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02章 新平之誓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又五日,赵基步步为营,推进到陈县。

陈王出迎三十里,毕竟赵基是侍中,所督兵马名义是天子王师。

王师入陈国,哪怕陈王名为大将军,也要出迎。

自从赵基全军过睢水后,陈王就时刻关注赵基的行动。

两日前更是派国相骆俊督兵万人前去迎接,沿途设立营地,以便赵基行军、入屯。

自入陈国境内,赵基所部有序行军不犯百姓秋毫。

也不会绕过陈王,对各县下达什么物资征集命令。

更是拒绝了陈国大姓、豪强的劳军,不与陈国人进行接触。

甚至从吕布那里交割来的五千余女眷,也被赵基编为单独一营,每日行军休息时,这些女眷就以军中布帛缝制军服、鞋袜,给军士更换。

因此汴水一战后的第十天,加入赵基麾下的张郃、韩猛、苟桓三部都更换了崭新的赵部军服。

赵部军服与传统汉军比起来就两点不同,一个是套筒一样的胫衣一律改成连腰裤;其次就是义从骑士、赵基的骑奴一律使用紫色衣袍。

若是编为虎步军,还会用五色披巾、巾帻进行分队。

赵基入陈国后,也比较享受陈国的风物。

为了维持军纪,这段时间处决的吏士已不下百人。

“真乃王师也!”

陈王站在戎车上,望着率先而来的千余骑阵列,他目光聚集处,正是赵基的战车。

赵基与骆俊同乘一车,一路闲聊,骆俊也对赵基抱有很大的好感。

陈国的窘迫境况也只有陈王、骆俊清楚,他们迫切需要一位强援,而这个强援又不能距离陈国太近。

陈国可以安心生产积蓄钱粮,未来遭遇侵攻的话,这些钱粮就能拿来犒赏盟军。

说白了,陈国可以担任赵基在中原的钱粮后勤供给大本营。

谁来打陈国,陈国坚守即可,只要拖到赵基抵达,就能反击。

不管能不能做到,但一定要给外人营造出这样的局面。

这样的话,吕布、袁术也就不敢打陈国的主意。

陈王麾下无强将,但陈国将士普遍有守土的决心。

与赵基联合,相互优势互补,好处极大。

与孙策那边一样,陈王、骆俊对吕布执政抱有很大的成见,不认为吕布能做好这件事情。

一个动不动就睡麾下诸将妻子的人,这样的人去执掌国政,谁能放心?

对陈国军民来说最重要的压根不是什么汉室存亡,而是陈国的存亡。

陈王就是他们的天,在这片天下,陈国吏民日子过的很好,普遍不想与外界有什么牵扯,只想平安度过这个乱世,迎来下一次太平。

所以反对陈王对外扩张的不仅仅是陈国周围的士人,陈国内部的士人也不喜欢对外扩张。

只要活下去,撑到天下太平,那他们本身就赢了,实在是没必要去冒险厮杀、征战天下。

汉室可兴就兴,不能兴的话,举陈国依附、投降就是,想来对方也不会苛待陈王、陈国军民。

特殊的陈国,自有特殊的内情。

然而陈国之外纷扰不定,今年穷尽梁国、沛国官仓,都不能赈济灾民,还得靠陈国接济。

陈国的粮食也不是无尽的,拖到冬季时就得放低供给。

陈国也要储存足够的粮食,以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天灾与战乱。

如果明年梁沛地区还不能恢复生产,那灾民必然会云集陈国,给陈国制造更大的压力。

灾民涌来,你要么安置,要么以刀剑驱逐,没有第三种办法。

灾民也不可能引颈就戮,强行驱逐的话,陈国也会被打烂,得不偿失。

好在将曹操从豫州、兖州西部驱逐,未来有一定好转的迹象。

只要周围郡国恢复生产、秩序,让灾民、流民能安定下来,陈国最大的危急也就撑过去了。

因此巨大粮食压力之下,陈国也非常关注孙策。

孙策这里五六万人,一旦绝粮,向西而来并裹挟梁沛灾民,旦夕间孙策就能膨胀到十余万人,成为继青徐黄巾军之后最大的一股流民军。

普通的流民军还能抵御,而孙策这里不缺精兵强将,裹挟流民席卷而来,陈国怎么挡?

