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章 王者级的拉扯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还请师君收回此言。”

如今已经改名为骠骑将军府的刘表府邸内,厅中一片肃穆。

大儒宋忠,低下了他的头颅,向弟子认错。

但此刻沈晨却依旧拱手行礼,向宋忠说道:“这并非师君的错,而是曹操以及那些唯利是图者之错。”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惊诧不已。

不过转念一想,沈晨虽然与他的师君理念不合,但师道尊严,不可能真让师长难堪。

且宋忠也算是仁至义尽,没有在沈晨举世皆敌的时候,落井下石,只是以沈晨才学出众,比超自己为由,让他下山离开。

所以在双方都没有完全撕破脸皮,沈晨又要维护天地君亲师的师长尊严的情况下,帮宋忠说话,倒也能理解。

只是理解归理解,却无人应话。

邓洪眼珠子一转,问道:“为何是曹操及那些唯利是图者之错?”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又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沈晨环顾四周,朗声说道:“正如王莽没有篡位之前,何等的谦逊有礼?奸逆之辈之所以为奸逆,便是善于伪装,世人不知其真面目,受其蒙蔽,又何错之有?因而我从不认为受其蒙蔽者有错。”

“何况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我虽不才,然亦学于师君三年,受艺良多。师君恩情,晨永记于心,又怎么会因为当初师君受到了曹操悾悾蒙骗,而心中怨恨师君呢?”

“只是世人明事理者少,而逐利者多。像师君及仲宣兄等人这般,当时受人蒙蔽,事后因天子衣带诏而醒悟者只是少数。却有大量所谓大儒名士,明明见到了衣带诏,也知道了曹操恶性,却犹自为逐利而为曹贼张目。”

“如杜袭、赵俨、繁钦等辈,号曰颍川四大名士。当初天下大乱,他们避祸荆州,刘将军闻其名,待之以宾礼,本想让他们为荆州效力。结果这些人却背恩忘义,伤化薄俗,弃贤明之主而去,只顾自身安危,又闻曹操得天子,便立即投奔,枉为名士。”

“他们明知道天子现在是被曹操囚禁胁迫,也宁愿仕于曹操,可见这些人之虚伪,不过是为了好让曹操以天子之名,赐予他们官位爵称,滋养他们的家族门第罢了。此辈宵小之徒,又怎么能比得上真正明白事理的天下智谋之士呢?”

祖孙二人像是双簧。

一席话语说完,全场鸦雀无声。

毕竟这个年代也不流行鼓掌,如果赞同某人的发言,一般只会出声附和。

可众人却无人说话,唯有邓洪刘先等人纷纷叫好。

“好,将军之言,甚是精妙。”

“不错,此言有理。”

“尊师重道,将军真是孝义有加呀。”

几个人附和了几声,也算是给了点颜面。

蒯良目光闪烁,若有所思。

蒯越和蔡瑁则略有愤恨,心中难平。

张允以及另外一部分人的表情都是不置可否。

剩余的人则是不知道该不该附和。

毕竟他们跟沈晨也没啥关系,也不敢随意发表言论,免得惹麻烦上身。

现在荆州内部可不是铁板一块,甚至有些暗流涌动的意思。

此时再冒出沈晨这样一条鲶鱼,还是条大鲶鱼,他们自然也不知道该怎么站队。

唯有宋忠和王粲的脸色微微有些发红,面对沈晨主动示好,亦是显得手足无措,颇为尴尬。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愧。

不提当初他们与沈晨立场不同的事情,单说沈晨刚才批判的杜袭、赵俨、繁钦等名士,其实.他们也一样。

王粲就很想回去。

就跟他的好友士孙萌一样,很想回到颍川许都朝廷。

他可是山阳王氏,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祖辈出过两任三公。

作为名门世家,又岂能常年在荆州南蛮之地蹉跎岁月,不回朝廷继承祖辈遗愿,封侯拜相?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曾经很羡慕士孙萌、荀攸、杜袭、赵俨、繁钦等被朝廷征召去许都的人,也盼望着有一天。

结果沈晨现在就在批判这些人,说他们助纣为虐,是宵小之辈,这怎么能让他抬得起头?

