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十九章 退兵设伏,孔明断后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章武七年八月中旬,在为先帝下葬,又处理了一些公务之后,大汉丞相诸葛亮亲自北上,前往河南前线。

此时河南正处于无主将的时候,各路将领和士兵也因刘备的病逝而士气极为低落。

这段时间曹魏倒是偃旗息鼓,退兵十余里,没有趁势发动进攻。

他们不进攻不是讲武德觉得刘备大丧时期进攻不好,而是分析利弊之后,觉得强行进攻占不到便宜。

首先是汉军因刘备的死已经成为哀兵,倒不是说哀兵一定必胜,但作战能力肯定不比曹军差,何况他们还是守着营垒作战。

其次是曹魏认为即便强攻也不一定能胜利,还不如趁着这个时候谋夺东西两线,所以就干脆没有急进中兵,将攻势放缓,把主要精力放在它处。

在这样的战略下,曹丕派出了使者到南方襄阳给刘备吊唁,同时与诸葛亮商议了双方罢兵言和的请求。

诸葛亮同意了罢兵,两边都没有签署什么和平条约。

现在可不是什么宋辽南北对峙的情况,而是南方力主北伐,北方也有吞并天下的意思。

双方都只是短暂谋求内部休养生息,等待来日再战。要是签订什么和平盟约,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汉代极为讲究信义。

曹爽为什么会相信司马懿?

那是因为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不会动他。

结果就是司马懿爽约,造成了信义直接崩塌,什么誓言条约自此成为了废纸。

但在司马懿之前,双方都还保留着国家信誉,因此两边很有默契,只是罢兵言和,至于之后什么时候再打,那就要看双方什么时候突然发动袭击了。

主动权依旧在两边上层手里。

不过说是罢兵言和,诸葛亮也没有真信曹丕,他知道要是退兵的时候秩序整齐,没有给曹军可趁之机,那才叫罢兵言和。

要是撤兵的时候秩序混乱,兵马没有统一,曹军不可能不趁着这个机会发动突袭。

毕竟能占到便宜凭什么不占?

所以诸葛亮极为谨慎,他与张飞带着王平部的五千人抵达了前线,开始筹划撤兵的事宜。

八月十九日,正是中秋时分,天气干爽,秋风萧瑟。

白日还有些炙热,到了晚上就凉快起来,繁星点点,天幕好像一块桌布点缀了无数辰光,月亮犹如银盘一样挂在天际,将大地映照得宛如一片银河。

位于颖水南岸的汾丘汉军主力大营,此时诸葛亮刚刚巡营回来,他上午就抵达了营寨,然后视察了整个营垒。

从颖水西北往东南,一条斜线,连绵二十多里的营寨就有主力约五万余人。

然后在附近襄城、颖阳、汜城等地,尚有数万人马,整个汉军前线的总人数就达到了十三万人,如果加上辅兵、工匠和农夫,人数接近三十万。

如此庞大且臃肿的营垒,在目前缺少主将的情况下,几乎是全靠刘备手下这帮精锐谋士、将领撑着。

维持住已经十分不容易,很难再继续发动进攻。

营寨内诸葛亮坐在主位上,下面张飞、庞统、法正、甘宁、吕常、吴懿、吴班、高翔、董厥、冯习、张南、张任、王平等大小将领齐聚。

都是一群老头了。

这里诸葛亮反而是最年轻的,今年四十六岁,其余连法正都五十一岁了。

法正身体不太好,他为人比较钻牛角尖,性情比较睚眦必报,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太长寿。反倒是庞统性情比较温和宽厚,看上去比法正显得年轻许多。

诸葛亮环视众人,轻摇羽扇道:“北伐如今已近两年,骠骑将军西取关中,大将军东得淮南,我们已经占据了很大优势。但先帝驾崩,粮草损耗无度,国内民生渐渐凋敝,为保大业,守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我以为应当撤兵回南阳,诸位以为如何?”

“退兵?就这样退兵吗?我们好不容易攻打到了河南。”

“丞相,是不是该重新考虑一下?”

