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章 姜维,拜见师君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建安后期,刘备于凉州击退曹操,为了防止曹操卷土重来,刘备迁徙天水、陇右等汉人至汉中,扩充汉中人口。

姜维就是在那个时候跟着母亲被迁移至了汉中,因自幼好读书,喜欢郑学,长大后又苦读沉学,颇有才干,于是这两年被郡里征为上计掾,负责数据统计。

此刻他来到沉晨面前,向沉晨拱手说道:“大都督,现在汉中有田亩一百七十七万,丁口二十二万。”

“只有这么点?”沉晨皱起眉头:“我记得张鲁时期汉中人口就有四十多万了呀,后来陛下又从凉州迁徙了十余万百姓过来。”姜维回答道:“是的,不过后来汉中被分为汉中郡和上庸郡,人口和土地被分割了。”

“哦。”沉晨一拍脑袋,说道:“是我的疏忽,居然忘记了这事,那两郡加起来呢?”

“两郡加起来田地有二百五十七万亩,丁口四十四万。”

“还有十余万丁口去哪里了?”

“迁移至巴蜀了。”

“现在汉中就只有这么点田吗?”

“是的。”姜维回答道:“这已经是经过副相治理,在未治理之前,田亩更少。”

“都是大亩吗?”

“是的。”

“小亩地呢?”

“小亩地有二百六十五万亩,合计五百二十二万亩。”听到这句话,沉晨皱起眉头。

不应该啊,汉中盆地居然才这么点田?汉代一亩地跟后世不同。当时一百步为一小亩,大概是140平方米的样子。

然后二百四十步为一大亩,大概是465平方米。而后世的一亩为666平方米。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一个劳动力平均大约种地50小亩,或20.83大亩,合今14.4市亩;每户有田100小亩,或41.66大亩,合今28.8市亩;每口占田20小亩,或8.332大亩,合今5.76市亩。

也就是说,一户五口之家要想解决基本温饱以及赋税问题,就得种28亩666平方米的田才能够维持得了生活,基本上每名丁口种田比例为1比8汉亩。

而目前汉中盆地总田地也才五百二十二万亩,算起来也就337万大亩田,按照比例来算,只能养得起42万人。

当然。除了大小亩田以外,还没有算大量的菜地、池塘、桑林、养殖地,这些也都属于耕地范畴,也能够生产粮食。

如果算上这些,汉中总体量来说,这些耕地能养得起五六十万人。大概就是历史上张鲁在汉中的极限。

然而汉中盆地五千平方公里,平原区一千四百平方公里,按照亩数来说,应该有将近三百万亩田,而且这还是按照后世一亩666平方米来算。

如果按照汉亩来算,正常情况下,只算平原区,汉中极限的耕地面积也能有五百多万亩,还远远达不到极限。

所以沉晨问道:“汉中面积还是非常大的,还能够继续开垦土地吗?”姜维回答道:“可以开垦,但受限于水源。”

“原来如此。”沉晨顿时明白了原因。后世科技时代,工业发达,开凿河流不在话下。

而古代技术水平落后,全靠人力来做。所以哪怕汉中水资源丰富,可要想让水源贯穿每一处平原,难度还是非常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产生的问题就是,虽然还有很多平原面积可以开垦土地,可因水源不足,不能扩展。

想到这里,沉晨点点头,背负着双手走在队伍最前面,对身旁的黄忠李严他们说道:“将来陛下要北伐之时,我们要从汉中出兵进攻关中,汉中就成为了粮草提供处,然而此时汉中也仅仅只是自给自足,驻扎数万兵马还能够养得起,可一旦北伐,调集大量民夫徭役,粮草就必须由巴蜀供养,蜀道本就艰难,虽然我们不缺粮草,但这样对于巴蜀之地的负担太重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尽量囤积大量粮草,在和平时期,由雇佣巴蜀少量民夫蚂蚁搬家似的往汉中运粮,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农业,做到让汉中、上庸两郡之地,就支撑起我们的北伐战争。”李严说道:“可是大都督,现在汉中耕地已经到了极限,很难再开垦新田地了。”

“遇到困难,就要想解决的办法。”沉晨说道:“这大山深处到处都是水源,就看我们如何利用了,你们听说过永昌郡哀牢县的梯田吗?”

“梯田?”众人互相对视,这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何况还是后世云南深山老林里,他们上哪知道去。

“不错。”沉晨点点头:“汉中温度适宜,适合种北方粟麦,也适合种水稻,而且这里地下水丰富,降水充沛,水稻比粟麦更好种植。如果想开垦农业,一者要多挖池塘,修建水渠,挖出地下水来。二者就是在山里种田,在山中的河流上游区域,开垦出梯田。”作为深扎于基层的骠骑大将军,沉晨不仅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能治国安邦,同时还能下田干活。

先不谈他前世穿越前作为设计狗走遍大江南北,采风建筑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农村生活情况和农作物种植。

单说他穿越前和穿越后从小生活的环境,也让他接触农村,知道农事。

穿越前他的家庭也是农村出身,小时候还跟着父母插秧种地,上山放牛羊,按照他们当地话来说,每年春耕种地,叫做

“办吴”,要先在旱地种秧苗,再把秧苗插入水田里。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出身是后世湖南湘中南部的一个穷困县小山村,他们家的田地就是梯田,老家地区还有着名的紫鹊界梯田风景区。

因此对于梯田沉晨其实并不陌生,也打算在南方进行推广,如此就能够多增加人口和粮食产量。

听到他的话,此时跟随沉晨过来的弟子们顿时开始做笔录。这次进西川,沉晨的本部兵马并没有带多少,包括甘宁部都没有带过来。

但却带了黄门卒以及州泰、邓艾、霍漾、吴当、吴涛、单彝等参军的得力弟子,其余谢晖、张黎、胡沔、李求等人是文官,已经调任地方不在他身边。

姜维本就是上计掾,本就是记数据的吏,看到邓艾他们在写,于是也想写,结果一摸身上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带笔墨。

