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章 开明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沉晨的官职其实是雍益凉大都督,兼凉州牧,迁使持节,督巴蜀、关中、凉州军事,治凉州民事。

也就是说,他管益州和西凉关中的军事,管凉州的民事。汉中属于益州,因此实际上他管不了汉中的民事,自然也做不了任何指导工作。

但没有傻子会敢找他的茬,不只是他位高权重的身份,而是以他的能力管一地民生,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既然他做的事情是对的,又何必反驳呢?所以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沉晨考察了各地山中水源,寻找合适的地方开垦梯田,扩大汉中生产力。

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沉晨跑遍了秦岭、巴山、米仓山,寻找合适的水源,这关乎到将来出兵关中,后方粮草能否运达的大事,马虎不得。

寻遍整个汉中之后,他找到了上百余处适合开垦的山里水源上游,以一个村庄二十户,一百丁口,能开垦出千亩地来算,这些地方能开出十万余亩大田,其余菜地、池塘、桑林不计其数。

但这还远远不够,沉晨在离开汉中之前,叮嘱黄忠李严等人,让他们继续在汉中、上庸等地寻找合适的地区开垦梯田,给百姓优待政策,吸引百姓进山开垦新的田地。

除了开梯田以外,以前的旧平原区也不能就此废弃。没有水源就想办法开垦水渠,水源地实在太远开水渠成本大,就挖水井、建水塘,寻找优质地下水。

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按照沉晨的三年北伐政策,从章武二年到章武四年是休养生息阶段,章武四年后半年就可以开始进行北伐筹备,章武五年就可以正式出兵。

因此沉晨希望在章武五年之前,汉中要有总计五百万亩大田,丁口七十万人以上,且青壮劳动力居多最好。

这样在出动大军的时候,就不需要从巴蜀抽调民夫徭役,不至于像之前刘备打关中之战那样,仅仅打了一两个月,就弄得益州民生凋敝,一个富裕大州,几近崩溃的局面。

还是那句话,汉中不缺粮,缺的永远是运粮方式。而除了视察了汉中的田亩情况以外,沉晨也并没有急着前往西凉,而是之后顺着褒斜道去了斜峪关,再从连云道进入陈仓道,沿途视察道路情况。

确实如徐庶说得那样,褒斜道只有前半段路还算好走,中间那一段就是悬崖栈道,连绵百余里。

至于傥骆道和子午道更不用多说,全程几乎悬崖峭壁。唯有陈仓道的确好走。

难怪在绕那么远路的情况下,它能够成为关中进入汉中的唯一大道,其中原因自然还是道路宽敞平整,少有高岭悬崖。

为此沉晨根据道路情况改进了手推车,发明出了独轮车以及四轮转向马车来运送粮食。

巴蜀之地从来都不缺马,缺的是战马。因为西南自古以来就是蜀马和滇马的发源地,茶马古道用的马匹就是西南马种,它们较为矮小,耐力俱佳,虽不如西北凉州马或者并州马适合做战马,却适合做运送物资的马匹。

所以沉晨也示意李严他们在汉中引进大量西南马种,汉中平原区虽然是耕地多,但汉中盆地五千平方公里,平原区只占了一千四百平方公里。

剩余三千多平方公里多的是丘陵、山地可以放养马匹,只需要多多养殖西南马,同时把汉中的农业搞起来,让汉中能够做到自给自足,那么将来北伐的时候,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由巴蜀出人出力出物资,搞得后方民不聊生。

在汉中待了三个多月,然后又视察了陈仓道和褒斜道之后,沉晨于章武二年十月份前往凉州,自祁山道北上,过武都郡进入天水郡的范畴,然后前往了目前凉州的治所冀县。

冀县位于后世甘肃甘谷县,这里地形平坦,是甘肃少有的一块狭长平原区,北面是北部为六盘山余脉黄土梁峁沟壑区,山势较低;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延石质山区,海拔较高。

