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司马懿的投降条件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关羽顺利夺取魏县,东线就已经没有了魏军防守,整个邺城都变成空门。

他的兵马在休整一日之后,就立即拔营,向邺城开赴。

很快到了十一月中旬,也就是关羽拿下魏县的四日后,河内郡荡阴县县城内,司马懿也收到了消息。

得知夏侯渊自杀,东线魏军全军覆没,司马懿就知道现在曹魏彻底没有希望了,于是立即召集信得过的诸将前来县衙府厅议事。

厅堂内的灯光很暗,这几日河内阴云密布,下起了小雨加雪,湿冷的天气让人只觉得刺骨冰寒,连室中的炭火,都好像在这呼啸的冷风当中,散发不出多少热量。

郭淮、贾逵、王凌、徐质、王基、桓嘉、李祯等将领十余人纷纷得到召集过来,事实上田豫和牵招也在魏军当中。

田豫和牵招之前一直是作为幽州边境兵马镇守戍边,后来南方战事不利,曹丕就把他们调到了南方,带着幽州铁骑,想要利用骑兵来挽回颓势。

但可惜的是诸葛亮出山之后,中线的曹军从来没有占到过什么便宜,屡次斗争骑兵都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并不受重视。

或者说因为田豫牵招阎柔等人并非司马懿的直系部队,不能完全掌控,且田豫和牵招早年与刘备交情莫逆,现在曹魏到了这个地步,司马懿害怕他们叛变,所以才有意防备着他们。

此刻诸多将领们来到厅中,司马懿坐在主位上,面沉如水,等大家都向他行礼问好,然后各自落座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后方急报,大将军已为关羽所破!”

“这么快吗?不过短短半个多月的功夫,关羽就已经攻破了魏县?”

“天呐,汉军的攻势竟然已如此迅猛。”

“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话一出,下方顿时乱作一团,一个个面面相觑,这才几天时间,关羽就已经击破了夏侯渊,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司马懿叹息了一声,随后说道:“大将军败后,关羽军必直取邺城,看来大势已经不可更改,非人力所能逆天行事也。如今大汉三兴,我等也确实需要该找一个归宿了,诸位觉得,我们应该如何?”

“大都督,我们之前就已经探讨过,若是事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那么也确实应该做出决定了,我们都拥护大都督的选择。”

郭淮第一个站出来说道。

贾逵也说道:“确实如此,大都督,我等唯大都督马首是瞻。”

“嗯。”

司马懿点点头道:“再负隅顽抗下去已经没有意义,纵使汉军不来进攻,没有了后方粮草,我们最多半年时间,就要被围困覆灭于此,我打算遣使者去汉营,商议投降事宜.”

说着他环顾下方众人,扫视了一圈,略微有些犹豫。

这个任务肯定是要找心腹去做,最好是他的亲属去,因为这关系到未来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要与对方谈判,自然要把条件握在自己手里。

但他出征的时候,曹叡十分提防,将他的家人全都圈禁在洛阳,后来迁都之后,又转移到了邺城去。

所以眼下司马懿亲属一个都没有在,要是长子司马师在就好了。

他心中叹息了一下,目光就望在郭淮贾逵以及王凌身上,这三人当中,郭淮跟他交集不深,历史上一直到公元231年,郭淮才跟着司马懿打仗,现在才认识没多久,自然不算心腹。

贾逵的话,与他还算有点交情,主要在于贾逵早年与王凌司马朗相识,是朋友关系。司马朗是司马懿的兄长,因此也算是比较早认识。

不过认识归认识,但感情不算深厚,相交不深。

最后司马懿就把目光放在王凌身上,王凌稍微好一点,除了是司马朗的朋友以外,还是王昶的同宗兄长。

王昶之前是曹丕的御用文人,后来在外地为官,写了很多策论给朝廷,司马懿作为曹丕留下的辅政大臣,对王昶提出的建议很是欣赏,于是经常给他写信交流。

就这样一来二去,王昶与司马懿渐渐熟络,去年曹叡刚上位的时候,求贤如渴,希望能够得到有用的人才,司马懿于是举荐了王昶。

王昶就这样从地方官员调到了中央。

可惜的是就算有人才现在曹魏已经江河日下,再有人才也已经没什么用处,所以王昶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不过司马懿和王昶之间亦师亦友的友谊却保留了下来,让他们的关系颇为深厚。