他顿时看向邓艾他们的目光就变得不同起来。还是先生的学生聪明,原来跟在先生身边,就应该随身带着纸笔。

可他又没有笔,急中生智,在地上捡了根柴火,沾了些泥巴,在纸上也开始做起了记录。

李严此时说道:“若是如此,当应该考察一番各地的水源。”

“嗯。”沉晨点点头道:“在山里种地不比平原,这样会分散很多,不过若是能在山里的水源地附近找到地形相对平坦的地方,就能建立起村庄,对于愿意进山开荒的百姓,我们也应该扶持,减免徭役赋税,鼓励他们多事生产。若汉中上庸能有大田八百万亩,丁口百万人,何愁不能有粮北伐?”众人就一边说着,一边往北进入了南郑县。

当天沉晨召集汉中诸将以及官员们开了个会,如今刘备集团以休养生息为主,但他们作为前线却一定要时时刻刻准备好备战。

汉中的问题就在于运粮困难,历史上巴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一直是个大粮仓,从来都不缺少粮食。

诸葛亮也将汉中作为粮草基地,可即便如此,也还是时常因缺粮而不得不停止北伐。

由此可见粮道问题对于西南来说,有多么严重。会上沉晨总结了一些目前汉中面临的困境,比如运粮道路不好,粮食生产力较低,丁口较少,一旦发生战事,抽调徭役和民夫,将几乎把汉中一地青壮掏空等问题。

按理来说,他才刚到汉中,也不了解实际情况,却直接开会说起这些东西,难免有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之感。

但没有人认为他说的是错的。因为这些都是徐庶总结出来的东西,诸葛亮也曾经到汉中视察过,认为这些确实是汉中的困局。

所以沉晨说的这些其实属于老生常谈,汉中早就已经存在的弊病。那么如何改变呢?

沉晨当时并没有给出指导意见,而是认为应该先视察一下汉中,亲自走一走各地,再做结论。

会后沉晨召来了那个叫姜维的汉中郡上计掾。汉中太守府后院。已是傍晚时分,太阳接近下山。

天气阴沉沉的,作为秦岭深处的一块盆地,这里降水量非常丰富,汉水上游也由雨水汇聚而来。

此刻还未下雨,沉晨下午给将领官员们开会之后,就暂时居住在了此地。

带来的将士们由赵云、庞德率领,在城外军营驻扎。沉晨身边除了保镖单彝、吴当和杰出弟子邓艾以外,其余人现在都各自回了军营,承担起他们作为中级军官的责任与义务。

庭院廊下,沉晨盘膝坐在地上,身边坐着邓艾,对面则盘膝跪坐着姜维。

姜维神情有些紧张。因为他学的就是沉学,除郑学以外,还治《诸子言》与《沉氏经》。

现在写这两本书的人就坐在他面前,这种感觉就像后世一个法学生上课的时候,忽然一抬头,发现今天给自己上课的老教授,就是咱们国家的法律制定者一样。

“你叫什么?”沉晨问道。

“姜维,字伯约。”姜维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旁边邓艾正在泡茶,看着他笑了笑,然后把泡好的茶水送到了沉晨手里,又给姜维泡了一杯。

“你既在郡中做上计掾,想来对郡中事务有些看法。”沉晨说道:“如今汉室第二次灭亡,陛下效彷光武皇帝在南方继承大统,立志要北伐曹魏,恢复大汉江山。派吾来西北,便是为了攻打关中,还于旧都,你觉得我们能做到吗?”

“能!”姜维毫不犹豫地说道。

“为什么?”

“因为只要先生在,就一定能。”

“哦?”沉晨笑了起来:“这么相信我?”姜维叩首拜服道:“我也学《诸子言》和《沉氏经》,从中我能看到先生有大智慧,所以维相信,只要先生在,就一定能。”马屁精。

邓艾和旁边站岗的单彝吴当都翻了个白眼。沉晨哈哈大笑道:“哈哈哈,既然你学《诸子言》,那我考考你。建安三年,徐子问:“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我是怎么回答的?”姜维想了想说道:“先生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不错。”沉晨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说道:“这说明你确实学得很好,你还没有回答我之前的问题,你对郡中事务有什么看法?”姜维就说道:“先生说的运粮问题确实是个老问题,先生也在想解决的办法。如果要我来说的话,除了运粮问题以外,还有凉州与汉中交通不便,兵马难以迅速沟通,又有军队日益疏于训练,武备松弛等情况。”

“嗯。”沉晨叹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关中之战后,汉中已经两年未打过仗了,长时间保持训练状态不容易,要给士兵们提供足额的粮食,这也是节约的一种办法。”士兵每天训练的话,体力耗费巨大,他们就要保证充足粮草供养,消耗会非常高。

所以减少训练,比如以前是三天小训,五天一大训,现在改为十天一小训,十五天一大训,平时士兵可以做农活,就能够减少士兵的消耗,多保存粮食。

“不过既然我来了,要准备攻取长安,自然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会在汉中待几个月,解决汉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去凉州。”沉晨看向姜维道:“听闻你是凉州人,你可愿意随我同去?”

“自然愿意。”姜维大喜,纳头便拜道:“我治沉学,自希望常跟在先生身边聆听先生教诲。”

“哈哈哈哈。”沉晨笑道:“你既学于我的学说,也算是我外门弟子,可愿拜我为师?”姜维瞪大了眼睛,然后狂喜,毫不犹豫地磕头道:“万分愿意,姜维,拜见师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