中间被渭河贯穿,属于断陷河谷地貌。出乎意料的是,当沉晨骑在马背上,向着冀县城池缓缓而去的时候,看到旷野上居然广种水稻。

正是晚稻收割时节,渭河南北大量民夫百姓正在地里收割稻谷,金黄的稻穗随风飘荡,充满勃勃生机。

陪同在沉晨身边的是凉州长史邓芝和天水太守庞淯,庞淯以勇烈出名,在刘备得到凉州之后,征他为掾属,后拜为天水太守,与邓芝李严一起辅左张飞镇守凉州。

张飞今年年初就被刘备召回襄阳去了,沉晨在江州的时候还与张飞打了个照面,而之所以凉州在没有主将之后还能够维持稳定,就是因为目前凉州长史邓芝以及天水太守庞淯维持了秩序。

沉晨马队缓缓进入冀县外的广袤平原区,扭过头对邓芝和庞淯说道:“这凉州竟也种植水稻?”邓芝就回到道:“禀大都督,自商周时凉州就已经种植水稻了,如今又引进交趾稻,因其早熟、耐旱的特性,天水郡渭河两岸的中陶、冀县、新阳、天水等县,都已广泛种植,以交替汉稻,形成两熟。”

“原来如此,水稻喜高温、湿润,西北地势较高,光照确实较为充足。”沉晨点点头。

庞淯则说道:“只是稻谷需要的水太多,因而除了渭河、长离川两岸以外,其余地方还是以粟麦为主。”

“嗯。”沉晨说道:“我初来凉州,不知道凉州具体情况,我记得陛下曾经迁天水、陇右等地百姓至汉中,怎么我看这地里民众还挺多的样子。”庞淯笑道:“大都督有所不知,陛下当初迁徙的都是凉州无地民和自愿跟随去汉中的汉民百姓,而世家大族很多人都不愿意迁徙,因此世家大族治下的丁口还剩余了不少,其余的都是羌氐或者北胡。”

“羌氐北胡?”

“是的。”邓芝说道:“凉州羌人、氐人、胡人、汉人杂居,汉人有的放牧,羌、氐、胡也有的种地,且互相通婚,因而才有那么多民众耕作。”

“不止天水,就连西域也是。”庞淯也道:“敦煌西域之南山中,从若羌,西至葱领数千里,有月氏馀种葱此羌、白马、黄牛羌,各有酋豪,北与诸国接,不知其道里广狭。氐有福禄、汧、陇氐,青氐、白氐、蚺氐等,语不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善。”沉晨满意地说道:“看来西凉不管是羌人还是胡人,生活习性都已经与汉人无异,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他们在思想文化、生活习惯上已经与汉人接壤,这更能方便我们的治理。”后面一名官员说道:“大都督,《左传》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羌人不服王化,还是应当小心看待。”

“切不可乱语。”沉晨皱起眉头,回头说道:“孔子之做《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不管是狄夷还是汉人,只要能够遵守中国之礼仪,便为中国之臣民。羌人、氐人、胡人、汉人既在我凉州,便为我凉州之民。先贤当年以夷夏之论,并非是指汉人血脉就一定是夏,夷人血脉就一定是夷,而是指夏有礼仪、文明,代表了先进的文化;夷人野蛮、尊卑不分、代表了落后的文化。若夷人能够读书识字,通晓礼仪,得以智慧,自当也是华夏之民也,岂能视之蛮夷?因而尔等切记对待胡汉当一视同仁,不可像王弘、来机、刘秉等撩那般有失偏颇,歧视夷人,造成夷人叛乱不断,就把他们当做同样的汉人对待即可,明白了吗?”

“是。”身后的凉州官员都愣了一下,然后纷纷应是。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这句话其实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元朝大儒许衡为了给元朝正统提供合法性提出来的。

孔子原意其实是不强调以种族、血脉为标准,而以文明礼义作度量。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若夷狄向慕中原,能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若华夏却偏行蛮夷之事就会沦为蛮夷;反之亦然。

所以自古以来的先贤在这个问题上看待的还是很精确,不以血脉为标准,而是看他是否遵从义礼。

以文明的形势来判断某个种族是否为华夷,这是最好最客观的评判方式。

只是就像某国自诩老星条旗的国民歧视其他族裔一样,汉时也有汉人歧视和打压羌氐人,造成羌氐与汉人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比如第一次羌族叛乱就因为骑都尉王弘出使西域的时候,逼迫当地羌兵跟随,不提供武器装备,不给工资,还让他们自备马匹武器,让他们白打工。

