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章 出城决战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当年沉晨和宗族南下,路过庐江的时候,得到过陆逊从祖庐江太守陆康的照顾。

古时候宗族迁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特别是像邓氏这样的名门望族,拖家带口,兴师动众,必然令世人瞩目。

因此每路过一处,地方县令、各郡太守都要询问情况,宗族也自然要递名帖,打招呼,告知迁徙缘由。

而南阳邓氏在东汉一朝名望累及,举世皆知。所以路过庐江的时候,陆康就给了一些粮油礼物。

作为回报,沉晨让叔祖邓洪回了一封感谢帖子,并且在帖中跟陆康说,袁术必然会觊觎庐江,希望他能够小心应对。

陆康是知道邓氏经过寿春的时候,邓洪曾经去袁术府上拜访过的,因而他怀疑邓洪在袁术那察觉到了什么,于是就按照嘱咐,将一半宗族遣回吴县。

历史上吴县陆氏都依附于陆康,包括陆逊兄弟,因父亲祖父早亡,因此自幼就是陆康带大,从陆康当乐安相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左右。

结果后来袁术派孙策讨伐陆康,陆康殊死抵抗两年之久。城破之时,跟随陆康的百余陆氏子弟因战乱和饥荒,死亡了大半。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陆逊和陆绩的吴县陆氏和他们孙家是有很大仇恨的。

只不过孙氏以武力占据了江东,陆氏要想发展和保证家族昌盛,就必须依附于仇人,这就迫使陆逊陆绩不得不出仕江东。

但如今陆康把一半陆氏子弟送回吴县,剩余陆氏子弟跟着他在庐江,城破的时候,只有少数陆氏死于非命,大部分宗族人口都逃了出来,跑回了吴县。

这种情况下,陆氏就必须记沉晨的恩情以及孙氏的仇恨。

在孙氏强大的时候,这种恩情和仇恨会缩小。

因为陆氏家族要生存要发展,既然在孙家的地盘,就只能隐忍下去。

并且还得为孙家死命效力,来换取在江东更高的政治地位以及让家族壮大的权力。

可一旦孙氏衰弱,这种恩情和仇恨便会立即放大。

陆家马上就会抛弃孙权,以沉晨当年对他们有恩,孙策当年对他们有仇为借口,改换门庭,出仕刘备集团。

哪怕刘备集团确实会削弱世家也无所谓。

只要能够继续傍住大腿走下去,延续家族的兴盛,那么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无非是数代人前仆后继的继续积累。

这江东,总归是他们世家的。

所以陆家带投归顺刘备集团就很好理解。

一是作为第一个归顺的世家,刘备集团要做榜样,大抵不会对他们削得太狠。

二是带头归顺,也能顺利在新朝某个好职务。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现在沉晨如日中天,俨然南方除刘备外的第二号人物。

将来刘关张这一批老人走后,刘备的继任者必然会倚仗他,到时候沉晨也将成为南方的中流砥柱。

作为南方本土世家,此时不抱大腿更待何时?

所以当初沉晨还未准备伐吴之前,就有少部分世家权贵给他写信,有归顺之意,便是希望能提前抱上大腿,找好归宿。

这其中就有陆氏。

虽然信件并非陆逊亲笔所写,但这里面若没有他的意思,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提前找好东家,也是他们这些世家大族长远目光的投资。

魏延自然没有想得那么深,能够和平得到吴郡是最好的事情,当下大军顺利入城,控制了吴郡治所。

之后让陆氏帮忙补充了干粮之后,便再次出发,直取建业。

只不过魏延不知道的是,他和庞德都还在出发前往建业的路上,关羽的大军就已经即将抵达孙权老巢。

建安二十五年九月三日,船队先芜湖、于湖、丹阳。

之后等到后续粮草运达,补充了物资后,船队再次出发,前往历阳。

历阳便是后世安徽马鞍山市的和县,位于长江以西,与马鞍山市隔江相望,县北有条着名的河流,汉代叫做乌江。

船队到达历阳是为了等陆军。

九月十日,马超率领的陆军就抵达了历阳。

此时关羽已经派甘宁为先锋,领一万水军过石城至龙藏浦。

龙藏浦就是秦淮河,甘宁封锁了秦淮河南岸。

孙权得知敌人已经到了秦淮河后,大惊失色,连忙在建业吴侯府邸召集群臣议事。

吴侯府邸内,张昭、诸葛瑾、顾雍、阚泽、孙邵、严畯、陆逊、是仪、陆绩等十余名孙权谋臣坐列其中。

厅中烛火辉映,因采光不太好,导致所有人的脸上明暗交织,展现了每个人复杂且忧愁的心思。

“曹丕误我啊!”

