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章 外行霸道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主公,主公?”

法正的呼唤在耳边渐渐响起。

刘备抬起头,略微茫然的目光逐渐清醒过来。

他看到所有人都在看着他。

他问道:“怎么了?”

法正说道:“主公以为,晓卿之言可行否。”

那一瞬间,刘备的脸色就严峻起来,沉声道:“孝直、子乔。我如今能坐拥荆益,皆因晓卿谋划。孔明说得不错,若是别人这般说,我必不会置理,但若是晓卿这么说,那一定有他的理由。”

说罢他扭过头对沈晨道:“晓卿,你要是坚持这样的话,我采纳你的建议,选择先消灭江东,联合韩遂马超共同对抗曹操。但我希望你能说出原因,当然,你不说也没关系,你只要说希望我能如此,那我便如此。”

法正张松二人顿时脸色也变幻起来,严肃中带着惊愕,睁大了眼睛不敢置信,看到刘备如此无条件的信任沈晨,充满了震惊。

“多谢主公信我。”

沈晨起身认真拱手说道:“正因为我知道主公为人,才愿意为主公效力。能得此信任,晨死而无憾。”

刘备起身走到沈晨面前,拉着他的手,轻轻拍着说道:“晓卿,按你说得去做吧。”

“可是主公。”

法正连忙说道:“若事情发展并未像晓卿说的那般,后患无穷啊。”

“是啊。”

张松也道:“主公,如果韩遂马超选择归顺曹操,我们再与江东开战,则曹操坐拥整个北方,又有关中不知道多少骑兵,益州将面临巨大曹军攻势。届时曹操再陈兵于江淮南阳等地,坐观我们与江东交战,恐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啊。”

刘备摆摆手道:“无妨,我有今日,皆赖晓卿,即便晓卿失算了,也不过是陷入苦战。在北方多年,我何曾惧过曹贼?今日我比当年强大无数倍,难道还会惧怕他吗?”

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往往敢于拼命。

可突然一夜乍富,却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害怕失去。

就像袁绍那样。

如今刘备也如袁绍般拥有了偌大家业,却敢于信任沈晨,拿这份家业去赌,亦是让沈晨十分感动。

法正扭过头看向沈晨,肃然说道:“晓卿,我想你也应该明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主公如此信任于你,可若是你算错了人,韩遂马超归顺曹操,我们则关中西凉尽失,还要面对孙曹联手进攻,此将会成为我们的危急存亡也,还请说明白,为什么要如此行事。”

沈晨也正襟危坐,脸色肃然道:“好,那我来说说为何会选择先灭江东,再取关中。首先是地缘因素,韩遂马超占据的西凉关中虽然很关键,但对于我们来说,它的作用仅有产马地而已,还构不成巨大收益。”

“请晓卿细说。”

众人也认真跪坐好,挺直了腰板,看着沈晨。

沈晨说道:“一是关中无人,经无数次西凉诸侯入侵三辅,再加上董卓之乱,关中十室九空,五十万户如今恐怕已经不足五万户,地广人稀,如果占据了这些地方,百姓不能提供粮草,只能从汉中运粮,然而运粮道路艰难,长途跋涉,徒增损耗。”

“唔。”

法正微微点头,这是他知道的事情,不能否认。

沈晨又道:“二是江东离得太近,孙权隐忍,连亲妹妹都愿意献给主公,绝不是想要与我们友善。不然他又何必继续割据,归顺主公不好吗?他存着诸侯之心,便一定会联合曹操袭击荆州。因为北方他打不过去,只有南方可以通过水战进入荆益之地,因而先灭江东乃是为了防止我们与曹操打仗的时候,背后遭袭。”

“嗯。”

