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九章 历史上第一本禁书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魏黄初六年八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在典礼上,曹丕亲至为太学重新开学赠上贺礼。

现在九品中正制度之后,寒门、豪强、小世家都有了入仕途径,曹魏的支持便自然上升。

而曹丕重开太学,便是稳固这种关系。

太学的入学条件是什么?

官员子弟。

甚至曹魏太学里直接就有一条校规,入学的学生只允许按照年龄大小排列次序,而不许按照父兄的官职大小排列。

看上去好像是一条不错的校规,但也侧面反映了,只有父兄是官员的子弟,才能够进太学读书。

之后这些人又继续当官,继承父兄的职务。如钟繇之子钟会,程昱之孙程晓等。

所以归根到底,曹丕设立太学的初衷,其实就是继续扩大自己与中小世家、豪强寒门之间的关系,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为此甚至太学设立之后,遭到了大世家的反对。

很多大世家都不愿意把家族典籍拿出来放入太学,再加上太学生都是权贵子弟,不少人都是为躲避兵役才来,学习意志不高。

因此曹魏时期的太学一直办得不是很理想,并没有达到曹丕拉拢中小世家,并且帮他扩大人才规模的意图。

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至少现在曹丕还是意气风发,想把太学办起来,加强他曹魏的统治。

太学的开学典礼从一场祭祀开始,台下熙熙攘攘数百名太学生,在祭祀礼官的带领下,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向先贤诸子祈福。

曹丕之前就已经上过香,现在坐在上面,看着下方的祭祀仪式展露出笑容,对身边的太学博士乐详道:“今朕大魏人才济济,诸公子弟皆入太学,何患大业不成啊。”

乐详倒是没有那么乐观,只是拱手说道:“陛下,虽然诸公子弟皆入太学。但据闻都是家族学业不精者方来,真正的精干子弟,却是少之又少。”

“哦?”

曹丕皱起眉头道:“这是为何?”

乐详解释道:“因如今太学典籍较少,藏书不多,且各大世家都有家传经义,相比于太学,他们更注重于家学。”

“唉。”

听到这句话,曹丕叹了口气,狠狠地锤了一下桌子道:“想当初太学如何兴盛?灵帝广集天下图书,置于鸿都馆、兰台、辟雍、东观、石室、宣明、太学等地,其中太学尤为之多,乃令卢植、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校勘儒学经典,刊正经书文字,刻写太学石经。可惜董贼一把大火,付之一炬啊。”

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地方。

汉灵帝时期儒学昌盛,因天下经文广集于太学,所以当时太学是天下儒生们向往之地。很多人都在太学读书,后来太学石经刻成之日,太学门口的马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轰动全国,可谓兴盛一时。

结果董卓一把大火把洛阳大部分图书焚之一空,即便蔡邕抢救,也只带走了很少的部分,后来曹操让蔡文姬背写很多失传典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现在曹丕又设立太学,但里面的藏书就已经远不如当初那么辉煌。

作为汉末魏初有名的文学家,曹丕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自然对于这些烧毁的经书十分可惜,对于董卓的恶行,亦是极为痛恨。

但痛恨也没用,现在太学缺书的确是事实。

乐详建议道:“陛下还是要多招治古今经文文学的大儒,大儒们虽各治经典,各成一家,但书籍原文,以及他们也都是传承各家学说,如此集百家之长,或许能够恢复当初太学之兴盛。”

“嗯。”

曹丕点点头,这件事情确实应该重视。

乐详见他很好说话,就又说道:“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希望陛下慎重。”

曹丕问道:“何事?”

乐详说道:“如今很多北方的儒生都以《沉氏经》《诸子言》乃至新出的《人论》为经典,日夜治之。特别是《人论》,其中言论怪异,乃借儒家之衣,歪曲圣人之意,长此以往,恐对陛下不利。”

“唔......”