羌人不从,各自散逃,结果各郡就派人来拦截,还灭掉了他们的部落,使得第一次羌乱爆发。

羌乱给东汉造成的财政压力是空前巨大的,这次叛乱持续了十一年时间,耗掉了东汉朝廷二百四十亿钱的军费开支,严重拖垮了东汉财政,使得东汉末期汉桓帝汉灵帝手里都没有钱,被迫用各种办法搜刮钱财。

除此之外,汉顺帝时期并州与幽州刺史来机、刘秉,二人为酷吏,横征暴敛,对羌人继续肆无忌惮的压榨,据说当时的羌人对二人稍有不如意,则立即破家灭族,整个族都要被屠戮。

如此凶残暴戾之下,羌人再次反抗,造成了第二次大规模羌乱。这场羌乱一直持续到汉桓帝时期,直到凉州三明陆续平叛,最后才结束,耗费的军费则是四十四亿钱,规模虽然不如第一次羌乱,却也是给予东汉朝廷沉重一击。

简单来说。凉州的汉人官员太坑爹了,欺负和打压羌氐等少数民族,弄得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矛盾过于尖锐,双方互相仇杀,导致西凉动荡不稳。

和帝时期凉州在籍汉人才不到五十万,即便刨除掉没有入籍的隐户,最多不超过百万。

而羌、氐、胡、蛮等少数民族呢?有数百万之众。凉州的官员欺负打压羌氐,但凉州军队和汉人数量不如胡人,于是就被胡人打败。

然后东汉朝廷再派大军来远征西凉,耗费大量财政。这样反复几次,就几乎把东汉朝廷拖垮,同时没有把胡人全部剿灭,还更加加深了胡汉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这样动荡背景之下,羌汉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大的,无人来解决这样矛盾的后果就是,西晋五胡乱华,胡人疯狂仇视汉人,开启血腥报复。

而沉晨如今来到了西凉,当务之急自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倡孔子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之说并不是提倡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而是提倡的民族和谐。如果凉州官员继续对蛮夷采取仇视态度,那么双方就会持续仇视,一旦沉晨开展北伐战争,曹魏串联后方敌视汉人的蛮夷发动叛乱,就极可能造成后方不稳定因素出现。

所以他必须谋求稳定,以一个正常的三观对少数民族进行平等对待。就像后世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样。

稳定。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沉晨继续说道:“我听闻车骑将军在凉州时,多有攻伐,以至于羌氐有些许叛乱?”庞淯说道:“确实是有一些,但也是因羌氐不服王化所致。”

“嗯。”沉晨说道:“政策要改,凉州既已收归汉地,那便是王土所在。不管是凉州世家豪族,还是羌氐部落,都应该遵从王化。这是官府的职责,也是陛下派我来凉州的目的。若要兴兵北伐,必先治理汉中和凉州,从今日起,尔等当遵从华夷一视同仁的原则,不可歧视,不可偏袒。若被我纠察出再有汉官蔑视夷人,以至于夷人掀起叛乱者,必严惩不怠。”

“唯!”众人齐齐应是。随后邓芝问道:“都督,这夷人叛乱,原因也往往不止是汉官歧视夷人,也有夷人部落素来蔑视朝廷,欺压汉人之事,若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又该如何?”

“哼!”沉晨冷冷说道:“正如汉人亦是山贼、叛乱之事一样,尔等就把他们当做叛乱的贼寇处置便是,汉人不可随意欺凌夷人,夷人又怎能肆意欺凌汉人?部落首领如此就诛杀部落首领,举族如此就诛杀全族。但切记,诛族是不到万不得已而为之,若是族人被首领裹挟,自当赦免,尔等明白了吗?”

“唯!”众人再次应是。凉州胡汉之间的矛盾,便在今日沉晨入城之前先定下一个基调。

那就是胡汉平等,双方不可互相仇视、敌视。原则上他们都是汉民,都应该平等对待,而不许再向从前那样打压、剥削。

事实上汉代的羌氐数量以百万众,可到了后世五十六民族之时,传统羌人已经不足三十万。

并非他们被消灭了,而是千百年来胡汉在凉州甘肃之地互相融合,早就成为汉人。

所以民族融合本就是趋势,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接受对方的文化、习俗,尊重对方的饮食、生活习惯,那么大家都是中国人。

这也是后世我国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体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