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十五章 建业太仓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紫云山之战结束后,南北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时期。

曹魏那边曹丕病重,偃旗息鼓。

由于曹丕几次吐血,仿佛病入膏肓,消息传出去,令曹魏上下为之惶恐。

南方汉朝得到消息,自然是欢欣鼓舞,诸葛亮亲自坐镇宛城,开始训练士卒,准备之后的北伐大业。

朝廷这边则是继续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手工制造业以及医药业,特别是医药业,主要是发展妇科。

古代儿童夭折率非常夸张,曹操已经算是对生孩子极为卖力的了,而且他是顶尖权贵,用的医生和药品也都是最好的,即便如此二十五个孩子有一半早夭,可见夭折率有多高。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口,朝廷对医学极为重视,设立官医署,务必要做到每个乡亭都有一个医务室,每个县都要有大量的医务人员,哪怕是能减少夭折率也好。

而除了这些基本措施以外,大汉朝廷也在积极往南开拓。沈晨已经提出过,南方的瘴气主要来源于蚊虫、水蛭以及原始丛林腐败后的动植物尸体细菌。

人对未知的东西才会感觉到可怕。

当瘴气的真相被揭开,并且有办法防御之后,那么南方的发展就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不过这些政策其实也才刚刚开始,想要有所成就还是要等到将来。

所以目前倒还没有什么太明确的好处显现。

唯一的好处是到了章武七年下半年,大汉的人口户籍统计超过一千五百万了。

最近几年每年大汉的新生儿都超过二十万,最重要的是北方持续不断有人口在往南方逃,特别是河南等地,大量的屯田民离开曹魏,向南阳、淮南等地逃跑。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曹魏的剥削比较高,历史上早期曹操屯田的时候还能勉强做到五五,但到了中后期,剥削率就达到了七三或者八二。

一年辛苦种粮收获,曹魏官府夺走了七成乃至八成,到曹芳和曹奂时期,比例甚至一度达到九一,这谁还顶得住?

因此在最近这些年河南屯田民日益收到剥削之后,大量的人口逃跑到了南方。

刚开始曹魏的屯田军还能够控制,可战争开打之后,曹魏那边兵力紧张,大量士兵都调往前线,导致后方看管屯田民的人严重不足,很多屯田民趁机从大别山山区逃入了南阳或者江夏。

甚至还有很多屯田民发起起义反抗,严重威胁到了曹魏在河南的屯田制度,导致现在河南有大片荒地无人耕种,整个南阳宛城以北至汝南以西几乎荒无人烟。

南方的人口多起来,自然要进行新的建设工作。所以北伐的事情慢慢陷入了停滞,到十月份,扬州等地新收的秋粮已经全部到位。

按照以往的惯例,各地官府征收到了粮草之后,除了一部分地方截留用于发展以外,大部分都要运送到建业去。

所以十月份的时候建业东城的太仓就是最忙碌的时候。

古代仓库往往修在水源地附近,仓库潮湿不怕,有防潮措施,怕的是起火。建业的太仓就修在东城的龙藏浦,跟洛阳太仓修在东城外的洛水边是一个道理。

十月十二日,今日东市赶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下午日中末刻,焦承就走出了家门。

因为朝中没有两千石以上的大官,山阴焦氏不能算是世家,只能算是豪族。但族人还是遍布天下,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男主角焦仲卿。

还有曾经袁熙的部将,现在曹魏征虏将军都亭侯焦触。

焦触投降曹操之后被封为列侯,在给曹丕上表劝进称帝的《魏公卿上尊号奏》也有他的名字,算起来焦触还是焦承的某位族叔。

由于在南方朝廷没有门路,焦家也拒绝上缴田产奴仆,被朝廷打压,直到现在焦承也才混了个太仓吏的职务。

顺着东门外粟市一路到了太仓,在码头的太仓令丞官署点了卯之后,焦承这才往仓库方向去。

此时右侧的秦淮河岸码头已经停满了船只。

粮仓修在河边除了防火,最重要的当然是交通,用船只运粮可以迅速将粮食存入仓库里,而不需要再次从陆地上运粮,减少了极大的人力成本。

焦承过来的时候他的同僚已经在指挥码头上的力士卸货,各个货栈的进出货物都要进行登记,码头登记一次,入栈登记一次。

所以太仓吏们都会在码头以及货栈门口指挥货物进出。

见到他来一名比较熟络的同僚笑着说:“季任,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晚?昨晚上干嘛去了?”