显然,陈国没有单独解决孙策的能力。

又不能指望吕布,吕布这个人非常务实,搞不好会借刀杀人。

一边派兵助战来吃陈国的粮食,又一边放任孙策破坏陈国,以达成削弱陈国的目的。

至于这个过程里会有多少陈国吏民死亡,这就不是吕布会关心的事情。

袁术、曹操很早就想咬陈国,自然会坐视孙策破坏、摧毁陈国。

不是陈王、骆俊多么喜欢赵基,而是只有赵基有解决孙策的动力。

真让孙策沦为流民军,陈国不好受,徐州也会遭灾。

其实孙策志向高远,都没想过裹挟流民冲击陈国。

但陈国君臣必须要有这方面的顾虑,早作应对,才不至于让危险壮大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毕竟孙策与谯沛灾民联合作乱,真的存在这种概率。

吕布、陈宫一分为二,双方军队迅速膨胀,靠的不就是梁沛灾民?

也就是陈王这里有限供粮,他们收编的灾民、新兵数量有限。

若是不限制供粮,这两个家伙能抽光梁沛地区的灾民青壮!

梁沛灾民就在那里,除非突然集体饿死,否则就是动乱的源头。

吕布、陈宫能抽青壮为兵,孙策也有裹挟他们作乱的概率,曹操、袁术也有吸纳他们的可能性。

甚至,这些灾民中若有英杰登高一呼,顷刻间就能斩木为兵,成为新的黄巾军、绿林兵。

陈国为了避免更大的损耗,只能接济这些灾民。

算明白这些账,陈国君臣才大发善心。

国相骆俊这几日一直陪在赵基左右,该说的情况都已经说明白了。

赵基自然也希望陈国能一直存续,比起吕布,这才是他的好盟友。

双方彼此有意,这一路上骆俊想尽各种办法为赵基补充军资、器械;赵基仗着补给充足,也就严肃执行军纪。

不仅骆俊安心,陈国各县吏民听闻后,也都放心很多。

对陈国吏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太过于疯狂。

也有犯傻的县,例如陈国东部的武平县,就背离陈王,迎奉袁术委任的国相袁嗣。

结果今年冬季曹操讨平汝颖黄巾贼时,率军进讨袁嗣。

袁嗣、武平吏民见不到袁术的援军,武平吏民立刻抛弃袁嗣,袁嗣只能投降曹操。

曹操就是撤兵,也对武平造成了很大破坏。

这样的乱世里,赵基能征善战,比吕布、曹操更像人一些,立刻赢取了陈国上下的好感。

至于孙策,从他交战之际自立时,他就不可能获取任何一方势力的信任。

放任、支持孙策壮大,等于给自己埋雷。

就这样,陈国万余将士围观下,赵基乘战车与陈王相会于国都三十里外的新平城郊。

两人下车,陈王拉着赵基的手走向三层彩布构建的帷幕高台,道路两侧陈国士兵衣甲鲜艳,旗帜如林,山呼万岁以示庆贺。

陈王引着赵基登上高台,环视台下各军以及远处围观的陈国吏民,笑问:“侍中,我陈国如何?”

“乱世之乐土,大王真乃当世贤王。”

赵基由衷感慨:“此间男女,有幸生于大王治下。还请大王日常多带护卫,大王安康,则陈国安乐。”

陈王闻言只是笑笑,他也清楚徐州、河东经历的重创。

转而就说:“寡人欲与赵氏结为盟好,赵侯意下如何?”

“大王若是下定决心,某岂敢拒绝?”

赵基侧身,展臂示意陈王居中,陈王略犹豫,上前站到台中。

登台时,赵基是汉天子侍中,理应站在高台正中。

现在赵基退让到侧旁,屈居陈王之下,则是以赵侯这个身份。

赵基侧身而立,解下佩剑,双手递上:“今在新平台上,与大王结盟,愿以此剑为证。”

陈王也立刻解下自己宝剑,与赵基换剑后,说:“若被盟违誓,寡人死于此剑之下。”

国相骆俊看着两人换剑,也是放心了。

赵基不肯放弃刘备,决战之际又资助骑士、马匹给吕布,入陈国后更是秋毫不犯,这样的盟友是很可靠的。

新平县郊外的木台之上,陈王与赵基盟誓之事,也快速向外围扩散。

誓约内容就是守望相顾,赵基胞兄赵垣入质陈国,陈王拜为陈国左将军。

陈王长孙,跟随赵基回并州,拜在赵彦门下求学。

双方交换人质,本质上是同级别的盟约,只是一个是王,一个是侯。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3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