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一章 师君且先行!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建安九年五月,也就是公元204年6月,江东的战事非常顺利。

黄祖的水战能力还要强过张允,再加上刘表派遣了十万大军,除了黄祖六万,刘磐两万以来,还另外派遣了数支小股部队渗透。

孙权虽然重用周瑜、鲁肃等有能力的人想要抵御黄祖进攻,甚至与刘璋配合反攻荆州,但终究是寡不敌众。

豫章郡到手,江东也岌岌可危,刘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高兴,精气神也好了许多。

五月初四,刘表在与贾诩商议过后,就已经在为称帝做前期准备工作。

不过贾诩认为,现在也仅仅只是对江东战事顺利,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够迅速把整个江东都拿下。

而且即便拿下了江东,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消化,至少预计三到五年才能平定。刘表如果等不及的话,应该再西破刘璋,打出威风,就可以称帝了。

只是江东好破,益州却难。

主要还是荆州水师本就强大,刘表增兵之后,十万大军对战的是孙权五万,有极大的兵力优势。

而益州长江上游不利于水军航行,水流湍急、地形狭窄、暗礁无数,所以荆州水师的长处发挥不出来,就只能选择从陆地上强攻。

但陆地强攻的话从荆州攻打益州难如登天,沿途崇山峻岭无数,险要关卡也无数,因此往西打巴蜀可谓艰难险阻。

历史上刘备分两路进攻,一路从葭萌关南下,一路从荆南入蜀,结果打了整整两年,可见一斑。

刘表虽然不知道后来刘备入蜀之路,却也知道攻蜀不易,因此非常犹豫。

荆州水师是强大,可陆军在颍川之战也看出来了,跟北方的精锐步卒完全没法相比。

打水战他可以有人多粮草多的优势把江东吊起来打,但步战,且还是山林作战,荆州可没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步兵军队。

不过就在犹豫不决的档口,贾诩却给了他一个建议——可以派那两个人去。

刘表听后果然大喜。

五月六日,于隆中乡教了两年书的沈晨接到了命令,刘表说今年茂才名额打算给他,希望他能够在荆州出仕。

初七,在给学生们上完最后一堂课之后,沈晨回到了学堂后院的住处,默默地收拾了行礼。

学堂外早有数辆马车等候,邓皮、沈奇等护卫帮他把行礼衣物搬上了马车。

后院的沈晨则洗了个澡,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士子儒袍。

他今年已经十八岁了,身姿挺拔,身高有一米八二,体态匀称,面貌虽然不是特别俊秀,却充满了阳刚之气。

一身青色士子儒服长衫,外面披了件大氅,腰间悬剑,缓缓走出了学堂门口。

此刻学堂外已经是数百位学生纷涌而至。

从前年到现在,他教授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上千位之多,常驻的也有一百多名,年龄从大到小,有些二十多岁,有些只有八九岁,俱都出自他的门下。

每一人他都叫得出名字,他们的面貌,性格,学问水平,甚至家庭情况,沈晨都了如指掌,关心入微。

其中就有很多家境非常贫困的学生,受到过沈晨的资助。

每个人都对他充满了感激。

站在门口最前面的学生有六个,分别是谢晖、张黎、胡沔、霍漾、吴当、吴涛,他们来得最早,当初在建安二年,沈晨第一次在眭亭的时候,开学时有四十多个学生。

但因为种种原因,四十多个学生来的来,走的走,都陆陆续续离开。特别是在沈晨参与了官渡之战后,消失了一年多的时间,学生们基本都走光了。

唯有这六个人,依旧每天前往学堂,即便学堂里只有王延这个学问一般的乡里教书先生,也时常会与他一起研习沈晨留下的书籍。

正因如此,这六人成为了沈晨门下最核心的六人,其余弟子以他们六人为师兄,称之为沈门六贤。

至于最近四年新招的学生,冒头者亦有数十人之多,都是学问颇佳之辈。

此刻众人站在门口。

沈晨笑着说道:“今日我已说过,暂时停办学业,诸子当归家研习,怎么还在这里?”

谢晖上说道:“师君,今岁又要离去了吗?”

