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三章 带二弟三弟归桃园,带先生看桃花

书名:三国之银狐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建安六年入秋,荆州到处都在调动兵马,准备粮草物资等辎重,上下忙成一团。

大型战争的准备工作,旷日持久。

官渡、赤壁、夷陵,袁绍曹操刘备三人光为前期的兵马粮草辎重调动,都用了大半年的时间。

因此刘表说是要开战,实际上到来年春天都不一定正式进兵。

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唯有宛城好像不急不缓,全然没有战争即将来临的的那种紧迫感。

刘备的兵太少了,也不需要过多准备。

如今宛城以北诸多县城,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刘备常巡逻于周边县城,与百姓为伍,体察民情。

南阳没有顶尖世家大族,南阳派系在邓家倒台之后,就已烟消云散。

整个汉末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南阳世家参与其中。

即便是南阳籍者,也多是平民、寒门、豪强和小世家出身,大世家门阀早已败亡。

特别是黄巾以来,战乱、瘟疫不断,也冲击着世家生存。

张仲景家族也算是个南阳涅县小世家,三百多人口,在瘟疫的洗礼之下,几乎一夜之间被灭族。

这使得南阳盆地,特别是北面宛城一带的豫州入口,以及西北穰城一带的武关入口,南阳本地人的数量锐减,外来人口剧增。

外地人口多,本地人口少。就会如同后世那座新兴城市深圳一样,很难发生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冲突。

如此一来,刘备就只需要管理好治安,分配好土地,做到基本的公平,就能治理好百姓。

也不用担心本地人和外地人矛盾,更不用担心世家豪强欺凌底层平民。

这半年以来,宛城周边各县百姓生活安稳,大量去年从河南迁移过来的民众受到了妥善安置,刘备名望节节高升,传遍荆襄。

除了治理好了地方以外,刘备也并没有闲着,一边招兵买马,一边遍访名士,荆州豪杰多有依附。

历史上这个时候他已经遭到了刘表猜忌,甚至蔡冒和蒯越还有暗害之举。

但此时的刘表,刚刚称公,粮草充盈,麾下将领不计其数,兵马何止二十万,已有气吞天下之志,根本没有把刘备这点人马放在眼里。

五月份,刘备南下在襄阳赴刘表之宴,与许汜谈论天下名士,夸赞元龙豪气,沉晨英才,刘表壮志。

这令刘表高兴不已,甚至还赐给了刘备大批粮草武器,用以他扩充兵马。

而在这个时候,刘备还去拜访过邓洪和沉晨,双方相谈甚欢。毕竟刘表也知道刘备和沉晨并肩作战过,如果到了襄阳不去拜访,反而惹人怀疑。

所以刘备去登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六月份刘备回了宛城,有了刘表许可之后,他就开始招募兵马,再加上黄门亭的财力暗中支持,兵力很快有了一万多人,不少人前来投奔,比如魏延、董厥等人目前为帐下小兵。

这两个人都是义阳人,后世为信阳市,但在汉朝属于荆州。当时叫做平春县,由魏文帝曹丕时期改平春为义阳,因而此时魏延应该算江夏平春人。

历史上魏延并不是一开始就跟着黄忠在荆南投降刘备,而是刘备在新野招募兵马的时候应征入伍。

一开始他与董厥都只是小卒,跟着刘备混了十年之后,一直到建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才因为累积功劳而成为门牙将军。

因此这个时候甚至连沉晨都不知道魏延这个人在刘备军队里。

又过去了两个月,到八月份已是中秋时节。经过两个月的招募,刘备现在有一万兵马,淘汰掉了老弱,俱是年轻力壮的精锐士卒,整日操练,训练队伍。

这一日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遥想去年这个时候自己在昆阳做粗饼思念家乡,又感叹一年的时光过去,刘备出城登山。

宛城西北便是羊山,从西城出来,一路往西北而去,远远看到山林陡峭,树叶枯黄。

在北面有一片枫树林,红彤彤的树叶宛如烈阳般令人欣喜。

“大兄,你看。”

关羽指着那处枫树林道:“那片枫林甚美。”

“唔。”

刘备看到那鲜艳的红色,也非常喜爱,便说道:“去那里看看。”

农历八月阳历将近十月,正是枫树通红的季节。

三兄弟来到山脚处,自山脚仰视,只见枫叶茂密,将漫山遍野染成鲜红,夹杂着林间枯黄,有若秋叶之静美。

刘备便下马,牵着马匹走在林间,脚下枯枝脆响,头顶落叶纷飞,远远还能看到人影绰绰。

中秋了,周围乡野的百姓,也会来收集这些枯萎的枝叶回去存储起来用于过冬。

三人深入林内,百姓的身影越来越少,偶尔还能看到野鹿惊鸿而过,顺着山林往上走,在周围枫叶的簇拥下,看到了一片清潭。

“二弟三弟,来喝口水。”

