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74章 百无禁忌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整个中原大地被雨云覆盖,朝廷即将离开河南尹地界时,终于开始全面降雨。

雨水滂沱,各方军事行动都不得不放缓。

驰道地面早已硬化,降雨冲走地表泥土,形成一个个较浅的水洼。

多余的水流入驰道两边的排水渠,驰道正中地面硬化的极好,车轮来回碾压,也没有明显软化迹象。

天子刘协的车驾碾压水洼,十几名老虎贲持戟小跑跟随。

雨珠、渐起的水早已打湿了他们的铠甲、衣袍,簇拥着天子车驾快速进入一处路边废弃的乡邑。

大长秋时迁撑伞,刘协下车后钻入屋舍。

屋舍也是临时修葺了屋顶,刘协抬头观察,见只是重建了木椽骨架,屋顶覆盖了芦苇束。

此刻雨水渐渐渗入,滴答滴答落在屋内。

屋内已燃起篝火,孔融几个人站起来迎接突然来到这里的刘协,他们的衣物也被秋雨打湿。

刘协刚进来,就被烟气呛着,干咳两声转身出门,呼吸鲜润、清冷空气后,立刻舒服很多。

孔融几个人追出来,就见刘协伸手接残缺屋檐滴沥的雨帘:“朕才离开司州,天就降雨,是何寓意?”

孔融众人相互看着,没有肯开口回答的。

一名郎官回答:“启禀陛下,天降甘霖,是为陛下洗尘。”

闻声,刘协转身去看,见是个陌生郎官,就问:“这尘是什么?”

“忠厚之尘乃土壤,飞尘无不是逆势而起,应是逆臣。”

这郎官拱手长拜:“此乃吉兆,预示着曹贼将败。”

刘协不语,看着手心所拘的雨水:“原来是吉兆,朕还以为是天在流泪。”

见那个郎官还要回答,孔融使了个眼色,摆手阻止,这郎官就闭口不语,回到郎官班列里。

时迁凑近刘协身边低语:“陛下,适才开口之人乃会稽上虞人吴范,精擅历法、天文、易经,曾在陶恭祖麾下效力。会稽郡守王景兴奉诏举贤,吴范以有道举为郎。”

有道,明经,明法、贤良、方正、文学之类,都是有别于孝廉、茂才的举士途径。

朝廷缺这方面的人才,下诏郡国,郡国自会举荐相关人才入朝,通过考核后就能补为郎,择机任用。

朝廷东迁之后,最缺各种技术人才。

赵彦等侍中执政最初时,就下诏天下郡国推举人才;会稽郡守王朗是东海人,与琅琊一衣带水,自然积极响应。

刘协在屋檐下换了几口气,才引着人返回屋内烤火、驱寒。

坐在主位,刘协才问:“各军吏士如何避雨?”

“陛下,军帐器物充足,吏士正冒雨扎帐,稍后自可抵御雨水。”

孔融回答,只是脸色不是很好,雨水来的太突然,军队中没有时间搜集干柴。

如果这雨一直下,没有燃料的话,那很多士兵会受伤寒。

最怕的是这雨白天、夜里连着下,耽误行军,还会让士兵陷入饥寒、病疫之中。

刘协听了也就放心下来,扭头隔着破开的窗户看雨。

进入颍川地界后,驰道东边是长社,西边是阳翟,这两个县邑已经遣使,正准备物资往这里运输。

也就是这场雨妨碍了物资转输,否则今天他就能吃上肉食,饱餐一顿。

顺着驰道一直往南,就是颍阴,颍阴东边就是许县。

山南水北谓之阳,颍阴、颍阳地名就不怎么符合这个规律,因为颖水有两条几乎并行的主要支流。

颍阳所在那条更长一些,就算是颖水主流,颍阳在颖水主流的东北岸,所以是颍阳。

颍阴也在支流潠水的东北岸……只是潠水走了个‘c’形河湾,颍阴就在这个湾里,勉强算有个‘颖水之南’的地理特征吧,就成了颍阴。

雨水停歇,再走两日,抵达颍阴,有了足够过冬的粮食,那什么都会好起来。

刘协静静望着窗外雨帘,不由思索皇后与怀孕的董贵妃。

想要将她们赎回来,就一定要与赵基这里保持足够的亲善,然后想办法将赵彦征入朝中辅政。

把赵彦从河东调离,赵基这里其实不难处理。

思索着,刘协神情轻松起来。

就在这雨幕之中,张绣率领的军队披戴雨具,在雨水掩护下绕路向北,从宛豫驰道北边而来。

也就是从荥阳方向而来,俨然天子王师模样,冒雨而进,抵近颍阴城北。

张绣所部在南阳待了一年时间,军中又有许多南阳豪强宗兵,根本不缺雨具。

不像赵基的并州兵,根本没有雨具这个概念……不过军中皮革甚多,也不需要什么雨具。

颍阴北城头,县令李宣闻讯登城,就见城下军士戴着竹笠、身披蓑衣,皱着眉头:“王师自北而来,怎么像是荆州兵打扮?”

