长二、三百字,考生策文不限长短,至少两千字。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八人分别评分,以甲乙丙丁四类,得分多者入围。

会试的题目,由李承乾来出,这也是近几年的常例。殿试的题目,由陛下现场草拟,这也是出于天子随心的考虑。

马周和岑文昭点点头,他们原以为多一倍的进士名额,会多取不少人。但现在看来,这个便宜不是那么好捡的,加了殿试,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天子亲自参与考试,当着天子的面作答,这可是对考生巨大的精神考验。得有多少人,因为不堪压力,而作答出现重大的问题。

可是,太子说的对,挑选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位置,总比先拿来用,再把不适合的人剔除更为直观,更为划算,朝廷少走弯路,百姓少遭一些罪。

当然,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其他正常的手续,也是要进一步的加强,太子不希望今年的科举,出现什么不合适的事。马周二人都是清楚,太子指的是什么。每年进入考场前,都会淘汰一批夹带者。总有人抱有侥幸之心,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也只能保证,在考场不会出现作弊、抄袭之事,他们已经把这事交给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三官负责。

.........

二臣离开后,李承乾点了烟头,正准备休息一下,李恪和长孙冲便来了!

李承乾开口吟道:“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己悬.......,十二街前楼阎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开科取士,为国抡才,这是何等的荣事!为了更加公平,今年不仅要继续实行糊名制,更要彻底取缔行卷。李承乾要二臣通知下去,今年谁搞行卷,谁就会戴上一顶干预科考的帽子。

汉朝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制,地方官员,推荐本州县内比较出色的人才,要具备廉洁、孝顺等基本德行的人才,经过上层的审核以后,就能够直接做官。这么做,营私的空间太大了,像袁绍那样的四世三公之家,世家门阀是怎么产生的,都是源于这个制度。

两晋南北朝,基本实行的都是九品中正制,但也只是察举制的翻版,达官显贵掌握着选拔官吏的主动权,门阀制度彻底垄断了官场,世家子弟充斥朝堂,甚至出现了把控朝廷风向,掣肘皇权的行为。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入朝做官,这是读书人最理想的晋升通道,至少比过去那些制度强得多,也具备了相对的公平。

但这个公平还不够!李承乾要的是,尽可能,是尽最大的可能,促进这种公平!而行卷,是阻碍这种公平的一块大石头,所以就需要搬掉他。

这个问题,李承乾早年就交代过长孙冲了,这些多年了,也让他一直关注着。现在,是时候了,彻底终结这个科举制度中的毒瘤。

五姓七望这类的世家,之所以成材率那么高,是因为他们垄断了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家教育出来的孩子,个顶个都是人才。即便不学无术,也比外面没有受到过系统教育的人强很多。所以,李承乾觉得,他们应该对自己教导出的孩子有信心,他们不是最大的阻力。

真正的阻力,是那些想通过科举,结成朋党的人,他们没有那个精力去培养人才,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投机取巧。而作为未来的天子,李承乾是不允许他的时代,出现朋党的!

李恪和长孙冲也听明白了,起身拱手应诺!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1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