刘备招呼着二人过来,将马匹拴在一边,蹲在谭边喝水。

张飞把头埋进水潭里,咕噜噜灌了两口,然后抬起头,很是舒畅地道:“这清水真好,若是用来酿酒就更好。”

“哈哈哈哈。”

刘备和关羽都大笑了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忽而听到有人哀声道:“登山观落日,落日是天涯。遥望天涯处,天涯不见家。寒霜湿衣袂,白露沾瘦马。秋风萧又瑟,唯见满枫华。”

“哦?”

刘备三人看过去,就看到不远处山道上,正有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士子,缓缓从山间走下来。

他似乎是昨夜登山看落日,在山顶上睡了一宿,腰间的剑上挂满了露霜,牵着湿漉漉的马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有家却不能回,颇有些垂头丧气地下山,看到这满山的枫叶,心情十分惆怅。

“这诗是写得极好,只是男子汉大丈夫,即便是离开家乡,流落它处,亦不能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刘备见他是个年轻士子,怕他灰心,便出声鼓励道:“若是想回家乡去,那就回家乡去。哪怕有不能回家乡的理由,也要振作起来,不可懈怠。”

那士子看到了三人,便强撑起笑容,苦涩道:“虽是如此,但我离开家乡已有十年,有家不能回,想起年迈的母亲,我心中如刀割。这诗本是我一个朋友于前年陪他登中庐山时他写,那时他也想起了家乡,此刻想起,却是应景。”

“冒昧,不知足下为何不能回家乡呢?”

刘备好奇询问。

士子抬起头看着满山枫叶,目光中充满了回忆:“当年在家乡,我一位友人遭恶霸欺凌,当场打成重伤,不过月余就伤重而死。我为他报仇,杀了恶霸,自此不得不隐姓埋名,逃来荆州,虽然老母有其他朋友照拂,然官府通缉,如今也已经回不去了。”

“足下倒是性情中人。”

关羽也有同样的经历,对士子顿时心生好感。

士子就看打量了这三人一眼,亦有些好奇道:“三位壮士听口音倒像是北人,为何也来了南方呢?”

“唉,当年苍天闭目,黄天为劫。四方扰攘,汉室颓倾。我们兄弟三人为报效国家,遂义结生死,一同投身于军伍,想要建立一番功业。奈何时运不济,颠沛流离,辗转多年到了荆州。”

刘备叹了口气,简单地讲述了一下他们的情况,末了又似被士子的诗感染,低头感慨道:“说起来我们离开家乡,也有十六七年了,那时我们兄弟三人一同结义,生死与共,立誓要匡扶汉室,可冬夏十余年,我已年过四十,终究一事无成呀。”

八月十五月圆夜,南人祭乡。

年轻的士子登山想起了在北方的家,想起了家乡的老母。

刘备又何尝不想?

北方满山红叶,在风中婆娑摇曳。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泪花,遥望远方,缅怀起了从前。

那年二十,老母病逝,独余他织席贩履,枯守涿县乡间,叹恨离别。

后来巍巍炎汉却远,朝廷衰败,黄天为劫,刹那间风起云涌,金瓯染血,岁月几变迁。

恍忽间光武昔年,天日高悬,民有耕田,大汉国祚延。

如今冬夏百余载,黄巾作乱,董卓当权。

此时明月夜,已非汉家天。

待某年青山绿水岸,桃花翩翩。三人结义,生死相随,不渝誓言。

奈何纵使刘关张三兄弟奋然起事,举刀兵别乡间,一生转战三千里,十七载年月,亦恨天下无有一处容身之所,恨天下杀不尽的篡汉奸邪。

国难当头,空有壮志而满怀悲切。

可悲。

可叹。

可怜。

刘备的眼中,竟是不自觉地流下了一滴泪水,目光中已是饱含热泪与深情。

国家破败,百姓凋零。悠悠长夜,何时能还我大汉郎朗晴天啊!

他喟然长叹。

“壮士亦是性情中人!”

士子见他因未不能报效国家而落泪,只觉得肃然起敬,拱手行礼,感慨道:“三位能够为国家尽忠效力多年,虽无功业,但想必也是一生无悔。”

“是啊,我们兄弟三人,哪怕再落魄,亦不曾为了报国安邦而后悔离开家乡!”

刘备看向关羽张飞,只觉得有兄弟二人,此生足矣,便转悲为喜,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朗声笑了起来:“人这一生或许会有很多后悔的事情,但唯有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手足兄弟,哪怕身死亦犹为悔。”

“大兄。”

关羽张飞也是大笑道:“不错,我们从来都不会后悔!”