这次包括刘备诸葛亮在内,大家都没什么异议。

因为沈晨说的都是事实,既然已经存下了南北二分天下的心思,那么孙氏就一定是他们要消灭的对象。

不管孙权有没有背刺刘备之心,他们说有,那他就有。

而且在地缘上也确实孙权离荆州中心太近了,关中打汉中走陈仓道得个把月,中间还有大量关隘,再打成都光长驱直入走路都得两三个月。

历史上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居然不是打进汉中去,而是一直处于被动挨打。

所以从现实角度上来看,益州地区其实非常安全,只要守住了汉中,根本不需要担心别人攻进去。

反观荆州就不同。

北面是曹操,东面是孙权,被夹在其中,腹背受敌。

因此必须要消灭一个敌人,防止身后背刺,这样才能专心致志对付北方的曹操。

只不过在顺序上,庞统法正徐庶他们认为应该先消灭韩遂马超的关中势力,以防止曹操得到这部分兵马,再回头平灭江东。

而沈晨则认为韩遂马超不会投靠曹操,应该先消灭孙权,再与曹操对抗。

这就是沈晨与庞统法正徐庶他们意见向左的地方。

沈晨继续道:“三,关中贫瘠,从地缘角度来看,江东威胁更大。同时从战略角度来看,取得关中西凉作用也远不如得到江东,付出的成本远高于收获的好处,所以先灭江东再取关中最好。”

“可是还是那个问题。”

法正说道:“一旦曹操得到关中西凉,拉拢韩遂马超归顺,加上关中其余大小势力,一下子就能为曹操扩充十余万兵马,而且还有大量骑兵,此消彼长,将来即便攻灭了江东,南北争霸,我们也将处于极大劣势。”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点了。”

沈晨道:“我知道士元、元直、孝直你们看得长远,已经考虑到了未来南北争霸的问题。然而我观韩遂马超之举,绝不像要归顺曹操,所以这就是我与你们结论不同之处。”

“哦?”

法正便问:“有何根据韩遂马超不会归顺曹操?难道他们连自己的父母儿女家人都不顾了吗?韩遂虽然只送了一个儿子过去,可他手下大将阎行父母子女,以及马超一家都在邺城,马超父亲和兄弟姐妹,全都不要了?”

“这个.”

这话沈晨都不知道怎么接,只好苦笑道:“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但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的确可能会放弃家人,选择自立。”

法正没有反驳,只是说道:“我想听听晓卿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

“此次曹操攻打并州,高干狼狈遁入关中。虽然高干派人联络韩遂马超,想与他们一起抗曹,被他们拒绝,但他们也没有出兵帮助钟繇。”

沈晨思索着说道:“你们看他们的举动,一不出兵帮曹操,二不拦截高干。钟繇在长安,差点让高干跑了。这么一个向曹操示好的机会,没有人会错过。可他们唯一的举动,居然是主公北上想接应高干的时候,如临大敌,可见他们割据一方之心。”

“很遗憾。”

法正摇摇头:“这不能说服我,因为这个理由太牵强了,汉中被主公攻克的消息早就传了过去,曹操为了防止主公接应高干,或者出兵关中,命令他们严正以待,也是有可能的事情,甚至这可能就是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不可能认可晓卿你说的话。”

场内陷入沉默。

秋风轻轻拍打着门窗,发出呼呼声。

张松紧了紧自己宝蓝色的蜀锦丝绸长袍衣领,诸葛亮闭目养神,刘备则双手锤靠在身前的桌案上,身体前倾看着沈晨和法正。

法正质问完之后,就一直在看着沈晨,希望他能够给他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

但沈晨只是低头凝思,一脸严肃的表情。

他无法给法正合理的解释。

毕竟他总不能说,历史上韩遂马超就是这么做的。

而且历史上的曹操可比现在强大得多,虽然经历过赤壁之战的失败,可依旧是北方最大霸主。

在那种情况下,韩遂马超都敢起兵叛乱,可见他们根本不在乎家人的生死。

只是这种事怎么说呢?