汉代世家大族之间是最讲究人情关系的时代,王凌和王昶都出生于太原王氏,且王昶一直把王凌当兄长看待,双方的关系自然不同。

所以有了司马朗和王昶这两层关系,司马懿也就更看重王凌一点。

想到这里,司马懿目光看向王凌说道:“彦云,吾意以汝为使者出使汉营,你觉得如何?”

王凌浑身一颤,就拱手说道:“听大都督调遣。”

“嗯。”

司马懿点点头道:“那今日军议就先到此,你随我来。”

说着起身离去。

众人互相对视,一个个心事重重地离开,只有王凌起身跟着司马懿去了后院。

荡阴县衙府邸后院内,树木森森,枯叶漫天飞舞。小雨夹杂着冰棱雪花飘落,呼啸的北风令人感觉到彻骨的寒意。

二人到了后院亭舍廊下,司马懿负手而立,抬起头看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王凌拱手一礼站在身后。

过了片刻,司马懿说道:“彦云,你知道为何让你来吗?”

王凌摇摇头道:“卑不知。”

司马懿笑道:“你素来沉稳,又与我兄长和文舒相交莫逆,我自然是信得过你,要跟你说的事情,希望你万不能告诉第三个人。”

王凌忙道:“请大都督放心,卑必守口如瓶。”

“嗯。”

司马懿沉声道:“既然要投降,那自然还是要谈条件,若是不能保证我们与宗族之利,又何必屈膝投降呢?你觉得,我们应该谈什么条件最好?”

王凌想了想,试探性说道:“保留宗族人口、土地,投降过去之后,希望能够继续出仕为官?”

“呵呵。”

司马懿笑着说道:“这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们是降将,若还是战时,降将有用处,还是能够得到重用。但南方打赢这场战斗,天下承平,还要降将做什么?至于宗族人口和土地.”

王凌眼巴巴地看着他,太原王氏是一个大家族,但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他作为领头羊也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王氏利益,所以他希望的是保留自己那一支的人口和土地。

可司马懿却摇摇头道:“这也很难,分离世家人口,削减世家土地是南方大汉的国策。当年光武皇帝做度田令,是因为他由世家大族支持起兵才能够夺取天下。但刘备这厮手下多有寒门,南方世家被他杀了不知道多少,岂能会废掉这个国策?”

刘秀建立东汉后也想通过土地改革缓解日益尖锐的土地问题,但他成功是靠南阳和河北世家支持才夺的天下。结果度田令一下,反对者如云,迫于世家压力,刘秀也只能让这个命令不了了之。

而刘备在南方建立汉朝,主要支持者是刘琦以及荆州寒门,甚至荆州世家里庞家、黄家、马家等少数家族,还是支持他进行土地改革,背叛阶级有理想的大家族。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刘备迅速通过土地革命获得了荆州的底层平民支持,然后有了优秀的兵马来源,就不需要世家的兵力。

之后他马不停蹄夺取巴蜀以及江东,通过底层平民以及寒门的帮助,不断打压世家力量,甚至还拉一派打一派,拉拢的一部分世家不会收缴全部土地人口,给他们留下一部分,并且优先选他们做官员。

一系列操作下,南方的土地矛盾大大缓解,虽然若干年后可能会有新的利益集团组成新的世家出现,但至少目前来说,土地改革是大汉的国策,绝不会因为司马懿投降而改变。

听到司马懿的话,王凌顿时有些失望道:“如果宗族不能延续,人口和土地不能保留,那投降过去还有什么意义?”

司马懿笑道:“可以给后世子孙一个机会,交出人口和土地,投降之后,南方大抵也不会太为难我们,就像江东世家投降之后,多会授予官职。职务不高,但总归有希望。何况我们是带十二万人投降,职务不会低的。”

“大都督的意思是,我们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得到妥善安置?获取一个能够晋升的官位?”