听到这句话,曹丕皱起了眉头。

沉晨现在已是海内知名的大儒,《沉氏经》和《诸子言》的出现奠定了他大儒的地位。

这两本书其实是以儒家思想探讨精神、文化内核的书籍,与王阳明心学贴近,属于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因此在目前的儒家圈子当中,地位较高,被世人封为经典来治。

曹操早年也觉得这书不错,里面并没有伤害到他统治的内容,所以不仅他看,还让曹丕和曹植学习,以加强他们的政治能力,掌握新的思想。

结果就是沉晨在北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诸多儒生们奉为当代第一大儒,而且已经有往儒家第四圣的方向发展趋势。

汉朝本身就没有文字狱,文化的传播也受限于竹简,像曹丕的太学一直没办起来,就是各大世家对本家族家传的典籍视如珍宝,不愿意拿出来分享,结果就造成了文化壁垒。

所以像沉晨这样大方地传播儒家思想,到处分发、售卖刊印成书籍的各类经典的人,少之又少。

这就造成了曹魏集团的矛盾与割裂。

在军事上,他们将沉晨视作大敌,屡次打击。

可在文化上他们又奉沉晨的书籍为正统,即便嘴上不说,可连曹魏统治者都治,就更别说底下的世家大族和豪强寒门了。

因而面对沉晨,曹魏集团的态度还是很复杂,军事文化不同对待产生了精神错乱的感觉。

但到《人论》出来之后,就不同了。

《人论》极大动摇了曹魏的统治,让底层百姓较为浮躁,很多人甚至拖家带口,脱离北朝,跑到了南方去。

一系列的情况让曹丕都有些措手不及,不得不想办法对抗。

只是以目前沉晨在儒学上的影响力,想要将沉氏的影响抹除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现在的大儒们顶多是对古代的经典进行注视,也就是解释儒家文化。

而沉晨是直接自己写了几本经典出来,自己就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之一,跟孔子、孟子、荀子一个地位。

所以想对抗或者抹除,除非再出来一个圣人,但那完全不现实。

因而曹丕也只能选择躺平,听之任之。

现在乐详提了出来,又让他想起了这个糟心的事情,扶额说道:“朕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然沉晨那厮为当世大儒,儒生们现在都治沉学,便是马学郑学都不治了,想要与之匹敌,谈何容易。”

乐详想了想道:“臣以为,陛下可以效彷武帝。有用则用之,无用则弃之。《诸子言》和《沉氏经》提倡的实用主义、思想教诲、知行合一都不错,可以保留。《人论》对陛下不利,不如禁止在北方传播、抄写、谈论。”

“禁止?”

曹丕左手撑着下巴,右手轻轻敲击着面前的桌桉,陷入了沉思。

自春秋战国以来,知识都极为宝贵。除了历史记载有秦始皇焚烧一部分书籍之外,就再也没有官方严令禁止某本书的事情。

后世有营销号说法家的《商君书》是我国第一本禁书,是汉武帝时期禁的,但实际上《商君书》不仅在汉代十分流行,还是当时汉朝皇室要学习的主要经书之一。

比如晁错在伏生学习《尚书》之前,跟的是一位叫做叫张恢的老师学《申子》和《商君书》,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卫绾上书说民间学习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会危害到国家,请汉武帝罢黜。

就连刘备临死之前都嘱咐阿斗,可读《汉书》、《礼记》,间暇时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可见当时朝廷并未将《商君书》列为禁书,只是取士者必须学的儒家,因此导致当时学儒的多,学法的比较少。

甚至就连秦始皇焚烧书籍,也并不是把这些书籍彻底毁掉,而是指非博馆藏书,流落在民间的书籍毁去,基本上被毁掉的书籍都在秦始皇的博馆中有备份。真正烧书的是项羽,把咸阳给烧了,导致不少典籍失传。