就像后世伟人想了十天十夜都没有想明白为啥那个神秘的东方大国敢跑来进攻我们一样。

韩遂马超的行为在当时人眼中也难以理解。

要知道当时曹操和马超也没啥私仇,反而是韩遂杀过马超的母亲。

而且曹操对于投降他的诸侯降将待遇都是非常不错的。

除了吕布以外,只要你来投降,基本都会接纳。

连高干这样的袁家死忠,还有张绣这样杀他儿子、侄子、爱将的人,曹操都接纳了他们。

可见曹操即便有不少缺点,但在容人这件事上,还是做得非常出色。

一个以孝治天下的世界,居然有人放弃名声道德,放弃投降归顺带来的荣华富贵,连一家老小都不要了,就是要和曹操硬拼。

这种事情,本身就不符合常理。

沈晨想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去推翻常理,论证一件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

除非它发生了。

于是沈晨沉声道:“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推论,我没办法验证。我会去问问文和先生,看以他对韩遂马超的了解,会不会与我一致。”

“文和先生?”

法正颇为惊讶道:“莫非是贾文和?”

“是的。”

沈晨点点头道:“他在襄阳。”

法正就说道:“文和先生确实是天下有数的智者,但我相信他会与我们一样,选择攻打关中西凉,至少他也应该很想西凉老家了吧。”

沈晨就说道:“此事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主公,现在当务之急,是处理内政,在外事上,应该保持最少五年之内不能与敌人交战。大家都在争取时间,好好休养生息,民富才国强,国强才能争霸。因而我以为,不能打关中,先观望以待局势。”

刘备想了想,于是说道:“既然我答应了晓卿,此事就由你来做主,那你就放心去做吧。之前你说不会主持荆州益州的内政事宜,需要带兵在外抵御曹操,不若干脆就驻兵汉中,来处理关中事宜?”

诸葛亮此时站出来建议道:“晓卿不能去汉中。”

“为何?”

刘备不解道:“晓卿去关中,不就能随时应变来处理韩遂马超的事宜吗?”

诸葛亮说道:“如今益州应该保持守势,正面最有可能打仗的地方,是南阳以及淮南,这二地都需要一上将驻守。亮以为,晓卿必须在南阳,才能抵御曹操的进攻。何况南阳有武关,关中有变,晓卿可以随时出武关进关中。”

“嗯。”

刘备微微点头道:“还是孔明想得周道,晓卿就驻兵南阳如何?”

“唯。”

沈晨拱手应是。

刘备就又道:“那此事就这么定下,就依晓卿之策,外结韩遂马超,北抗曹操,内除孙氏。”

沈晨说道:“主公打算将左将军驻地定于何处?”

刘备想了想道:“成都?”

“不可。”

沈晨摇摇头:“成都距离荆州过于遥远,一旦荆州战事有变,很难反应。”

“那襄阳?”

刘备又问。

沈晨又摇摇头:“襄阳距离汉中过于遥远,若汉中有变,荆州也无法立即驰援。”

“当为中枢。”

诸葛亮思索道:“乃定江州?”

“不错。”

沈晨说道:“江州为二地中枢,东可迅速驰援荆州,北可立即北上汉中,因而左将军驻地放在江州最为合适。”

刘备点点头:“好,那便在江州,届时孔明可随我前往江州治蜀。”

“还有淮南事宜,我们得到了小半个庐江郡,东可威慑江东,北可攻打曹操江淮,亦需要上将驻守。”

“晓卿认为举荐何人最为合适?”

“主公帐下人才济济,但我认为能单独为大将者,只有孔明、士元、云长叔、子龙叔以及文仲业。”

沈晨说道:“至于翼德叔,主公是知道的,他喜欢喝酒误事。”

“子龙?”

刘备很惊讶地说道:“晓卿觉得子龙能单独领兵了吗?”