“邸报上说,先帝临终前高呼三声北伐,夙愿便是想攻破曹魏,复兴汉室,就这样轻易退兵吗?”

一些将领议论纷纷。

虽说仗已经打了一年半,接近两年时间,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比较疲惫,战意其实已经远不如刚开始北伐的时候士气高涨,军心亢奋。

但因为西线和东线的胜利,让他们中线主力部队其实一直都憋着一股劲。

凭什么那两边都赢了,他们却迟迟不能胜利?

所以从理性上来考虑的话,现在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比较吃力,很难再有什么突破的能力,退兵回去确实是一个好选择。

可从感性上河南中线的将士们其实都不想就这么退回去,实在是没有寸功让他们很不甘心。

唯有诸葛亮摇摇头道:“我知将士们想与曹军决战分出胜负的心思,但现在确实已经不是继续进攻的时候,诸位要明白,我也不想退兵,然而眼下继续强攻,国力已经快要坚持不住。”

虽说休养了三年,但这一年多的战争可谓是吞金兽,无数钱粮、辎重、器械洒下去,到现在国库已经空了大半,如果不能退回去的话,恐怕没多久就要消耗一空了。

“咳咳咳”

法正轻轻咳嗽了两声,说道:“退兵.确实也该退兵,既然连陛下都已经应下了退兵的事宜,诸位就该遵守便是,待来日再继续进军吧。”

“唉。”

张飞长叹了一口气道:“我也不想退兵,但大兄让我听丞相的话,那就退兵吧。”

“看来只能退兵了。”

“退兵也好,将士们确实都身心疲倦。”

“那就听丞相的命令吧。”

将领们就不再说什么了。

现在退兵的事情既然已经定下,而且说将士们还有想打的意愿那显然是不太可能。

所以退兵或许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

法正沉声道:“我们退兵回去休养的确是现在最正确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但曹魏丢了关中和淮南,不会轻易善罢甘休,他们会想办法夺回来。”

“嗯。”

诸葛亮点点头道:“我与骠骑将军也是如此认为,因而此时骠骑将军已经回关中去,大将军也在赶往淮南,大军回南阳,与关中相连,水军驻扎于夏口,随时可以驰援淮南,现在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积蓄下一次北伐的力量。”

庞统说道:“但现在大军阵势已经摆开,我们想撤退的话,可能会造成部队出现一定混乱,曹魏那边若是趁势追击,那该怎么办?”

“这件事情由我与孝直和士元商议吧。”

诸葛亮想了想道:“诸位请先回各自营寨,等待命令便是。”

“是。”

“末将告退。”

“那我们就先回去了。”

诸多将领就起身告辞,结束了这次军议。

等大家都走之后,庞统才问诸葛亮道:“孔明,你有何打算?”

诸葛亮抚须说道:“我观曹魏不太可能就这样放我们离去,很可能会派人监视我们,若是队伍军容整齐有度,他们自然不敢出击,若是稍显混乱,怕是就会立即出兵相攻了。”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

庞统说道:“现在的情况是十多万大军,加上民夫辅兵近三十万人,想一次性撤离恐怕没那么容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混乱的情况,曹魏现在有不少骑兵呢。”

“哼。”

法正冷哼道:“我们的骑兵也不少,岂能怕了他们?以我之见,不若干脆设伏。退兵的时候,让骑兵断后,一旦他们来袭,便教他们好看。”

诸葛亮说道:“这是个办法,不过这就要看我们的意思,是想安然退回去,还是想要冒点险了。”

安然退回去比较容易。

只需要严整好队伍,让各级将领士兵有秩序地撤离,曹军见无机可趁,自然也就不会追击。

但要是想设伏的话,就得故意露出点破绽。

就像历史上四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佯装继续围攻祁山,实则突然退兵,让司马懿以为诸葛亮后方出了事情,于是派张郃追赶,结果木门伏击大败曹军,诛杀张郃。

唯一的问题是要控制十多万大军,近三十万人一起撤退,同时还要保留一定破绽,让敌人觉得有机可乘,难度可谓是非常大。

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玩崩,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譬如马谡。

他觉得可以驻扎在山上激励士兵斗志,起到背水一战的效果,结果玩崩了,直接把自己搞得大败。

所以这么玩属于双刃剑。

法正毫不犹豫地道:“若是不打疼曹军,他们又怎么能不知道我们的厉害,冒点险无妨,骠骑将军不是派了凉州铁骑过来吗?难道这样一支部队,都不能完成断后的任务?”