因此至少在史料当中,明确记载有真正开始被列入禁书的,是从明朝叫门天子朱祁镇正统七年开始,被彻底禁止的《剪灯新话》,明清以前,都没有禁书的说法。

这意味着如果曹丕把沉晨的《人论》列为禁书,那么将开启历史上第一本禁书的先河。

“嗯。”

过了片刻,曹丕缓缓点头道:“文载公言之有理,这等无父无君之论,确实应该禁止,朕回去之后,便颁布诏令,不允许《人论》在各大世家收藏、流传,太学也不能讲这本书经义,凡此书有者,皆焚毁。若私藏,则以谋逆处之。”

“陛下英明,只是《人论》毕竟波及甚广,很多儒生们都学习,若是定下的罪责过大,恐引发大量儒生惊惧,万一他们与南朝有所勾连,那就更是不好,还是希望陛下谨慎为之。”

乐详拱手行礼,《人论》确实给他们这些传统儒生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沉晨的《人论》已经是在贴近儒家思想,然而这里面把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驳得体无完皮,且倡导人格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显然与儒家阶级分明、君辱臣死的忠君思想相违背。

因而对于传统儒生来说,《人论》并不受他们的喜欢。反倒是那些年轻儒生,塑造性强,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一旦被他们将《人论》这样的书籍奉为圭冕,恐怕对朝廷的统治不利,所以乐详才希望曹丕禁止。

不过想全面禁止一本受众较广的书也不容易,因为之前的书籍都是竹简,本身保存不易,还存世稀少,因此即便有不利于统治的书籍,可传播范围小,朝廷统治者也无需禁止。

但现在随着沉晨完善了造纸术以及发明了印刷术,二十多年下来,南方的印刷能力和纸张数量已经完全普及。

北方也相差不大,至少大量的世家权贵手中都已经有了纸做的书本,像《人论》这样的书籍,印刷厂没停过,一直在往北方倾销。

所以这个任务对于曹丕来说,还是非常艰巨。甚至一不小心,还可能儒生们的反抗,动摇其统治。

因此乐详希望曹丕还是小心行事,不要一开始就搞得太大。

曹丕觉得乐详说得有些道理,想了想便问道:“既然如此,那依文载公之见,朕应当如何?”

乐详就说道:“陛下要想取缔《人论》,不能以威,而应当以巧。如朝廷取士,凡治《人论》者,皆不录取。即便之前主治《人论》,也应该换书治之,同时召集大儒,编纂书籍,驳斥《人论》,然后步步毁其根基,方为上策。”

“哦?”

曹丕自己就是个大文学家,顿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之前主治《人论》的人不能当官,那么为了仕途,儒生们自然只能主动选择放弃学习这本经书。

而再召集大儒驳斥《人论》里面的观点,将被《人论》影响的儒生们思想再带回来,显然要比直接强行封杀要好得多。

因为禁书这种东西,你越禁,人们就越好奇。反而进行针对性处理,要比直接禁划得来。

想到这里,曹丕点点头道:“嗯,文载公所言有理,不过禁还是要禁的,但不治罪便是。先禁其书,再毁其言,如此并行不悖,应该就能解决掉这个祸患了。”

“陛下正该如此。”

乐详又行礼。

这样《人论》就变成了历史上第一本官方明令禁止的书籍。

下面的祭祀还在继续。

曹丕听了大儒乐详的建议,打算回去处理太学藏书少以及对《人论》禁止的问题。

但还未等太学祭祀结束,下面许褚就已经匆匆忙忙跑了过来。

“什么?”

听到许褚在他耳边汇报的情况,曹丕大惊,说道:“消息确凿否?”

许褚点点头:“不仅南阳,还有建业、汉中等地,都在运送粮草、物资、军械,尚书右仆射说,恐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刘备就要进攻了。”

得知是司马懿的判断,曹丕就坐不住了,当即说道:“回宫!”

当下他连剩下的太学开学典礼都不参加了,急急忙忙地离开,令下面的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怀疑朝中有大事发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