“好,说得很好。”

就在此时,大厅主位右侧的门帘后方,缓缓走出数人,为首之人穿黑色长袍,面容略微苍老,但精神矍铄,正是刘表。

身边还有三名年轻士人,一人大概三十来岁,另外一人约二十七八,最后一人二十上下。

他们三人便是刘表的长子刘琦,次子刘琮,以及幼子刘修。

每个人都翩翩风度,有儒雅之风。

“明公!”

众人齐齐起身,向刘表行礼。

“大家都坐吧。”

刘表走到主位上,双手向下挥了挥,又指着邓洪边上对沈晨说道:“阿晨,你也坐,坐那个位置。”

“多谢骠骑将军。”

沈晨依旧没有叫明公,刘表的征辟他只是一纸文书,他自己可还没承认呢。

当时征辟可是有一套完整流程的,绝不是说给你发个公文,我要征辟你,伱以后就是我的门生故吏了。

还有辟除、应征、下拜等等。

如果没有走完这套流程,或者人家直接拒绝,这就叫做征辟不就。

比如说你派人去告知某人,我想征辟你,人家推辞,就是不答应你的征辟,这属于个人自由,即便皇帝想征辟某人,人家也有拒绝的权力。

而接受征辟还仅仅只是个开始,你答应之后,就是辟除,然后你得回书应征,征辟你的人再来下拜,比如拜某某为某某官职。

所以《三国志》《后汉书》就常有拜中郎将,拜军师祭酒,拜军师将军之类的记载,就是要表达礼贤下士的态度。

现在虽说刘表拜沈晨为中郎将,沈晨也算是接受了这个职务,但正式流程没走完,总归是有些缺少法理,所以沈晨也没有急着就喊明公,而是根据礼仪规范来,绝不让人抓住把柄和痛脚。

“阿晨说得好啊。”

等众人都坐下后,刘表就在台上感叹道:“如今天下大乱,各地诸侯不思报效国家,反而互相攻伐,争权夺利。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社稷之逆臣也,如此国将不国,世人却还要逐利于朝,宁愿为了世家和官位,也要屈膝于曹操,当真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说罢之后,他又看向沈晨,非常赞许地说道:“好在我荆州有国士,阿晨不过十四五岁,却能懂事理,晓大义,悍然抨击汉贼曹操,又北上攻打许都,想要迎回天子,虽说没有成功,但此行此举,何尝不是道义所致,比那些北归者,强得太多了。”

“明公说的是啊,沈将军少年英才,不仅学识出众,且能文能武,当真是吴子之功,胶东侯再生呀。”

成奇第一个站出来夸耀。

其他人一看,成奇素来是刘表亲信,他的说辞往往就是刘表的意思,现在刘表显然是打算力捧沈晨,当下也是一个个出声附和。

“不错,沈将军博览群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天下奇才也。”

“骠骑将军得沈晨,谓之如虎添翼。”

“有沈将军在,我荆州无忧矣。”

诸多官吏门客纷纷附和,更刚才的场景天壤之别。

看目前的情况,沈晨有继蔡瑁蒯越蒯良张允等人之后,成为又一大刘表身边红人的趋势,这些人当然要顺着刘表的意思。

“将军谬赞了。”

沈晨起身道:“若非将军收留,晨与宗族早就无处可去,将军恩情,晨没齿难忘。”

“善。”

刘表赞许地点点头:“上次我发文书辟你为中郎将,但却未正式征辟于你,倒是有些可惜,我欲明日就正式下书,你看如何?”