王凌试探性询问。

“不错,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有爵位、散官、勋官,南方官员改制,我都一清二楚,不求能有个实职高官厚禄,但希望能为子孙后代求个上升阶梯。”

司马懿点点头:“现在南方虽然实行科举取士,但百姓能有几人识字?我听说南方的官员依旧是世家出身的较多,按照这样的发展,将来天下官员,还是得多出身于世家大族,我们的宗族,就还有壮大的可能!”

不得不说,虽然司马懿一肚子坏水,但他确实做到了知己知彼。

如今南方的官制虽然依旧保留着三公九卿制度,但实际上已经进行了改制,分为职官、爵位、勋官、散官,跟唐朝相当。

而且三公九卿没实权,三省成为中央实权职务,历史上隋唐时期开六部,目前南方大汉还没有开六部,六部职能主要集中在三省里的六曹尚书当中。

所以基本上只要把六曹尚书改为六部,整个制度基本上已经跟唐朝没什么区别。

由于汉代世家的能量还是很大,且底层平民百姓的识字率不高,就算沈晨在南方开科举取士,为官者也大多数都是世家子弟。

司马懿认为,他们可以把土地和人口交出去,但也不希望南方大汉亏待了他们这些投降的人,除了应该有的高品级官职以外,最重要的是能够保留子弟的上升通道。

按照大汉目前的制度,爵位、散官和勋官都没那么容易册封。

即便是沈晨自己,爵位是武乡侯,勋官是上柱国,职官是骠骑大将军,没有散官职务。

诸葛亮倒是有个散官职务,他的官职全称是,金紫光禄大夫、正治上卿、文安侯、丞相,其中金紫光禄大夫是散官、正治上卿是勋官、文安侯是爵位、丞相是职务。

本来按照刘禅的意思,像关羽、沈晨、诸葛亮、张飞这些国之重臣,封赏都要往顶格封,职务官是实权正一品,散官勋官爵位,也都应该是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国公这样的待遇。

但诸葛亮坚决不干,并且屡次上表规劝刘禅封赏散官勋官和爵位的时候应该要谨慎,千万不能随意封赏。

原因在于看似散官和勋官爵位没什么用处,但实际上对家族的庇护和成长有很大帮助。

就像汉初的时候封爵都十分金贵一样,现在散官和勋官也都十分珍贵。

或者说,是正四品以上的散官和勋官比较珍贵。

因为按照汉朝律令,正四品以上的散官和勋官以及关内侯以上的封爵都有门荫,级别越高,给子弟的门荫入仕级别就越高。

如果一个官员有正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县侯的散官勋官与爵位,那么他可以让自己的三个儿子直接入仕,而且入仕就是正五品起步,且基本都是职务官或者散官。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家族当中有顶尖勋官、散官和封爵,就可以至少保证一个子嗣顺利入仕,起点还很高。

同时要是子嗣比较出色,得到重用继续往上升迁,又能得到顶尖勋官、散官和封爵的话,那么这个家族的荣华富贵,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看起来跟那种四世三公还是有点相似,但双方还是有很大区别。

四世三公这种,汉朝前中期三公有实权,再加上复杂的关系网络,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能够扶持子弟一路上升,让子孙继续当三公掌权。

但南方汉朝的这个制度基本都是唐宋时期的制度,唐宋的顶级勋官、散官和封爵都能门荫,甚至皇帝还往往会格外恩赐同进士出身,可却基本没怎么诞生出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出来。

就像宋朝权相吕夷简,几个儿子都门荫入仕,也没见到有吕世家族。

所以这个制度表面上看好像会维持家族长久利益,但实际上能不能得到重要也往往要看君王,因而真正施展起来,难度还是非常大。

不过就算如此,也还是会给予那些重臣子孙后代一条上升捷径,因此诸葛亮才提出勋官散官和封爵谨慎对待,除了确实有功劳的开国重臣以及做出重大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外,基本都不会授予。

而司马懿的目标,则正是希望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勋官、散官或者爵位,以保证家族利益连绵长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