庞统与法正共事那么久,知道他的性格喜欢剑走偏锋,摇摇头道:“还是不要节外生枝,十多万大军从容撤退,已经殊为不易,没必要这样做。”

“士元,你就是胆子小,有的时候该做出决议就要做出决议,不能因为可能会出现意外而不敢做出决议。”

法正不满道:“你应该明白,曹军如果来追击的话,就不会只派少数人,若是能伏击成功,就可以重创曹军,甚至能击溃他们的骑兵部队,这样将来北伐的时候,将少多少阻碍?”

“是这个理。”

庞统老神在在道:“但谨慎一些没有大错,要是弄得不好,很容易连累三军,孔明,你觉得呢?”

皮球又踢到了诸葛亮身上。

他沉吟起来。

事实上能够让十多万大军安然撤退,就已经是古今顶尖名将。

能够做到井然有序撤退的同时,还可以从容布置伏兵,不说整个三国历史,就说整个华夏历史,恐怕都屈指可数。

诸葛亮到现在为止才是第二次领兵,他其实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略微有些犹豫。

过了片刻,他才说道:“若是设伏的话,孝直打算怎么做?”

法正一下子来了精神,说道:“三军要想撤退,前方主力就必须先撤,左右两翼掩护主力,主力掩护民夫、辅兵、工匠带着辎重先行,如此方能徐徐撤兵。”

“嗯。”

诸葛亮点点头,这是正理。

除非他们不要辎重,否则的话,辎重肯定是要先撤。

法正继续道:“我打算故意丢弃一些辎重,让曹军以为这是“饵”计,主力仓皇撤离,他们必然不会捡辎重,一路追击我们的主力兵马,此时骑兵忽然杀出,必能大败曹军。”

““饵”计?”

诸葛亮想了想道:“这好像是荀公达曾经计杀文丑的谋略。”

“不错。”

法正点点头:“区别在于文丑鲁莽无知中计了,曹军不会蠢到中计,却不知道这是计中计。”

庞统提出异议道:“但曹军同样不会蠢到不知道我们有骑兵,他们的骑兵在后面追,难道不怕我们的步卒与骑兵反包围吗?”

“唔”

法正沉思片刻,说道:“他们若是不中计,我们自可从容撤离便是。”

“白白损失一些辎重?”

庞统反问。

“这”

法正被反问得哑口无言。

要是敌人就是不上当,那确实是会损失不少辎重。

庞统笑道:“就这样安全退兵,挺好。”

诸葛亮思索了一会儿,却轻笑道:“其实也未尝不能给曹军予以回击。”

“哦?”

法正忙道:“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说道:“可无需两翼掩护撤退,先令两翼掩护民夫工匠辎重回去,我亲率主力断后,曹军大抵就会来追击,此时若出奇兵,应该可以将他们击败。”

“孔明亲自断后?”

庞统惊讶道:“可是我记得孔明就只在南中领过兵,与曹魏作战,和在南中打仗可不是一回事,孔明能统率好三军吗?”

诸葛亮笑道:“大抵是无妨的,若是曹丕知道我在统领兵马,应该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哦?”

法正纳闷道:“孔明就这么笃定。”

诸葛亮深邃的目光看向北方道:“就连孝直和士元都觉得我不能胜任,又何况是曹丕呢?”

世人只知孔明一直在后方治理国家,带兵打仗也仅仅只是平定过南中。

却是不知道早年刘备夺取荆州,几乎全赖诸葛亮治军。

当时他就已经是军事参谋,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只不过独自领兵确实只在南中那一次而已。

若曹魏因此觉得诸葛亮没有领兵经验而小看了他,那就大错特错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