“正是。”

沈晨认真地点点头。

其实后世往往都认为刘备集团只有一个人能挑大梁,那就是诸葛亮。其余庞统死得早,关羽有性格缺陷,最终兵败麦城。

但沈晨却认为赵云也可以,因为赵云性格沉稳,而且有奇谋,比如著名的空城计,就是他在汉中之战中使用的,并且成功以弱胜强,独领大军打败了曹操本人率领的部队。

后来诸葛亮一出祁山的街亭之战,由于马谡的错误战术,导致街亭之战大败,也是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又亲自领兵断后,才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

所以赵云在他看来,是一名可靠的将领,即便达不到关羽那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地步。但如果把赵云放在荆州,大概率是不会出现败走麦城。

只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赵云的实质地位其实不高。

现在的刘备集团里,处于被刘备最信任的第一梯队,肯定是关羽、张飞、沈晨、诸葛亮、徐庶、庞统、法正这几人。

关羽张飞不用多说,涿郡起兵就跟做刘备左右,是他最信任的左右手。

沈晨也差不多。

徐州的时候刘备就见识到了沈晨的能力,就像即便陈登没有跟刘备走,刘备到了荆州还是会夸赞陈登元龙豪气一样。

虽然那时沈晨还未投奔刘备,可双方已经建立了友谊基础。

正是因为沈晨早就跟他说过,将来如果走投无路,应该前往荆州投奔刘表,他才有今日。

何况沈晨还是带兵加入,荆州十万大军,现在就归他统率,在军事地位上,还要高于关羽张飞。在政治意义以及为刘备出谋划策上,也不逊色于诸葛亮。

至于诸葛亮徐庶庞统法正这几个人,加上沈晨,大家一起帮他谋划了荆州和益州,正因为有他们几人,刘备才能得到偌大地盘。

所以这七个人就是刘备集团核心层。

而赵云和太史慈的话,由于并不是像关羽张飞那样的原始股,也不是带兵加入,或者出谋划策,地位就比不上他们七人。

大抵跟糜竺孙乾等徐州跟随的那一批地位差不多,甚至太史慈的地位可能还要高于赵云。

因为赵云有过一段时间因兄长病逝回去奔丧,缺席了刘备在徐州的经历。

这就跟后世开国元帅、大将、上将评选一样,战功再优秀,缺席了三大起义和长征,也很难评上。

因而此时赵云的地位属于第二级,位置会相对靠后。

可能排在简雍、糜竺、孙乾、太史慈等人之后,跟士仁、刘琰、袁綝、夏侯纂等人地位差不多。

如果说刘备需要找一个人单独领军镇守淮南的话,他可能会选择沈晨、关羽、诸葛亮、庞统或者文聘当中的一个,但绝对不会想到赵云。

唯有沈晨力荐。

刘备沉吟片刻,微微点头道:“好,既然如此,那我令赵云驻守寻阳。”

“还有汉中,成都之地,也要有人驻兵。”

“另外益州以南,荆州以南,这些地方虽然偏远,却不能小觑。如益南多产铁、金、银、铜。荆南光照不错,可以用双季稻产粮。”

“至于地方治理问题,主公可以多用两地世家大族的人才,一县之地,还是应该可以治理得好。”

“文和先生在襄阳的话,也能出谋划策,至少五年内,荆州不要有战事。”

“.”

沈晨又给了大量的建议,比如各地驻兵、内政治理、外交事宜、经济发展等等。

刘备基本都一一采纳。

到了最后,事情都说得差不多了,诸葛亮才轻声说道:“各地治理事宜都皆已处置,那么就该说说最后一件事了。”

“何事?”

刘备诧异问道。

诸葛亮笑道:“主公莫忘了,还有一桩婚事。孙权几番派使者来询问,何时主公能与他妹妹结亲。想来,他也有些迫不及待了。”

又说起这件事情,刘备就只好苦笑道:“这事啊,算了,那就派使者去江东,应下这事吧。”

他其实不太想同意。

但诸葛亮之前也说过,他们需要一个对江东开战的借口。

而孙权把妹妹送过来,必然会让孙尚香当内应。

到时候他们可以将计就计,让孙尚香传递一些假情报回去。

一旦孙权上当,主动挑起战争,那么他们就有正当理由出兵江东了。

所以为了大业着想,刘备只能同意结亲。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