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86章 好与坏!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上官仪的土地图册之术,好在那里,好就好在那些占据了土地的官员富户无话可说。

你们要土地没问题,让朝廷免税也没问题。

可多出来的违律,便要苛以重税。李世民是个守规矩的帝王,自然不会放纵不守规矩的人。

而不想被罚,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朝廷全面丈量土地之前,把不属于自己的那份田出手。

百姓呢,也会知道朝廷这个政策,他们自然也不会高价接手,所以这匹土地会非常的低,这对少地无地者,可是一个福音。

这么好用的官员,留下东宫,给李承乾操持詹事府实在是浪费了,所以李世民下诏,加上官仪银青光禄大夫,治书侍御史。

被挖了墙角,李承乾自然想要个说法,可李世民一句话就给他顶回来了,因为他也没有剥夺上官仪在詹事府的差事,他依然可以在詹事府做事,就是要上朝参政而已。

李承乾能说什么,只能坐下来听皇帝说说他对新土地、户籍制度的想法。

按照武德七年颁布的规制,官员的土地是由永业田、职分田、勋田组成。永业田来自户籍,可传之子孙,职分田来自官职,依据官职的大小,就职地方分发土地多寡,勋田则是来自于爵位、功勋。

还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永业田和勋田,限在宽乡请授,这是避免在狭乡本就不多的土地中,还与百姓争那不富裕的土地,是保护狭乡百姓利益的一道屏障,同时还有开拓宽乡土地的意图。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两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

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当然,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而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也准许出卖永业田。但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这最后一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是上官仪所奏闻的土地图册的要点。

朝廷呢,可以根据现有的法定数额,宽限一些,但不得超过法定数额的二成。而这两成,也是要纳税的,而且是重税。再要是多超,那就是有违律法,是要受到严惩的。以往呢,对多占土地的问题,最多是罚铜、鞭笞,罚完了土地还是他的。

但土地图册发行后,便不可以了,不仅要罚铜,还有没收土地,严重的甚至要流放处理。这就是限制土地兼并,目前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作法。

当然,这肯定在地方上遭到一个阻力,毕竟人家也是真金白银买的,朝廷就这么没收了,有些不尽人情。多占的土地,按照市价的五成收回官府,再进行分配。他们已经种了这么多年了,本钱早就收回来,朝廷以五成的价格回收,也算是仁至义尽。

要是再不知好歹,那可就别怪朝廷的律法,不讲人情了。

“父皇说的极是,儿臣是没有异议的。土地的交易本就受到限制。”

“可土地之所以受到兼并,儿臣以为并不全是官员富户们的错。”

在大唐,土地是不可以强迫交易的,必须的地主与卖家,在公家签订契约,如此土地才能换主。

平民为什么要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呢?

原因有很多!比如天灾,洪水、瘟疫、地震什么,也有因为家中变故,丧葬、生病等等原因。总而言之,家底薄的百姓经受不起负担,更经受不起风险。卖掉土地,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民间,有很多百姓的土地,因为各种原因的借贷,才流入富户之手。百姓看不起病,拿不出丧葬的费用,甚至在洪水瘟疫等方面无能为力时,才会选择这么做。

那么问题就来了,朝廷在他们需要的地方,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比如疾病方面,郎中可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起的,药也不是谁都能抓的起的。朝廷是不是应该大规模的培养医匠,有计划的收购草药,然后对鳏寡孤独者,实行免费的医疗呢?

还有就是种子、农具的问题。一场大灾过去,种子、农具、口粮都是问题。朝廷的赈济,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只管当时不饿死人就行了。

至于后面恢复生产的问题,便一股脑的扔给地方官。干的好了,奖赏,干的不好,罚就是了。这是不是未免有些敷衍了。

受灾地的赈济,不应该是灾情过去就算了,朝廷更应该直接插手重建和恢复生产的事宜。比如,向百姓提供种子、农具和口粮,保证他们在秋收前不至于无粮可吃,更不至于耽误农时。当然,朝廷也不是白给他们提供的,适当的收取一些利息,分年分配的还给官府就行。

陛下常说,隋末战乱,致使人口凋零,我朝见过之后,力求休养生息,繁衍人口。李承乾觉得这话说的极对,而繁衍人口,首先要做的,就是保住现有的人口。

粮仓里的那些粮,留在让耗子克,还不如放给那些贫苦无力经营的百姓呢!帮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的生计有了着落,自然人口也就多了。

在李承乾看来,制定多严苛的律法都没用,只要有人在,就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因为有利在驱使。

但若建立一整套惠民之侧,让百姓不至于无力经营,让他们生活充满盼头,比颁布一百条律法都管用。因为能触犯这些法律的,都是有钱人,他们没有,一辈子也犯不了。

“这是你的想法?”

“父皇不会以为,是谁教的吧?”

“朕当然知道,你是不会人云亦云的。这样,你写个条陈上来,朕看一看再说。”

李承乾起身拱手:“是,儿臣回去就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7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