李宣是党人领袖李膺之孙,与高干一样,是袁绍的外甥。

只是李宣生父更看好曹操,临终之际再三告诫,李宣这才拒绝了袁绍的邀请,留在颍川,并出仕。

当颍阴县令,对李宣来说并不是什么恩赐,而是他给荀彧、曹操面子。

颍阴真正的守将是刘若,刘若沉容观察城外兵马,不急着回答。

他虽然执掌兵权,可他跟李宣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所以李宣发问,根本没有问他,而是问主簿郑子群,这人娶了陈群的堂妹,是本县望姓。

只是天下大乱,吕布就任颍川郡守后出兵夺兖州,郑子群的妻子就失散吕布军中,不知死活。

郑子群也是凝视城外喧哗、叫骂的军士:“县君,荆州牧刘景升派遣五千军士运粮雒都,如今城下之兵,听口音也像是南阳兵士。”

李宣点头,这才扭头看刘若:“刘校尉,来将何人?”

“自云是南阳邓济。”

刘若补充说:“刘景升麾下有中郎将邓济,应是此人。”

李宣闻言皱眉,还以为是新野邓氏嫡流,但混到刘表麾下当中郎将,说明是新野邓氏旁支,是豪强一脉。

高门嫡脉,有正经仕途,才不屑于横行乡里,招惹恶名。

随即,李宣就问:“邓济所为何事?”

“欲入城避雨。”

刘若回答后,主簿郑子群立刻开口:“不可。”

李宣也是这种想法,点着头:“让他们自行择地避雨。”

刘若神色为难,李宣看到了,就当没看到。

刘若还是咬咬牙,低声说:“县君,邓济桀骜……说是不肯开城,就去德星乡……高阳里避雨。”

“此乃贼将也!”

李宣低声骂道,荀氏聚族而居,世居高阳里。

当年闹黄巾军,也是路过颍阴时不犯高阳里;冬季征讨汝颖黄巾时,双方往来攻杀,汝颖黄巾也没有报复荀氏。

现在倒好,这支荆州兵敢这么威胁他。

可没办法,这么大的雨,逼急了的士兵陷入混乱,真有可能跑到高阳里将荀氏满门诛尽。

再闹黄巾贼,那也是本地的贼,黄巾贼大小头目也是读过书的,读书就绕不开荀氏。

颍川荀氏的美德,与人家南阳兵有什么关系?

李宣略思考:“调动兵士小心提防,刘校尉选一片区域用来安置南阳兵。放他们入城时务必再三告诫,不得扰民。否则军法无情,立斩不饶!”

“喏。”

刘若拱手长拜,他也感到棘手。

这种状态下,逼急了,南阳兵真敢去烧杀高阳里。

到时候你出兵救援,还不是要跟南阳兵交战?

还不如退让一步,放这些南阳兵进来。

淋了半天的雨,饥寒交迫,能有什么战斗力?

能被刘表派到雒都去营建宫室,这又能是什么像样的精锐?

反正,是李宣开口放行的,他一个小小的领军校尉,哪有资格反驳李宣?

就这样,城门缓缓开启。

率先入城的南阳兵是真的又冷又饿,争先恐后拥挤在城门前,一时间陷入堵塞。

入城的这些南阳兵提着矛戟只想喝顿热的,毫无厮杀的准备。

见此,刘若、李宣也就渐渐放宽心思,就等着主将邓济入城,好当面询问天子、朝廷之事。

就这样,赵岐计划之下,张绣兵不血刃,诈取颍阴。

颍阴是颍川大城,虽然比不上传统治所所在的阳翟,可依旧比寻常县邑大一圈。

正常想要攻坚,难度很高。

可城外高阳里的荀氏家族,就是本地守军、县令的最大弱点,也是荀彧的软肋!

张绣或许还会犹豫,可赵岐很清楚荀彧的软肋是什么。

像赵岐这样满门诛灭,只剩下一个侄儿赵戬的高门……这个世上太少了,要么满门俱灭,要么还能多跑掉一些。

可当年赵岐一族得罪的是宦官,宦官动手就要杀满门。

满门被灭后,赵岐变的格外强大了。

若是宗族还在,这个老头怎么敢授意张绣去抓荀氏?

反正也不怕荀氏或其他家族报复,赵岐自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百无禁忌,自然诸事顺畅。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399s