“晨自然是愿意为将军效犬马之劳的只是”

沈晨小心翼翼地看了眼周围,然后说道:“只是一者晨尚未及冠,恐难服众。二者,晨也想问问将军,咱们荆州这几年的茂才名额是否”

众人互相看看,倒是没想到沈晨的胃口这么大,居然盯上了茂才的名额。

“额哈哈哈哈。”

刘表愣了一下,然后丝毫没有生气,哈哈大笑了起来:“阿晨之志,确实远大。不过以汝之才,举茂才可谓是实至名归也,既是如此,那我就应允你了。”

“多谢将军。”

沈晨立即打蛇上棍道:“晨请辞中郎将之职,先回乡就学,增长学问,以待将军召唤。”

“嗯。”

刘表赞许地点点头:“善。”

他没有因为沈晨拒绝了他的征辟而生气,反倒更加高兴。

汉朝的察举制度和征辟制度来说,其实察举制度的级别要高于征辟制度。

区别就像是明清时期,一个是高中进士,荣登皇榜。

另外一个就相当于你当了某地知府,招了一个随从师爷一样。

虽然实际情况不同,但差别就是这么大。

征辟某人的话,虽然他会成为你的门生故吏,可人家想走的话,也是随时辞职就能走,且门生故吏也仅仅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而非强迫性质的法律义务。

就如同弘农杨氏跟汝南袁氏一样,一门望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同样遍布天下,可杨氏落难的时候,又有几人出手相助?

察举就完全不同。

刘备举袁谭为茂才,被曹操打败之后,袁谭立即引荐刘备去见了袁绍,然后袁绍出迎二百里迎接。

刘备举袁涣为茂才,袁涣后来被吕布俘虏,吕布想逼他辱骂刘备,袁涣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维护刘备的名声,绝不听从吕布的胁迫。

所以从实际角度出发的话,刘表即便是征辟了沈晨,沈晨若有不满,随时可以走,狠心点甚至可以不顾忌门生故吏的情面。

若他举沈晨为孝廉茂才的话,那恩情就大如天了,如果没有理由强行脱离刘表的话,那就属于是背主忘恩。

这在当时可是非常严重的行为,要遭天下人唾弃。

因此在刘表看来,沈晨虽然是拒绝了他的征辟,可却是想更进一步,以此绑定加强关系,属于以退为进的路数。

这样一来,刘表就成为了沈晨的恩主,以后刘表也就不用担心这个人才流失了。

想到这里,刘表更加满意沈晨的表现,微微点头道:“阿晨真乃吾之君文也,我得此良才,何愁大业不成?只是诸位,我亦心中惆怅呀。”

成奇诧异道:“将军有何忧愁?”

刘表环视众人说道:“如今曹贼当道,汉室江山为外姓把持,天子孱弱,国之不国,我为宗室,痛心疾首呀。”

“明公大志,令人钦佩,此时袁曹两败俱伤,将军当北伐中原,一举收复山河。”

立即有人站出来为刘表鼓吹。

还有人道:“曹操暴凌天子,人神共愤,明公自当发兵讨之。”

“是啊是啊,明公若能灭曹操败袁绍,则天下归附,人人敬仰,到时候宇内定鼎,可谓之周文王也。”

“卑职亦觉得应当如此。”

“不可!”

蒯越见事态好像越来越严重了,连忙起身制止。

“嗯?”

刘表看着他皱眉道:“异度,你有何见解呀?”

“额。”

蒯越心中一凛,便拱手说道:“诸位同僚之言确实有理,只是天子在北,贸然讨伐,若曹操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所谓:欲投鼠而忌器,我担心出兵恐危及陛下,到时候明公会担负不义的罪名呀。”

“唔”

刘表抚须点点头,说道:“异度之言,倒也有理,不过看着陛下被曹操囚禁,我却不能救,亦不是为臣之道,我欲明年春天于郊外祭祀天地,为天子祈福,为社稷祈福,然后发兵北上,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全场一片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接这个茬。

祭祀天地?

还是给皇帝和社稷祈福。

你这哪里是在请上苍保佑皇帝和大汉江山啊。

你这是想祭祀皇帝了,自己当皇帝吧。

一时间。

整个厅内,都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气氛渐渐有些压抑起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