“能干嘛。”焦承打了个哈欠道:“还不是在家睡觉?”

“我看是跟你妻闹了半宿吧。”

同僚调笑着。

就算焦承是下午的班,但往常他日中初或者中就来了,今天却是比往常晚到不少。

谁不知道最近焦承又娶了新妇?

闹腾久一点也正常。

只是让同僚意外的是焦承有些心不在焉地应了句,然后看着那些船只说道:“今天又来了多少艘?”

“一百多艘吧。”

另外一个同僚坐在岸边的亭下正用毛笔对他所属的货栈货物进行登记。

焦触扭过头,看到河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船只。

粮食放在太仓除了用于存储以及调节粮价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前线的军粮。

新任的丹阳太守是益州人,前几天州府官吏开会,要求最晚要到十月底就要将明年的粮食送到前线去。

关羽主力部队目前有八万人驻守在庐江和九江地区,以平均每个战兵一月耗粮两到三石来算,每年消耗的粮草以百万石计。

所以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军粮的发送。

各地收缴的粮食送到太仓的时间不统一,而且军粮必须要当年新粮食,因此太仓现在正在做旧粮和新粮的替换工作,要把原来的旧粮大批放到市面上去。

这样既能降低市面上的粮食价格,也能将这些旧粮食做酿酒、喂养牲口或者运到缺粮的地方去补充当地的粮食存量。

目前南方汉朝通过长江的水运网络,还是做到了相当程度的物资流通。朝廷在长江两岸修建了大量的仓储,一旦某地发生灾害,物资能够通过水运迅速调过去救济灾民,平息祸乱。

在这样一个还算完善的体系下,最近几年南方的粮食价格日益下降,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比于还处于饥荒的北方,南方可谓是相当富饶。

主要还是在于生产力上升,粮食产量通过双季稻大幅度上涨。种田人口又多,造成粮食供大于求所致。

沈晨对治国其实比较一知半解,不如诸葛亮。

不过高中政治和历史教会他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粮食太多和生产粮食的人口太多,同样会伤害到国家的发展。

因此他建议诸葛亮在南方发展手工制造业和商业,让一定人口脱离生产,加快经济流通。

如此一来南方不仅农业发展迅猛,经济文化也发展得非常快。

至少在科举制度的体制下,各县都开始兴办县学、乡学,特别是江东地区,文风渐渐盛行。

焦承自己就考过两次,他第二次的成绩是合格的,可惜政审没过,家里的长辈过于顽固,一直打死都不交田地人口,害了他的前途。

否则的话焦承现在应该就不是吏,而是调往荆州益州等地成为官了。

他面色凝重地走在码头上,与另外几名同僚一起检查仓储,仓库在码头的北面,各货栈犹如密集的坊市一样横列。

每处货栈之间有栅栏保护,每个货栈长五十步、宽四十五步,能存放数千石粮食,像这样的货栈整个太仓有上百个,最多能存放数百万石。

焦承他们的任务是只负责自己所在的货栈,如清点存粮,登记造册等等,只要把自己负责的货栈任务完成,基本上就会清闲许多。

几人负责的货栈相邻,一起帮忙清点着货物。焦承进入了自己的货栈内,里面有板车和工人穿行期间,把粮食拉进拉出。

门口有两个同僚正在守着,看到他过来,其中一人将手中的纸笔扔给他道:“今天上午咱们的货栈入库八百石,出库一千二百石,都记下来了,别搞错了。”

“嗯。”