“是啊。”

沈晨微笑地看着他道:“世道不宁,天下不净,为师亦要去守护着苍生了。”

谢晖走到沈晨面前,向他拱手说道:“师君要践行“知行合一”,但学生们也想践行此道,所以想跟着师君一起去。”

“不可。”

沈晨摇摇头道:“我此去要去战场,性命攸关,岂是儿戏?”

谢晖就说道:“师君说过,人之信为天地之本,若无信则无人性,因为没有信誉的人,敢于做出任何突破人良知道德的事情。我亦常言要为国效力,师君也常道应该知行合一,我欲践行誓言,践行信义,难道师君也要阻止我吗?”

沈晨大笑道:“你呀,好得不学尽学些巧辩。”

说起来谢晖跟在他门下已有七年,接受沈晨爱国、爱民、轻君思想最久,今年已经十七岁了,个子颇为矮小,却素来能言善辩,在他的诸多弟子当中,谁的口才都不如他。

谢晖憨厚地笑了笑。

沈晨沉吟道:“阿晖说得没错,人应该践行自己的信义。但有的时候,践行是需要能力的。”

“如果一个人空有远大崇高的理想,而不去学习知识,学到与之理想匹配的能力,就去践行此道的话,那就不是知行合一,而是愚蠢与自不量力。”

“我跟你们说过很多次,知行合一,首先需要你们拥有“知”,这个“知”不仅仅是良知,还有知识、学问。”

“你们想匡扶天下,那你们就应该要知道怎么匡扶天下,现在该做什么,以后该做什么,然后再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去做,这才是知行合一,而不是脑子一热,就什么都不去想就直接去做。”

“现在尔等很多人都年岁不大,甚至尚未及冠,学问也还需要有所长进,最重要的是身体并不健壮,当潜心读书,锻炼体魄,以待天时。”

说着他又环视众人道:“所以此时并不是需要你们跟着为师去做大事的时候,而是应该在家中好好想想,现在天下的局势如何,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只有这样,你们才算是可以真正去践行为师所言的为国为民了。”

一番言语,让众人颇为惭愧。

因为沈晨说得没错,他教授的学生,多是地方平民、顶多寒门弟子,而且年龄都不大,最年长的也就二十七岁,二十岁及冠以上者不足三十人,其余数百人九成以上都是未及冠的,在当时算是未成年人。

所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顾,就冒冒失失地嚷嚷着要跟着师君去打天下,本身就是一种头脑发热的行为,自然不能让他们如此莽撞。

只不过人群当中还是有人不服,一个身高一米九的巨汉越众而出,瓮声瓮气地说道:“师君,我身体健壮,跟随师君读书四年,还算有些学问,因而想跟随师君,保护师君左右!”

沈晨看过去。

他叫单彝,取字懿德,为五溪蛮人。

汉时荆南地区的武陵郡多由蛮人占据,四百年下来,汉蛮之间多有战争。

而每当蛮人战败被俘虏之后,往往会被那些世家大族抓去做奴仆,因蛮人体魄健壮,多放置在农田里用来当牛做马。

单彝的父母就是襄阳世家大族用来耕地的奴隶。

那大族在隆中乡有一些田土,单彝的父母就在其中,他们算是第二代奴隶了,已经粗通汉人文明,知道当奴隶生生世世都是奴隶,所以想要改变命运。

沈晨火烧许都,名震天下之后,回到隆中乡教书。

单彝的父母就私下托人来问沈晨,看他能不能收他们十七岁的儿子做学生,教他学问。

沈晨得知这个事情之后,便派人去通知那户世家大族,赎买了单彝父母的奴籍,又给予他们田土,将单彝收在了门下。

结果这几年来单彝越长越壮,今年才二十一岁,体态就已经非常魁梧,力气很大。

不过力气大归力气大,单彝的力气是以前给主人家当牛做马耕地耕出来的力气,是死力气,没有正式学过武艺,恐怕遇到张飞这样的人一回合就得被斩杀。

因此沈晨犹豫了一下,说道:“懿德颇有勇力,却不通武艺,你先跟在为师身边,到时候为师差人教授你。”

“多谢师君。”

单彝大喜,得意洋洋地站到了沈晨身后。

见他成功了,周围诸多弟子连忙喊道:“师君,我也要去。”

“师君,带上我吧,让我做些文书都行。”

“师君,弟子愿生死相随!”