孙权拍着桌桉,他已经悲愤到了极点,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这一战原本是想着以东吴作为防守拖住刘备集团的主力,此时曹魏集团进攻,两方夹击,击退来犯之敌。

结果没想到曹纯在东兴堤大败,连他本人都被赵云斩首,之后所谓的曹军主力更是杳无音讯。

发去给合肥张辽那边的信件也是如泥牛入海,没有半点回音。

现在傻子都知道自己被曹丕给耍了。

虽然不知道曹丕到底在想些什么东西,但孙权明白,如今眼下的局势,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时刻。

张昭愁眉苦脸,说道:“吴侯,西军日近,而兵不举刃,将之如何啊。”

孙权撑着额头,只觉得焦头烂额,愤然拍桉道:“孤还要一万余兵马,死守建业,决不能坐以困毙。”

“吴侯是要守建业吗?”

陆逊问。

“那能如何?”

孙权惨笑道:“建业好歹城高墙厚,可以抵挡。其余城池,如何守得住?莫非孤要北逃至魏国?”

陆逊就摇摇头道:“正是建业城高墙厚,难以抵挡。吴侯想想,建业城墙上容纳数万大军都绰绰有余,若是只有一万余兵马上去,将会如何?”

“额.....”

孙权一时愣住。

张昭沉声道:“四面漏敌。”

“不错。”

陆逊点点头:“当年赤眉军攻打长安,更始帝刘玄便因长安城大而兵少被迫单骑逃走。关东联军攻打洛阳,董卓也因洛阳城大,而避祸长安。城池大,也需要相应的兵力才能防御住,若是兵少,还不如小城。”

这就是城高墙厚的坏处。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国家灭亡的时候,敌人一旦打到都城,君主往往都会选择投降,而少有负隅顽抗者。

就是因为国家都城太大,打到快灭亡的时候,本身能够防御的兵力已经极少,而且城内的军心士气也非常低,所以还不如干脆投降,换个好下场。

如汉时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都是城高五六丈,占地数十近百平方公里的大都市。还有三国蜀汉的成都,东吴的建业,同样是城池非常高大,区区万余人马,根本无法防御。

因此历史上刘玄、董卓、刘禅、孙皓这些人,根本不愿意在洛阳长安成都建业这样的大城市进行防守。

眼下的形势也是如此。

孙权从京口把江东治所迁至建业已有十年。

作为江东治所所在,建业新修葺的城墙十分高大,足以容纳五万人以上防守。

但现在江东只有一万多士气涣散的兵马,上了城墙之后,先不说士气问题,单说偌大城墙,四面漏风,一个士兵要防御八个正在攻城的敌人,就算是分身术能再变出两个士兵出来,也是疲于奔命,根本防御不住。

所以建业已是困局。

孙权哀声道:“难道孤已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曹丕见死不救,刘备步步紧逼,江东三代基业,毁于一旦啊。”

诸葛瑾轻声道:“吴侯......不若......归......”

“吴侯。”

陆逊知道诸葛瑾想说什么。

但他也知道孙权不会轻易就答应,如果诸葛瑾说出来,也许孙权会大怒把他杀掉,所以立即出声打断。

孙权果然目光阴鸷地看了眼诸葛瑾,然后对陆逊说道:“伯言,你有何话说?”

陆逊就说道:“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兵行险招。”

“你说。”

孙权目光死死地盯着他。

陆逊说道:“若如今我们选择守城的话,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城大兵少,难以面面俱到。二是军心低落,恐兵无战心。”

“嗯。”

孙权点点头。

他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陆逊说得是对的。

陆逊继续道:“若想一次性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过困难,因此必须一步一步来,我们必须先提振士气,再想办法筹集兵马,抵抗刘备大军。”

孙权忙追问道:“那该如何才能提振士气呢?”