焦承有些情绪不高地应了声。

粮仓是重中之重,所以采取的是两人三班制,码头那边负责给各个货栈发货,然后货栈这边也必须要清点登记。

从早上平旦末第一班两人上岗,仓库开门,开始进货出货。

然后是下午班,从日中末到黄昏末,也就是下午1点到晚上9点。

之后就是巡夜兵丁的活,仓库会持续不断巡逻到第二天早上平旦末,也就是早上5点钟。

而且不止是半夜巡逻,白天的时候兵丁也会巡逻,只是不是在粮仓内部,而是到了外面,可以说二十四小时保证粮食安全。

同僚清晨上班,忙活了一个上午有些疲倦了想去补个午觉,也没有在意焦承的态度,把手里的工作交接之后就离开。

其它同僚有各自负责的仓库,焦承应该要与另外一个同僚坐下午班,不过那个同僚昨天就跟他说过,今天上午有点事情要晚到一点,让他帮忙先点个卯,他晚点到。

刚巧一批新货送完,正常情况下下一批货会晚点,焦承回过头看了眼仓库,自己所在的丁十二货栈居然在短时间内只有他一个人。

这可是极不符合章程的事情,一旦被上面发现,肯定是要追究责任的。

远处几名干活的工人见到这个情况,就走到了丁十二货栈边,其中一人与焦触攀谈了几句。

焦承手里捏着纸笔犹豫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纸笔放下,进入货栈中,他看到仓库里满满地堆着粮草,右侧门口位置是新粮,左侧更里位置是旧粮。

现在旧粮差不多都已经搬空,剩余得不多,按照惯例他应该检查一下,焦承就走进货栈内,额头开始滴汗,脸色也不是很好看。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从里间出来,脸色已是蜡黄近乎发白,最终还是强自镇定,开始在门口准备今天的工作。

“季任,你怎么了?”

大概两刻钟后,和他一起当班的同僚匆匆过来,见到他情况不是很好,纳闷道:“出什么事了。”

“没什么。”

焦承强笑了一下。

“哦,刚才我在码头问了,下一批一刻钟后过来,我们先去检查一下吧。”

同僚应了句。

焦承说道:“我已经检查过了。”

“那行吧。”

同僚听到他已经检查过了,就没有在意,拉来门口的椅子坐下等着下一批粮草。

这几年桌椅在南方也开始流行。

虽说这东西来自于西域胡凳,不过听说骠骑将军很喜欢,经常说坐椅子对身体好,于是就有不少手工制造者开始打造各种各样的桌椅。

上层权贵还是保持着席地而坐的礼仪,但底层百姓都觉得桌椅好用,因此渐渐扩展起来。

很快新的粮草又被运来,在搬运的时候,有个工人随口说了句怎么有股鱼腥味,让一旁的焦承脸色大变。

另外一个工人说旁边就是码头,有点鱼腥味很正常,这才算是过去。

天色渐渐暗下来。

到了傍晚时分,今天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

同僚和焦承一直守到黄昏末刻,这才锁仓下班。

周围各个货栈都是他们这样的太仓吏,约有二百多人。

太仓很大,除了河边以外,有三个主要通道。

同僚跟他住的地方不同,所以焦承是往西门方向去,就在一处货栈口分别。

货栈大门还是开着的,几十名太仓吏排着队伍从西门出去,而另外一边则是一队队兵丁进入了仓内。

焦承尽量让自己保持着冷静,他看到粮仓兵丁们踩着整齐的步伐沿着货栈之间的通道进去。

身后的货栈大门缓缓关闭,里面不允许有明火,所以只有太仓外围建有高塔照明。

借着那点火光,焦承能够看到那些年轻兵丁们严肃的脸。

在那瞬间焦承内心产生过纠葛。

然而当看到另外一侧一个同伴肃然看着他的时候,焦承这才咬牙低着头前进。

像他这样将鱼膏油脂放入太仓里的内应,可不止一个。

要是他承受不住自爆的话,整个家族都要遭殃!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