众人踊跃报名。

刚才说得是慷慨激扬,以大部分弟子学艺和年龄不够为名刷掉他们。

但其中还是有少部分年龄和学问都达标了的学生。

这些人都想去,有了单彝这个例子,他们自然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沈晨无可奈何,最终挑选了十余名学艺不错,年龄都在二十二岁以上的学生,答应他们让他们跟着自己同去。

剩余的人要么学艺水平一般,要么年龄还小,或者家中就一根独苗,未能入选。

一时间,被挑中的人喜气洋洋,没挑中的无比失望。

其实他们之所以愿意跟着沈晨去,一来是这几年沈晨给他灌输的理念便是爱国爱民,想报效国家者不计其数。

二来也是想建功立业。

现在谁都知道刘表忽然征召沈晨前往襄阳,很大可能就是要授予他官职,参与最近几年荆州的对外战争了。

跟着沈晨的人多是平民以及寒门弟子,那些世家大族都有家学,还不至于把学生送来这里。

平民和寒门弟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头,眼下就有一个机会,自然想要把握。

可惜沈晨知道这场战局并不简单,因此也不想带着所有弟子去,只是挑选了十多个合适的,带着算是去历练历练。

沈门六贤之中只有吴当合格,其余人学问够了,但年龄不足,都在二十岁以下,一时间很是难过。

谢晖失落地道:“我也想跟着师君一起为国效力,兴国安邦。”

沈晨笑道:“尔等是我衣钵传人,若我战死沙场,还需要尔等传播我的学问,且你们年龄尚小,更应该先学习充实自己,待再过几年,及冠之后,再谈兴国安邦之事。”

“那师君何时才能回来呢?”

谢晖又问。

沈晨便说道:“待家国平静之日吧,何况此去一别又不是永久,待尔等及冠之后,自来寻我便是。”

“唯。”

谢晖等弟子拱手应是。

沈晨挥挥手道:“好了,都散去吧,为师要走了。”

众人便让开一条道路。

沈晨缓缓经过人群,每一个与他对视的学生他都微微点头,以示鼓励。

片刻后走到马车边,在单彝吴当等弟子簇拥下,沈晨上了马车。

他站在马车上,左手按剑,俯瞰众人道:“我门下弟子需谨记,有国才有家,有万民才有国。国难之际,便该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师不才,此行便是要知行合一,以正天下也。诸君当勉力,待学问增长,智力有成之后,亦不要忘记万民百姓,师与诸君共勉!”

说罢他弯腰向着弟子们拱手一礼。

“谨遵师君教诲。”

弟子们亦是同样向着他拱手一礼。

沈晨哈哈大笑着坐到了马车车厢内,高喊道:“此往襄阳,师君且先行了,尔等万不可忘了学业!”

“唯!”

众弟子保持着拱手姿势,又齐齐回答。

车夫轻打马臀。

马车缓缓离去,诸多弟子看着沈晨的侧脸,又齐齐拱手:“恭送师君!”

沈晨便在马车上向着外面挥挥手。

车队就这样往东而去。

单彝吴当等弟子则用脚跟在车轮后面,徐徐步行。

车速不快,但渐行渐远。

身后的弟子们依旧保持着拱手的姿势,久久不愿离去。

在他们的心中,师君是最好的人。

师君的年龄不如很多弟子,却满腹才学,出口成章。

师君的体魄不如单彝健壮,却刚猛无匹,胆识过人。

他为人谦逊,有君子之风。

他嫉恶如仇,乡野有不平之事,都会来找他。

世人只道沈晨杀人如麻,乃是荆州刘景升帐下冉冉升起的一大帅才。

却不知道。

在弟子们心中,那个儒雅有礼,谆谆善诱的少年,是他们最爱戴的老师。

师君且先行!

弟子们必随后而至!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