“哈哈哈哈,能得二弟三弟,再无怨言。”

刘备拍了拍二人肩膀,已是破涕为笑,再无刚才的惆怅。

士子见他们兄弟情深,低头抚须,略微伤感。

当年他也有这样的兄弟。

杀人后是诸多友人一起将他救了出来。

但如今落难荆州,兄弟们已是十年未见,音讯全无。

也不知道他们在颍川过得如何了。

刘备又看向士子,伸出右手指向士子腰间的剑,笑着说道:“说起来,足下单人一剑一马,便敢行走于天下,可见也是文武之才,如今天下大乱,国家不宁,足下为何不投身于军伍,为国家社稷效力呢?”

士子便拱手叹道:“我杀人之后就到了荆州,潜心读书,虽学有文武,但我观荆州牧并非良主,因而不愿入仕。前些日子听友人说,北方来了一位明主,遂打算前往投奔。”

“哦?”

刘备看了眼关羽张飞,有些纳闷道:“不知北方来了谁为明主?”

士子向东方宛城的方向拱手说道:“友人说,大汉皇叔,左将军刘备,乃是千古仁义之士,昭然豪气,直冲云霄。我亦闻他名,想前往宛城与皇叔相见。”

“呃......”

刘关张三人互相对视,略微迟疑。

“哈哈哈哈。”

张飞忽然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士子,既闻我大兄名,如今见到了,怎么还认不出来了吗?”

士子惊讶地打量着三人,诧异道:“莫非三位就是玄德公,云长公,翼德公?”

刘备便介绍道:“在下便是刘备,这是我二弟云长,三弟翼德。”

“在下徐庶,字元直,拜见左将军!”

徐庶连忙单膝跪地,拱手行礼。

“先生请起。”

刘备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去把徐庶扶起来,好奇问道:“先生是特意来投奔于我的吗?”

徐庶连连点头道:“正是,我闻皇叔名,特来投奔。”

“不知是先生哪位友人所言?”

刘备不解。

他虽然来了荆州也已经有大半年了,但南方并没有什么朋友。

由于害怕自己到处拜访名士,惹刘表猜忌,所以他即便是去襄阳,也只是借着当初在颍川并肩作战的名义,去看望了一下小先生。

莫非?

刘备心中想起了一个念头。

果然。

徐庶便说道:“是徐州沉晨,他说去年曾经与将军在颍川一同抗击曹操,知道将军有大志。”

“原来是小先生呀。”

刘备展颜开怀,唯有想起那个与他志向相同,都想提起手中的钢刀,平定这吃人乱世的少年,他的眼神里就总是闪烁过一丝温柔。

那个少年,是他看着长大的呀。

“小先生?”

徐庶笑道:“将军称呼沉晨为小先生?”

“是啊。”

刘备回忆起了那年,笑着说道:“那时小先生只有八岁,却坐在陶使君坐前,侃侃而谈,谋定天下之事。年龄虽小,然志气豪迈,又怎么能当不起一声小先生呢?”

“阿晨确实豪气冲天。”

徐庶也想起了那个性格刚烈,却有勇有谋的少年,眼中含笑道:“将军与阿晨,却是有几分相似之处。阿晨每日挂在嘴边的,便是那天下万民了。”

“万民乃国之根本,岂能不顾?”

刘备指着远处城池说道:“先生既是小先生举荐,想必有过人之处,我们不若下山,去城中详谈如何?”

“愿随将军!”

徐庶拱手行礼,他原本还想去见见刘备,看看刘备是否真如沉晨所言。

但昨日到宛城天色已晚,偶然瞥见落日,忽然想起了家乡,便登山远望,在山顶坐了一夜。

今日下山,却是没想到恰好遇见刘备,二人交心,徐庶亦是佩服刘备的志向,所以也不用再辨识是否是明主。

因为他就是明主!

四人下山。

出了枫叶林,刘备忽然回过头看了眼这满山枫叶。

他问道:“元直,那诗莫非也是?”

“是阿晨所写。”

徐庶说道。

“哦。”

刘备“哦”了一声。

扭过头,轻夹马腹徐徐前行。

四匹马缓缓行于道间,身后枫叶漫天飞舞。

遥望天涯处,天涯不见家。

秋风萧又瑟,唯见满枫华。

离开家乡千里之外。

小先生。

也想家了吧。

他抬起头,看着远方的天空,目光悠长。

终有一日。

我刘备要终结这乱世。

还天下黎民百姓朗朗乾坤。

待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便带二弟三弟回涿县的桃园饮酒。

再带小先生,回徐州家乡。

一起看看那满山的枫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