“士气低落皆因荆州之战与濡须口之战的失败,令将士们觉得江东必然守不住了,不想再白白送死,所以必须要一场胜利来告诉他们,还有冀可言。”

陆逊沉声说道:“现在就有一个险而又险的办法,那就是出城决战。”

“出城决战?”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张昭更是说道:“伯言,你癔症了?现在敌人兵马众多,出城决战,岂不是死路一条?”

就连孙权都已经难以细想,而是以愤怒的眼神看着陆逊。

他觉得陆逊是在把他往死路上逼。

然而陆逊却摇摇头道:“非也,这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只有这样,吴侯才有一线生机。”

听到这句话,孙权忍不住近乎冷笑了起来说道:“那还请伯言细说缘由。”

陆逊就道:“原本若是关羽稳扎稳打,我们几乎不可能胜利。但他却要先接陆军,又派甘宁领水军来封锁龙藏浦,后方主力尚未抵达,前军就到了,这并非是一件好事。”

“何解?”

孙权问。

陆逊说道:“吴侯还记得否,当年袁绍攻打曹操时,就先派颜良为前军攻打白马,结果为曹操阻击,失了颜良和数万大军,令袁军士气跌落,曹军士气大涨,就是这个道理。”

“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攻打甘宁,若是能击败甘宁的话,便可以提振士气,然后再退回来防守?”

张昭也回过味来。

陆逊点头说道:“正是,而且击败甘宁之后,关羽亦不敢轻举妄动,必然准备周全了才会来进攻建业。此时吴侯可以立即向诸郡征召士卒,抽调兵马来防守,如此江东尚有生还的可能。”

出城决战,先破其前军?

众人思索。

就连孙权也渐渐冷静了起来,开始考虑这个提议是否正确。

因为他们发现,陆逊说得好像有些道理。

在败军之际,最关键的就是要打一场胜仗,提振士气,才能够有所作为。

昆阳之战的时候,刘秀依靠的也并非是陨石,而是先告诉绿林军们,他们主力已经拿下宛城,大军即将北方驰援昆阳,让士兵们振作起来。

当时宛城确实已经被破了,但绿林军主力还在休整,消息也并未传到昆阳,所以刘秀完全是在谎报军情,强行提振士气。

不过这种办法短期内奏效,长期援军迟迟未到的话,必然令士气大跌。

因此必须要有一场大胜。

刘秀就亲率步骑千余人,与王邑派出来的数千人交战,并且亲自斩杀敌人数十,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之后又带着三千人,与王邑亲自率领的一万多人马交战,斩杀王寻,顺势大破王莽军队。

曹操也是如此。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颜良为先锋,直取白马。

曹操亲自领兵北上,于白马阻击颜良,关羽万军中冲入敌阵,一人一马一刀,在无数士兵保护下,将敌人上将军颜良斩杀,取首级而还,取得了初战胜利。

之后他就退回官渡,与袁绍对峙。又率领五千骑兵,奇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最终大败袁绍,吞并了整个北方。

所以陆逊说的是对的,如果要想胜利,就必须先提振士气。

还有什么比一场胜利更能提升士气呢?

最重要的是。

关羽似乎托大了,派出先锋甘宁只领一万人封锁秦淮河。

但孙权手里的兵马还有一万多人,而且还有部分未参战的船只,兵力上居然对甘宁呈现出一定优势。

因此若是阻击甘宁,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这里,众人亦是觉得陆逊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于是纷纷建言道。

“吴侯,伯言说得不错,若要守住建业,必须提振士气,唯有打败甘宁,士气才能振作起来。”

“是啊,恰好那甘宁不过一万人,他必然不会料到我们敢出城交战,若是趁夜偷袭,必能够击败他,令士气高涨。”

“不错,吴侯,这确实是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孙子兵法》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我等新败,正需要敢战的勇气。”

众人纷纷劝谏。

孙权咬牙说道:“好,就依伯言所言,此战,我拜伯言为都督,江东兵马,俱交予汝,汝届时领所有兵马出城,与甘宁决一死战!”

陆逊拱手沉声道:“逊,必不负吴侯所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