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2章 意见

书名:大唐之最强太子爷 作者:陈叔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7

仁智宫,四大皇家避暑行宫之首,是一所由军事要塞与避暑合一的山宫。三面依山,一面临水,以凤凰山为主峰,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林木竞秀,飞瀑长泻。这里一年四季随着季节时令的变迁,山体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入夏浓荫蔽日,气候凉爽宜人;深秋红叶灿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山银装,玉树压梨花之景。武德朝的时候,李渊便时常来此避暑,著名的扣释太子事就发生在这里。

工部尚书阎立德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扩建仁智宫,用时半年改造完成,因而改称“玉华宫”。

玉华宫范围囊括玉华山川的凤凰谷、珊瑚谷、芝兰谷,行宫主体占地九顷,建有五门十殿。采取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根据河谷走向,因地制宜,以“玉华殿”﹑“排云殿”为中轴线;东侧“晖和殿”,西侧“别殿”构成东西对称的布局。宫殿建筑与周围悬崖峭壁、蜿蜒流水、葱郁林木等幽雅景物紧密结合,壮观雄伟的青瓦白墙宫殿与千峰翠色互相辉映。以为层岩峻谷,无遐揽长,包山通苑,疏通山泉,排除积水,造成殿宇旁飞流直下的“飞雨”与“水帘”,景色异常美丽。

因为大明宫尚没有落成,李世民便将这里定为处理朝政的地方。李承乾知道后,也是莞尔一笑,因为他太清楚了,陛下不是讨厌太极宫的闷热潮湿,而是觉得这里发生过的事,他心里过不去。而且,这里改建之后,取消了皇子的殿宇,除了保存部分朝政职能殿宇外,全部改为后宫。大小嫔妃,也由太极宫迁居过来。

前面冲李承乾、李恪点头离去的那位娘娘,便是年纪十七岁的徐妃,传闻其四岁时通《论语》及《毛诗》,八岁时便已善属文。其人,出身东海徐氏,是沂果二州刺史徐孝德长女,其祖母还出身江夏黄氏,是个典型的江南士族贵女。

徐惠入宫后,可是发挥了她的文采,文而有行,落笔成文,轻染云笺皆锦绣,做了不少好诗,好文章,因此甚受陛下宠爱,不仅把她父亲-徐孝德调入京师,出任礼部员外郎,还把他提升她为充容。现在的后宫中,最受宠的嫔妃,怕就是她了。

“怎么着,看到这位娘娘,比你的王妃还小,觉得有些丢面子了?”

李恪点点头,他的王妃-杨氏,前几天进宫,向皇后、母妃请安,正巧这徐充容也在,母妃便让其以庶母之礼待之。

李恪呢,虽然知道父皇这是在有意抬举江南士族,可让他的王妃,弘农杨氏的嫡女,给这么个小门小户的充容行礼,李恪在心里还是会觉得有些不舒服。

李承乾莞尔一笑:“老三,有些事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何况,她敢受你的礼吗?”

这倒是!方才相遇,徐充容本来是要走他们这条路的,但出于避讳的原因,选择了绕路,避讳了兄弟二人。

李恪只能长叹,在心里嘀咕陛下一句人老心不老,这么多嫔妃了,孙子都一沓了,还这么没正经的。

可他莞尔的笑意,代表着什么,李承乾那里能不知道,捶了李恪一拳,兄弟联袂进入玉华殿。

“儿臣参见父皇!”,兄弟一起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淡淡一笑,摆了摆手:“行了,你们俩都坐吧!”

拿过一本奏疏,经过王德之手递给兄弟俩。这本奏疏是朱俱波国主-盘厉上的。这个朱俱波国。在于阗国以西千余里,其西至渴盘陀国,有汉西夜,蒲犁、依耐、得四国之地,在西域也不算是小国了。与于阗国下属的戎卢,拘弥、渠勒、皮山等小国,屡有战事。其王盘厉,本是疏勒国人,前隋时并其国而占之。他在奏疏中说,于阗国屡屡与西突厥勾结,意图并吞其国,其为自卫不得以与之鏖战。

李恪放下奏疏,冷冷一笑:“他这是得了便宜卖乖啊!他的部队占领了拘弥、渠勒两国。尽占其城,尽得其兵,他还卖起惨来了。要卖惨,也该是于阗国吧!”

李恪说的没错,早比这到奏疏的半个月前,于阗国的奏疏就到了!西突厥分列为南北二庭,他们相互攻击,还犹恐不及,哪有功夫管他们这些小国的事。所以,于阗国从依附西突厥,转变想依附大唐。李世民觉得这是件好事,这说明,乔师望、李素立他们安西都护府经营的不错,已经可以影响到那些小国了。

但廷议进行的不太顺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让王文度、马文举在登州、莱州的编练府兵,演戏登陆作战,意在剑指高句丽!

朝臣们认为,既然有打高句丽的心,便需要避免招惹西突厥,在最大限度避免两线作战。

他们说的道理,李世民是知道的,可朱俱波、于阗二国的事,要是不管,不管出个样子来,那大唐与西突厥又有何区别,大唐还怎么恢复西域呢?

所以,他叫李承乾兄弟俩来,就是因为这两个儿子最尚武,而且有大兵团指挥作战经验,他想听听两个儿子的意见。

李恪呢,态度比较保守,讲道理肯定没用的,西域民风彪悍,他们只认得刀剑,所以势必要出兵弹压二国。而要出兵,自然是安西都护最近,要从他们那里调兵。这兵调少了,怕是不顶用,掉多了,他担心安西都护府的守备情况,毕竟西突厥两部,都对安西都护府虎视眈眈。

李世民点点头,李恪的说法,与房玄龄差不多,这小子果然长进了,战场还真是锻炼人。

随即,李世民又看向李承乾,见他在盯着西域的地图看,便开口问道:“高明,你怎么想?”

李承乾淡淡一笑:“去岁,乔师望给朝廷上了一本,请拨付新式装备,他要组建一支可游戈的新军。”

兵部开的阁单,李承乾看过了,火铳八百支,轰天雷五千枚,火炮十二门。编制是一个三千人的新团。调这支部队去弹压也好,真打也罢,似乎不是会影响什么大局吧!

至于,西突厥,好说的很!他们要是敢跳出来,那就在揍高句丽前,把他们消灭!正好可以恢复西域的土地,愁的没有借口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8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